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思邈

百岁医家孙思邈的“啬”字养生经

上海 楼绍来

孙思邈,唐代京兆华原孙家塬人。
是我国历史上不多见的年逾百岁老医家。
关于他的寿命历来有多种说法,一说是101岁,一说是172岁。

孙思邈幼时体弱多病。
从10岁开始,以整整十年的时间刻苦攻读医书、钻研医学。
20岁时开始给亲朋邻里治病,本人的病通过自疗而愈。
50岁时,孙思邈在切脉诊候、采药制丹等方面达到很高的水平。
唐太宗即位,孙思邈应诏诣京师,是时已是百岁老人,犹保持少壮的脸容,太宗相见喟然赞叹。
他的两部医书《千金要方》和《千金翼方》,堪称集唐以前医方大成,为中国最早临床医学百科全书,都是他的晚年著作。
一是他70岁时编写,一是又过30年后的一百多岁时写成。
书名取自“人命至贵,有重千金;一方济之,德逾于此”。
“翼”就是辅翼的意思,用以补充前书的不足。
孙思邈的晚年著述,既说明孙思邈养生有道,其至百岁仍精力充沛,犹处于常人的精壮时代,而且也说明他的经验是经过长期实践脸验的。

因为他的经验都是通过自己身体力行,加以检验并总结的,而且使自己从一个体弱多病之躯成为健康长寿之体,以充沛的体力和精力承担了普救众生的重任,因此他的经验最令人信服,最具有学习和效仿的实践意义。
孙思邈的养生观,概括其大要为十个方面:“一日啬神,二曰爱气,三日养形,四日导引,五曰言论,六日饮食,七日房室,八日反俗,九日医药,十日禁忌。
”在这十方面的基础上,我们再可摄其精要为四个方面:一是养生首重养心,而养心莫善于寡欲。
孙思邈本人之所以克享遐龄,与其“安神定志,无欲无求”,淡泊名利,不肯低头拾卿相,誓愿普救含灵苦的品行,有很大关系。
二是强调“啬神”、“爱气”、“养形”。
其中心是一个“啬”字,渗透、涉及于方方面面。
他倡导12个“少”字,反对12个“多”字,防止16个“久”,提出10个“莫”字。
要求做到26个“无”字。
三是提出许多食养主张,认为“安身之本必资于食”,“不知食宜者不足以存生”,“食不欲杂”、“学淡食”、“食欲数而少,不欲顿而多”,做到“饱中饥,饥中饱”。
孙氏还十分重视“食治”,认为“食能排邪而安脏腑,悦神爽志以资血气”,强调食物对养身和治病的重要作用。
他的《千金方》中总结和收集了许多食养方剂。
四是房室养生。

孙思邈的所有养生经验再可归纳为一点,就是“焚膏用小炷”,“灯用小火”,贵在一个“啬”字。
所谓“啬”就是吝啬小气,就是不大手大脚,就是爱惜自己的精、气、神,不轻易浪费,若可以用三分精力能够完成的事就不用七分,更不会用八分和十分,若用之过量就是浪费。
孙思邈之所以强调坚持一个“啬”字,是认为人的精神气血有限,不可浪费,必须处处注意摄养爱护,要尽量减少它的消耗。
人的精力有限,若做任何事情都十分卖命,用足十分精力。
滥用精、气、神,那么当真正需要你全副精力投入时就会感到力不从心,往往会功亏一篑。
“啬”与“中节”相辅相成,“中节”就是讲究一个“度”字,要求适度,适可而止。
“啬”的反面,就是毫无节制,胡乱支出,甚至视生命为儿戏。
如果透支精力去做一些兴趣爱好的事情,久之必耗伤生命,重则夭殇折寿。

摘自《家庭中医药》杂志

Processed in 0.051006 Second , 26 query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