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医的特色疗法—放血疗法

【概述】

藏医放血疗法是依体表不同部位,用不同形状的针刀,点刺或切开血脉,祛除病血达到治疗疾病目的的一种治疗方法。
放血疗法,中医古今有之。
而藏医放血疗法有其独特之处。
《四部医典》中专立一章,对放血疗法从工具、诊断、部位、效用等方面详加论述。

【疗法介绍】

《四部医典》中曰:“讲到刺肉排血砭针部,形如鸟雀翎管长六指,用于肉隙血脉单穿刺。
钝背锐尖放血宫颈口,形如斧刀骨上脉口针,状如弯刀可将肿部刮,八指镰形划除舌肿部,如刺膛形割除头部疮。
”意为:切开肌肉放血用的刺针,形如麻雀的羽毛,长约6指,用于割刺肌肉间隙的血脉。
刀尖极锐的靠背刀、在脏器和微穴道部位放血。
斧形手术刀,在靠近骨上的脉道处放血。
状如剃头刀的手术器械,在肿胀部位刮擦。
状如镰刀,长约八指的器械,用于舌部的划割。
膛口刀用于切除头部疮疡。
在临床上常用的是管翎针、弯头新月状刀,斧状刀等。
所用金属材料要坚固,由精工巧匠经过多次捶炼后制成。
以“锐度向上吹刃截断毛”为佳。

二、放血部位

《四部医典》载有72个放血部位。
颈项强直时,在阴穴放血。
培根与赤巴型的头痛、饮酒后头痛、前额刺痛、囟会沉重、眼睛不张者,需避开囟会穴在金枪脉银枪脉针刺放血。
目赤、角膜溃疡在眼脉针刺放血。
鼻腔疾病衣鼻尖针刺放血。
耳病在耳脉针刺放血。
心热剧渴者,在舌脉针刺放血。
牙齿疾病和眼病、鼻腔疾病等,均在后髻脉穴针刺放血。
牙齿疾病在齿脉、小 端穴、臂脉针刺放血。
心热肺咳呼吸不畅、瘴哑等,在喉部中间的颈脉针刺放血。
脑寄生虫、体腔出血危及五脏、紊乱症蔓延、肺病扩散、牙齿疾病、肿痞、瘰疬等,在小 端穴针刺放血。
上半身刺痛、肺热、头痛等,在臂脉针刺放血。
肺、心、隔膜、胸、背交互疼痛,气短,在六首穴与露顶穴针刺放血。
心、肺、横隔膜、胸前后疼痛,在腑脉穴针刺放血。
心肺血亢,在心、肺的总脉针刺放血。
目黄、身体无力沉重,食欲不振,在胆脉、纯遒二细脉针刺放血。
肝、脾、横膈膜患扩散症与紊乱症,刺痛,热性痞块等,在短角脉针刺放血。
瘠哑、肺疾病久咳,在露顶脉针刺放血。
上身、胃、肝、横隔膜及两肋疼痛时,在肝、肺的总脉针刺放血。
血赤巴疾病须在肝、胆的总脉针刺放血。
胃与肝的血病在背脉、六会穴针刺放血。
肠道和腹部外伤,睾丸肿胀、痔疮、子官疾病、下身沉重等,在髂脉针刺放血。
后背强直、颈、部后仰、腰肮疼痛、月经淋漓等在胭脉针刺放血。
伤及脾,疾病扩散、黄水病、皮肤病、胆病、水肿等,在笼头穴针刺放血。
肾病扩散,伤及腰部、两腿拖曳、行动不便、小 腿疼痛、髋关节疼痛、内脏脓疡、崩漏等,在胫尾穴针刺放血。
下身外伤引起崩漏、脏腑绞痛、小 便闭塞等,在踝脉针刺放血。
小 肠出血、头部疾病坠人心脏、长期不愈的心脏病等,在小肠俞针刺放血。
足心与足背肿胀、黄水病等,在颜面、马鐙脉针刺放血。

