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胃炎

慢性胃炎是以胃粘膜的非特异性慢性炎症为主要病理变化的疾病。
根据胃粘膜的组织学改变,可分为浅表性、萎缩性、糜烂性和肥厚性胃炎。
按病变的部位又可分为胃体胃炎和胃窦胃炎,胃体胃炎的粘膜萎缩性病变多呈弥漫性,只局限于胃体而不侵犯胃窦部,胃酸分泌功能有严重障碍,血清胃泌素水平增高和血清抗壁细胞抗体多呈阳性反应,可有维生素B12吸收障碍并导致恶性贫血;胃窦胃炎以胃窦部粘膜受累为主,多局限于胃窦部的萎缩性病变或兼有浅表性炎性病变,同时胃体粘膜也可出现较轻并呈灶性分布的萎缩病变,胃酸分泌功能障碍较轻,血清胃泌素水平低下,血清抗壁细胞抗体呈阴性反应,一般不引起恶性贫血。

慢性胃炎的临床表现,一般都不典型,病程缓慢,常反复发作,除胃部不适或疼痛外,各类型的慢性胃炎临床表现有所不同,浅表性胃炎一般表现为饭后上腹部不适,有饱闷及压迫感,嗳气后自觉舒服,有时还有恶心、呕吐泛酸及一时胃痛,无明显体征,萎缩性胃炎主要表现为食欲减退,饭后饱胀,上腹疼痛以及贫血、消瘦、疲倦和腹泻等全身虚弱症状。
肥厚性胃炎则以顽固性上腹部疼痛为主要表现,食物和碱性药物能使疼痛缓解,但疼痛无节律性。
部分病人可有上腹部及左上腹轻度压痛,亦有表现为反复上消化道出血。

现代医学对本病的病因尚未完全明了。
可能是急性胃炎的遗患,亦可能与长期服用对胃有刺激的食物或药物有关,长期胆汁返流可造成慢性胃炎。
自身免疫反应可能与萎缩性胃炎的病因有密切关系。

由于本病没有特异性症状和体症,所以胃镜和活组织检查是诊断本病的主要方法。
浅表性胃炎常以胃窦最为明显,且多为弥慢性,胃粘膜表面呈花斑状改变,常有灰白色或黄白色脓样分泌物附着在粘膜上,并可见局限性粘膜充血、水肿、糜烂和出血。
萎缩性胃炎粘膜苍白或灰白色,皱襞变细或平坦,粘膜下血管透见,但粘膜颜色常受到血红蛋白水平等因素的影响。
肥厚性胃炎见到异常粗大的粘膜皱襞,有时呈脑回状或结节状,颜色较暗,常伴糜烂出血。
活组织检查可见炎性细胞浸润,浅表性胃炎腺体正常无改变,萎缩性胃炎有腺体减少,严重者有幽门腺化生或肠腺化生。

本病目前尚无特别治疗方法,主要采用抗茵,助消化、解痉止痛药物等。
对慢性浅表性胃炎经过治疗,症状可完全消失,而当发展为慢性萎缩性胃炎时,治疗效果则不理想。

本病在中医学属“胃脘痛”范畴。
认为本病的发生是由于饮食与情志所伤,两者又互为影响,而致胃痛。
饮食所伤,脾胃受损,再遇情志所伤,肝气郁结,横逆犯胃克脾,而致肝胃不和;肝郁气滞,郁而化火,而致肝胃郁热,火郁热蕴,又易耗伤胃阴,胃阴不足,失其润降;初病在气,久痛入络,脉络受损,气血失和而致瘀血作痛;病久不愈,脾胃虚弱,中气不足,或脾胃素虚,又过食生冷,克伐中阳,转为脾胃虚寒之症。

[临床疗效]采用纯中药治疗慢性浅表性胃炎690例,治愈681例;显效6例;好转3例。
采用纯中药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596例,治愈559例;显效28例;好转9例。
采用纯中药治疗慢性糜烂性胃炎598例,治愈595例;显效3例。
采用纯中药治疗胆汁返流性胃炎390例,胃腕胀满疼痛215例,食欲不振56例,胃脘嘈杂灼热16例,恶心、呕吐黄绿苦水320例,胸骨灼痛196例,上腹压痛375例。
经治疗后,结果治愈379例,好转11例。

Processed in 0.048782 Second , 26 query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