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患眼眼睑结膜粗糙不平,形似砂粒,故名沙眼。
是由沙眼衣原体抗原型的A~C引起的慢性结膜炎症。
解放前本病为我国致盲的首要原因。
现由于医疗卫生条件的改善,本病已不多见,因此而产生的并发症也日渐减少。
沙眼感染早期引起不同程度的怕光、流泪、发痒、异物感、分泌物增多等眼部不适感,眼睑结膜血管充血、乳头增生、滤泡形成,严重者可侵犯角膜而发生角膜血管翳。
角膜上有活动性血管翳时,刺激症状变为显着,视力减退。
晚期睑结膜发生严重瘢痕,使睫毛向内倒长形成倒睫。
睫毛持续地磨擦角膜引起角膜浑浊、白色瘢痕,晚期常因后遗症,如睑内翻、倒睫、角膜溃疡及眼球干燥等,症状更为明显,并严重影响视力。
主要临床表现
1.急性或亚急性期:潜伏期5~12日,多发于儿童及少年,常双眼发病。
有流泪、畏光、异物感等症状。
分泌物粘稠,结膜充血显著,乳头增生,上下穹窿部结膜满布滤泡。
可合并角膜上皮炎。
急性期可不遗留瘢痕而愈。
2.慢性期:急性期经过1~2个月即进入该期。
结膜充血减轻,显污秽肥厚,乳头增生,.滤泡大小不等。
滤泡于上睑上缘及上穹窿结膜显著,下睑则少而轻。
此期经过数年乃至数十年,结膜病变逐渐为结缔组织所代替而形成瘢痕。
初期瘢痕于上睑之险板沟,呈白色横纹,渐次发展为网状,后全部为瘢痕而显白色。
该病早期即有血管从角膜上方结膜侵入角膜缘内,重者如垂帘状,名为沙眼角膜血管翳。
3.临床分期
I期:进行期,即活动期。
乳头滤泡并存,上穹窿结膜组织模糊不清,有角膜血管翳。
Ⅱ期:退行期。
自瘢痕开始出现至仅留少许活动病变。
Ⅲ期:完全结瘢期。
活动病变完全消失,代之以瘢痕。
此期已无传染性。
本病的诊断1.沙眼的早期诊断较难,有时只有下“疑似沙眼”的诊断。
根据上睑板上缘及上穹窿结膜混浊、肥厚、血管走行不清、乳头增生、滤泡融合、血管翳、条状或网状瘢痕即诊断为沙眼。
如结膜刮片证实包涵体的存在,则可确诊。
疾病鉴别
慢性滤泡性结膜炎:滤泡多见于下穹窿部与下睑结膜,滤泡形小,大小均匀,排列整齐,不融合,无瘢痕,无血管翳。
包涵体性结膜炎:滤泡以下睑下穹窿结膜为显著,没有血管翳与瘢痕。
中医药治疗:本病相当于中医的椒疮和粟疮范畴。
本病配合中医药治疗,特别在急性亚急性期,可收良效。
风热偏盛:眼内痒涩,迎风泪出,睑内细小颗粒丛生治法:散风清热。
脾胃热盛:涩痒痛重,眵泪多而胶黏,羞明难睁,睑内红赤,脉络模糊,颗粒大,大便秘结,舌红苔黄,脉滑数。
治法:清脾胃,祛风邪。
血热壅盛:眼刺痒灼痛,碜涩羞明,眵泪黏胶,睑内颗粒累累,连而成片,色红赤,甚则黑睛赤膜下垂。
可兼心烦口干,舌红,脉数。
治法:凉血散淤清热。
[临床疗效]采用纯中药治疗本病256例,痊愈253例,好转3例。
有效率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