总之,上半身的疾病在细顶脉、露顶脉针刺放血施治。
下半身的疾病在踝脉、胫尾针刺放血施治。
身体中部的疾病在腑脉与短角脉针刺放血。
胸部疾病在露顶脉与六首穴针刺放血。
乳房与肝疾病,在腑脉和短翅脉针刺放血。
心热症须在腑脉、舌脉与颈脉等处针刺放血施治。
肺热须在六头脉、露顶脉、挠上穴等处针刺放血。
心肺疾病在小端脉、肺总脉针刺放血。
热性肝病在短角、露顶脉针刺放血。
热性脾病在笼头脉与无名指背侧脉道针刺放血。
胃热在六会针刺放血。
胆热证在正长脉、细脉、金枪脉针刺放血。
肾热在脏尾、阳物两侧针刺放血。
肠道疾病在踝脉针刺放血。
坠肾脏者,在腔尾穴针刺放血。
肌热症在肺肝脉针刺放血。
热性骨病在肾脉针刺放血。
皮肤热与黄水症在肝胆脉针刺放血。
剧痛者,在短角、肺脉针刺放血。
食欲不振,在胆脉针刺放血。
但是也可以视其病情在临近脉道针刺放血施治。
热症病情严重者,在颈端脉由上向下针刺放血。
病势小者,在细脉由下向上针刺放血。
病势严重者,亦可在细脉多次针刺放血;在颈端脉、髂脉针刺放血效果较好,否则,不懂得针刺放血的部位,会使下身的血液上行,致使体质虚弱,上身的血液下行,导致胃火衰败。

三、操作方法

1.准备阶段 分急缓2种情况。
所谓缓者,是疾病未成型的,先使其成型,内服汤剂药物,将病血与好血分清,然后再针刺放血施治。
否则,放。
血施治时,会使好血流出,病血反而留在体内,诱发隆型疾病,余热不能根除。
所谓急者,是针刺放血前不服汤剂药物,只要晒太阳或烤火取暖,淋浴,做好必要的准备。

2.正式针刺放血 放血前先行结扎,结扎部位视放血穴位而定。
在额上脉、阴穴、囟门等处放血时,在眉际当用细绳结扎后,再用小木棍扭紧。
在两处细顶穴放血时,在腋窝结扎。
在头盖骨的血管放血时,用细绳在颈项缠绕后从背部拉紧。
在舌脉放血时,用绫罗缠裹竹片压紧舌面。
在臂脉放血时,在腋窝下用细绳结扎。
在黄水、六首穴、露顶穴、纯遒穴等处放血时,从喉头向下量3指处结扎。
在前翘脉、细脉、背脉、六会、手指间脉放血时,在手腕处结扎。
在大脉放血时,在膝内侧1指处结扎。
在膝弯脉、笼头、胫尾、靴面、踝脉、颜面、马镫、弯胫间、行脉等处放血时,必须在踝上处结扎。
在管状脉放血时,须用木棍扭紧结扎绳;结扎时,皮肤不能发皱,要均匀地结扎。
如果不结扎就刺不准,扭挫了针,刺不出血,肌肉麻木;须脉道扩张,才能刺出血来。
结扎后的脉道须用手指揉搓,刺时用手指将脉道按定,稍微向下用力按捺,使脉位不容易移动。
一般在结扎处的3指以下,刺破放血。
视其具体情况,运用旁刺、顶刺、重刺、点刺等放血法。
大脉管处放血用顶剖法,细脉处用点刺法,险要脉位处用重刺法,有血气出现即可。
伤口须稍大一点,否则,容易发生肿胀,血气出不来。
最好是脉口与皮肤破口要对称。
骨脉放血时,可用斧状刀具切割,为使脉位不变移,这时须迅速横刺。
阴穴,会门左右向上3指处放血后,要火灸。
囟会穴须在发际向上4指处刺破。
面颊动脉须在发际之间刺破。
小端穴须在本位向下量四指处刺破。
短角穴、玉乔穴从时突向上量4指针刺放血。
胫尾穴从足道向上量1指处针刺放血。
刺破后如果不放松结扎绳时,不会出血。
但足尖部、颈项、踝脉三处刺破后不需放松结扎绳。
其他的部位血放完时,可逐渐放松结扎绳。

