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乙型肝炎防治知识要点

接种乙型肝炎疫苗是预防HBV感染的最有效方法。

乙肝疫苗接种后保护率可达90%以上,保护效果可持续12年。
我国卫生部于1992年将乙型肝炎疫苗纳入计划免疫管理,自2005年6月日起对新生儿免费接种乙型肝炎疫苗。

哪些人需要接种乙肝疫苗?

乙型肝炎疫苗的接种对象主要是新生儿,其次为婴幼儿和高危人群。

哪些人不适宜注射乙肝疫苗?

患病毒性肝炎及急性传染病的病人;发热,或有严重心脏病、肾脏病、活动性结核病、重度高血压病人。

什么是乙肝疫苗“0、1、6免疫方案”?
乙型肝炎疫苗全程接种共3针,按照0、1、6个月程序,即接种第1针后,间隔1及6个月注射第2及第3针疫苗。
新生儿接种乙型肝炎疫苗越早越好,要求在出生后24小时内接种。

抗病毒治疗是目前治疗慢性乙型肝炎最好的治疗手段

慢性乙型肝炎治疗主要包括抗病毒、免疫调节、抗炎保肝、抗纤维化和对症治疗,其中抗病毒治疗是目前治疗慢性乙型肝炎最好的治疗手段,只要有适应症,且条件允许,就应进行规范的抗病毒治疗。

哪些乙肝病人需要接受抗病毒治疗?
抗病毒治疗的一般适应症包括:

乙肝病毒DNA≥100000拷贝/ml,且丙氨酸氨基转移酶≥2×ULN;

乙肝病毒DNA≥100000拷贝/ml,且ALT<2×ULN;,肝组织学显示KnodellHAI≥4,或≥G2炎症坏死;

乙肝病毒DNA持续阳性,且ALT异常;

乙肝病毒阳性同时合并有肝硬化。

抗乙肝病毒的药物有哪些,如何选择?

目前目前国内外公认有效的抗乙肝病毒药物主要包括干扰素和核苷类似物,并各有优缺点。

干扰素的优点是疗程相对固定,HBeAg血清学转换率较高,疗效相对持久,耐药变异较少,其缺点是需要注射给药,不良反应较明显,不适于肝功能失代偿者。
聚乙二醇化干扰素α-2a在我国已被批准用于治疗慢性乙型肝炎患者。

核苷类似物的优点是口服给药,抑制病毒作用强,不良反应少而轻微,可用于肝功能失代偿者,其缺点是疗程相对不固定,HBeAg血清学转换率低,疗效不够持久,长期应用可产生耐药变异,停药后可出现病情恶化等。
已被批准用于治疗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的核苷类似物有拉米夫定,阿德福韦酯和恩替卡韦。

中医中药治疗慢性乙型肝炎在我国应用广泛,但多数药物缺乏严格随机对照研究,其抗病毒疗效尚需进一步验证。

具体使用哪种药物,需要综合考虑每个患者的具体病情及其个人意愿,在临床医生的指导下确定个体化的治疗方案。

Processed in 0.072059 Second , 26 query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