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足癣

皮肤真菌感染手掌、足底及指趾间的皮肤组织,统称手足癣。
发生于手、足背面者,则属于体癣范畸。
手足癣是常见病和多发病,在夏季尤为多见。
当皮肤真菌侵入掌部的角蛋白组织后,在合适的环境下;先形成菜籽大的小丘疹和水疱,然后等距离从中向外围扩展,呈圆形,中央有愈合倾向和少量脱屑,几个环可合并成多环形,炎症一般不明显,可有痒感。
但常由于磨擦和搔抓,这一发展过程不如体癣那幺典型。
如病发于指趾间,可引起浸渍和靡烂;慢性病例可引起皮肤增厚,角化过度,入冬则发生皲裂。
临床上可根据皮损分为水疱型、丘疹鳞屑型,糜烂型、角化过度型等。
一般足癣常发生于双侧,而手癣常局限于单侧。

据调查表明,我国手足癣致病真菌主要是红色毛癣菌,其次是絮状表皮癣菌和石膏样毛癣菌,以及少数其他皮肤癣菌。
它们分泌角质溶解酶,侵入皮肤后分解角蛋白组织而汲取营养,同时在合适的温度、湿度、酸度下繁殖。
这也就是手足癣好发于夏季,手掌及足底部,以及炎症不明显的原因。

本病的诊断主要根据临床表现和患处皮损的真菌检验。
直接镜检阳性表示有皮肤真菌感染,阴性一次则不能完全排除。

现代医学对手足癣的治疗主要以外用药为主,如复方苯甲酸软膏或搽剂,咪康唑类霜剂或复方雷锁辛制剂等,既有抑杀皮肤真菌柞用,又有角质剥脱作用,停药后容易复发。

中医对手足癣早就有了一定程度的认识,如《外科证治全书》和《外科正宗》均有详细的描述,并形象地称手癣为“鹅掌风”,足癣为”脚湿气”、“田螺疮”或“臭田螺”,并很早就开始应用醋、硫黄、土槿皮等来治疗本病,沿用至今。

[临床疗效]采用纯中药治疗本病450例,痊愈425例,显效15例,总有效率为100%。
平均见效时间为5天。

Processed in 0.226752 Second , 26 query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