四、辨血色 放出的血液色黄而稀,犹如马鸡背部的颜色一样,泡沫呈现白色,有粘液者为病血。
病血放出后,可止痛、除病。
如果放出的血液出现紫黑色有血丝者,须饮汤药后再针刺放血;似脓如胆汁者,滋补身体后,再针刺放血。
血色红而稠者,非病血,不必再放血。
龙型疾病的血色紫而流粗、泡沫呈现红色。
赤巴型疾病的血色黄而稀,有臭味。
培根型疾病的血色红而发白、浓滑。
血色朱红犹如茜草汁者,是好血,不可针刺放血。

五、放血量 疾病被驱逐,好血一出现时,即刻停止针刺放血,为止脏痛血痛,即便是好血,也要针刺放血施治。
体质虚弱者,不可多用针刺放血;特别是患龙型疾病者,即使是病血,也不能针刺放血,但血多、血机紊乱引起的疼痛、体腔积血、四肢红肿者除外。
其它疾病要多次针刺,少量放血。
血液的泡沫呈现出红色,表面凝结者,立即停止针刺放血。
体质虚弱,放出之血如水似脓者,可停止针刺放血,若继续针刺放血,则使身体虚弱,不易治愈疾病,反而会诱发水肿病。

六、辅助治疗 共有针刺放血不出,没有病血,流血不止,伤口肿胀,昏厥,诱发龙型疾病等6个方面。
放血不出,其原因是身体受寒冷,器械大钝,饮食过饱,恐惧紧张,放血时突然来客人,伤口过小,皮肤与血管伤口错位,结扎后立即放血,或放血后立即解开结扎绳等,以上这些都是导致放血不出的原因。
只要稍加注意,血一定能放出。
没有病血,如果大血管放不出病血,可另换血管放血,即可放出病血。
患者发热放不出血时,眼药将血引至皮肤。
流血不止时,在放血的部位用凉水止血,或者水浸渍毡片后包扎伤口。
伤口肿胀,药用食盐、酥油、狗毛配伍外敷,如果不能治愈时,用药面团置敷。
血晕时,用药熏、喷冰水施治。
严重者,内服鲜血以补其虚。
放血诱发了龙型疾病时,按摩、吃红糖、饮红糖酒与骨汤,抑制龙的势头。
若遇感染或重症,应及时处理。

七、求后处理 放血后用手指揉搓伤口,冷石罨敷,妥善包扎,注意活动,放出病血后禁忌饮酒。
血量放少了,疾病不能解除,反而潜伏了,导致肝脏痞块、溃疡、麻风。
瘰疬、内脏脓疡、胸部和四肢产生黄水病。
放血量过大则耗损精气,诱发龙型疾病、胃火熄灭,容易产生寒性痞块、浮肿、水肿等疾病。

【疗法评析】

一、适应症 可以用放血疗法施治的疾病是扩散症、紊乱症、疫疬、炎症、创伤、痛风、内脏脓疡、湿疹、黄水病、麻风等。

二、禁忌症 体质虚弱者不能放血施治。
脉道近旁有脉结与命脉者,不可放血。

三、注意事项 疾病的时间分为初期、中期、后期3个阶段。
凡是体腔出血危及五腑,流血过多而不止者,可以在疾病的初期及时放血施治。
疾病中期疼痛,无恶寒现象,身体沉重麻木者,可以放血施治。
否则,先饮汤剂药物分清好血与病血后再针刺放血施治。
赤巴、病 血坠入脉穴,由于饮食之故,余热尚存者,可以在疾病后期针刺放血施治。
针刺放血施治的时间要适当,早了会诱发龙型疾病,热疾随之扩散;晚了会使疾病扩散至血脉而不易根除;热势大了,五脏和脉道会腐烂化脓。
若对不应该放血的疾病,采用了针刺放血施治,则伤了肌肉,损了络脉,危及身体的要害部位,或者切断了动脉,造成病人死亡,对此需加警惕!

四、原理探讨 针刺放血可以驱逐脉病,下泻病血,止痛,消肿,防止腐烂,培育新肌,愈合创伤,根除零星疾病,使肥胖者消瘦,使消瘦者肥胖。

Processed in 0.049373 Second , 26 query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