近日,第四军医大学西京医院心内科专家经研究证实,运动康复训练有助于改善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血液的高凝状态,并可在一定程度上减少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血栓事件的发生和发展。
该研究为对心力衰竭患者施行运动康复训练提供了理论依据。
伴随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发展过程中出现的血栓形成或血栓栓塞是造成心力衰竭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
心力衰竭患者的血液呈高凝状态,其血浆血管性假性血友病因子、P-选择素、D-二聚体水平均高。
传统的心力衰竭治疗强调让患者长期卧床休息,但卧床休息可减少循环血容量,而低血容量又可增加血液黏度,易导致患者发生血栓栓塞。
在本项研究中,该科研究人员将57例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分为运动组和对照组:对运动组患者施以7~8周的运动康复治疗,对对照组患者不施行运动康复治疗。
研究者对上述患者加入试验前、后的临床表现、血vWF、P-选择素和D-二聚体水平变化进行观察,结果显示:加入试验前,两组患者的血浆vWF、P-选择素和D-二聚体水平无显著差异;加入试验后,运动组患者血浆vWF、P-选择素和D-二聚体水平均较加入试验前下降;对照组患者加入试验后血浆vWF、P-选择素和D-二聚体水平也较加入试验前下降;加入试验后运动组患者血浆vWF、P-选择素和D-二聚体水平较对照组患者下降明显。
据研究者介绍,运动组患者上述优于对照组患者的表现,与其接受运动康复治疗有关。
运动可在一定程度上改善心力衰竭患者的内皮功能,进而阻断心力衰竭患者的血栓形成;运动使血流加快、外周血管阻力降低、血液瘀滞减轻、凝血酶生成减少,使心力衰竭患者的血液高凝状态得到改善;运动降低了血小板的活性,减少了血小板的黏附与集聚,同样改善了血液高凝状态,从而减少了患者血栓事件的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