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刺法
眉心放血法:回族群众俗称挑头。
术者端坐患者对侧,用左右两拇指由眉心由内向外按捋三次,再用拇指食指揪起眉心,针刺放血。
此法适用于风寒感冒、头痛、身痛、前额痛、畏寒等证。
太阳穴放血法:术者用拇指由前额向外捋三次,然后用拇指同食指揪起太阳穴处皮肤,用针刺出血少许。
此法适用于感冒头痛、寒热往来、血瘀头痛、高血压头痛等。
腘窝放血法:患者背向医者直立,暴露腘窝部。
术者先用手掌击其腘窝。
暴露腘窝处表浅静脉。
在腘窝中线外,用针刺出血少许。
此法主治风寒感冒、身痛、腰痛及腹痛等症。
肘窝放血法:暴露肘部后,术者由上臂向下捋三次,然后用一物紧束上臂,待肘部血管怒张。
在肘部静脉处放血。
此法主治风寒感冒、肢体疼痛、身痛等证。
中指放血法:用一根红线紧束患者中指。
术者在中指指甲上一韭叶处或指端放血。
此法主治风寒感冒、小儿客忤惊风、妇人癔病。
外耳廓放血法:病人背术者坐位,将耳廓外侧暴露。
术者用手固定耳廓,暴露耳廓小静脉,取其上三分之一处,用砭石,轻刺小静脉血,视其病情轻重以定其放血量。
此法主治咽部红肿充血、扁桃体炎、口疮及皮肤疥癣、神经性皮炎等。
内迎香放血法:取一锐利竹签,放入病人鼻翼内0.5公分处,紧贴鼻翼。
术者用食指猛弹鼻翼使其出血少许。
此法主治急性眼炎、红眼、咽炎、咽部充血等证。
关节扭伤血肿放血法:如关节扭伤跌打局部血肿,回族民间常用局部放血,配合拔火罐,拔除瘀血,也有用小儿童尿洗之以活其血。
。
火针刺法:方法是用一缝衣针在油灯或酒精上烧红,在一定的部位针刺。
常刺的部位有大椎穴、中脘穴。
治疗急性胃炎、胃痉挛、胆道蛔虫。
有时也在急性淋巴管炎上端挑刺。
2.拔法:回族民间常用陶器火罐,用纸点燃,投入其中,以行拔法。
所拔部位多在前额、太阳穴、背部、腰部、上腹部。
主治头痛、胃痛、腰痛、背痛等,也有结合放血疗法者。
对于脓肿已溃、结核瘘管脓液也有使用,达到提脓的目的。
3.挑法:挑法是指挑四缝及挑羊毛疗。
挑四缝:是在小儿手指第二关节内侧用针挑出少量黄色粘液,主治小儿疳积、慢性消化不良。
挑羊毛疗法:。
方法是先用铜钱沾麻油或用一小盘边缘光滑侧在病人背部两侧刮。
待背部出现轻度瘀血征象,用缝衣针针孔端在背上点。
发现异样小点,用针尖挑起皮肤及皮下筋膜。
亦有用小刀割之的。
主治急性胃炎、急性胃痉挛、急性胆绞痛等急性腹痛症。
4.吹法:吹法包括吹杜尔精神疗法及吹药两种方法。
吹杜尔精神疗法:方法是用一洁净盖碗由阿訇在碗壁上写上经字,放入茶叶冲入开水。
由阿訇诵读经文及吹气入碗让病人饮用。
主治一些精神性病患,此法有精神治疗作用。
吹药法:将血余炭吹入鼻腔用于止血。
用皂角粉吹鼻治疗中风昏迷。
5.捏法:捏法包括捏人中穴及捏脊。
掐人中:方法是用拇指甲紧捏患者人中穴。
主治休克、虚脱、昏迷或癔病气厥。
掐脊也叫捏脊:方法是在髂脊与肩胛之间分三等分,揪起皮肤由下部向上部捻捏,每至一份处,向上提三下。
反复三次,用双手搓5~10分钟。
此法用于小儿疳积。
消瘦、食少、面色萎黄等证。
6、熏法:包括醋熏法及药熏法两种。
醋熏法:取老陈醋半碗,放在病人鼻边,取红炭火一块,速投入醋中,使醋熏发之气味,冲入患者鼻内。
主治昏厥、癔病气厥。
药熏法:回族民间习惯用白矾、花椒熏洗阴部,治阴部寒湿病。
用花椒、艾叶洗疮。
用白草煎水洗下肢,治肢体疼痛。
用西河柳,芫荽、红布洗身透疹等。
7.敷法:有热敷法及冷敷法。
回族用醋糟加入小茴香或用清盐在锅内炒热,装入布袋热敷腹部治疗小腹寒痛、寒疝。
也有用砖或布鞋底烤热作热敷使用的。
冷敷法在鼻出血、高热时用冷毛巾敷头额。
回族少女有扎耳眼的习惯,扎耳眼时用冰做寒冷麻醉,有止血止痛作用。
8.点咽滴鼻洗眼法:回族民间治疗咽部炎症、悬雍垂水肿可用筷子蘸烧盐点于咽部。
用鸡蛋黄油点鼻,治疗鼻粘膜干燥症,用苍耳油点鼻治鼻炎,用柳叶、金银花、白菊花煎水点洗眼治急性结膜炎等。
9.涂抹法:涂抹法是抹药结合药敷的一种治法,常用有以下几种:①用五月端阳节蟾蜍一只,将墨锭一支由蟾蜍口装入腹中,阴干备用。
用时涂于患病处,对急性炎症红肿,有止痛消肿作用。
②用花粉、白芷、绿豆共为细末;冷水调成糊状,敷于患处。
常用于面部炎症、青年痤疮等。
③用鲜蒲公英一两捣成糊状参入蛋清调敷患处。
常用于治疗急性乳腺炎。
10.割法:即切除术。
回族礼习在男性青年婚前做包皮切除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