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苏的作用

紫苏的作用

本品为常用中药。
商品主要为唇形科植物紫苏,其次为野苏的干燥嫩枝及叶。

[药材及产销]

紫苏Herba Perillae主产于湖北、河南、四川、江苏、广西、山东、广东、浙江、河北、山西等地,以湖北、河南、四川、山东、江苏等地产量大,广东、广西、湖北、河北等地所产者品质佳,销全国并有出口。

[历史]

本品原名"苏",始载于《名医别录》,列为中品。
历代主要本草著作中多有收载,所述内容基本一致。
苏颂《图经本草》载:"苏、紫苏也,旧不着所出州土,今处处有之,叶下紫色而气甚。
夏采茎叶,秋采实"。
《本草纲目》载:"紫苏、白苏皆以二、三月下种,或宿子在地自生。
其茎方,其叶团而有尖,四围有巨齿,肥地者面背皆紫,瘠地者面青背紫,其面背皆白者即白苏,乃荏也。
紫苏嫩时采叶。
和蔬茹之,或盐及梅卤作葅食甚香,夏日作熟汤饮之。
五、六月连根采收,以火煨其根,阴干,则经久叶不落。
八月开细紫花,成穗作房,如荆芥穗。
"此描述及《植物名实图考》中所绘制的紫苏植物图均与现今市售唇形科紫苏[Perilla frutescensBritt.]的形态特征相符。

[原植物]

1.紫苏 别名:赤苏,红苏,白苏、黑苏,白紫苏,青苏,香苏,野苏,苏麻。

Perilla frutescensBritt.[P.frutescensBritt.var.typica Makino]--唇形科Labiatae

一年生草本,高30~100cm,具特异香气。
茎钝四棱形,绿色或绿紫色,密被长柔毛。
叶对生;叶柄长3~5cm;叶片皱,卵形至宽卵形,长7~13cm,宽4.5~10cm,先端突尖或渐尖,基部近圆形或广楔形,边缘有粗锯齿,两面绿色或紫色,或仅下面紫色,上面疏生柔毛,下面被贴生柔毛,并有细腺点。
轮伞花序组成偏向一侧的顶生及腋生总状花序,密被长柔毛;苞片宽卵形或近圆形,直径约4mm,先端具短尖,外被红褐色腺点,边缘膜质;花萼钟形,具10脉,下部被长柔毛,夹有黄色腺点,内面喉部有疏柔毛环,萼檐二唇形,上唇宽大,3齿,下唇稍长,2齿;花冠白色至紫红色,二唇形,上唇顶部微凹,下唇3裂,中裂片较大;花筒短,长2~2.5mm,雄蕊4,2强;子房4裂,花柱基底着生,柱头2浅裂。
小坚果近球形,灰褐色,直径约1.5mm,具网纹,果萼增大,长至11mm。
花期6~8月,果期8~10月。

全国各地广泛栽培。

2.野苏 别名:白丝草、蚊草,臭草、香丝菜、野香丝,青叶紫苏,苏麻,苏菅。

Perilla frutescensBritt.var.acutaKudo--唇形科Labiatae

本变种与正种不同点为:变种的果萼小,长4~5.5mm,下部被疏柔毛,具腺点;茎被短疏柔毛;叶较小,卵形,长4.5~7.5cm,宽2.8~5cm,两面被疏柔毛;小坚果较小,土黄色,直径1~1.5mm。

生于山地路旁、林边荒地,或栽培于村舍旁。

分布于河北、山西、江苏、浙江、江西、福建、台湾、湖北、广东、广西、云南、贵州及四川等省区。

[采制]

6~8月间当花将开时割取全草,剪取其带叶的嫩枝,晒干;或趁新鲜时切成长约1cm的短段,置通风处阴干。
割下的主茎称为"嫩苏梗"。

[化学成份]

1. 紫苏全草含挥发油约0.5%,内含紫苏醛约55%,l-柠檬烯20~30%及少量α-蒎烯。
还含精氨酸、枯酸、矢车菊素3-[-β-D-葡萄糖甙]5-β-D-葡萄糖甙-β-D-glucoside]-5-β-D-glucoside)叶的挥发油中含异白苏烯酮等。

2. 野苏全草含挥发油,内有异戊基-3-呋喃甲酮、紫苏醛、α-及β-蒎烯、d-柠檬烯、l-芳樟醇、莰烯、薄荷酮、紫苏醇、二氢紫苏醇及丁香酚。

[药材鉴别]

性状鉴别

1. 紫苏 茎呈方柱形,有四棱,直径2~5mm。
表面棕紫色至紫绿色。
有稀疏白毛,节明显,其上有对生小枝或叶,叶多皱缩,展平后呈卵圆形,先端尖,两面紫色或上表面绿色,下表面紫色,有凹腺点,叶柄紫色或绿色。
气芳香,味微辛。

2.野苏:与紫苏相似,但叶片多数比紫苏小,上、下表面均为绿色或暗绿色。
茎表面淡黄棕色。
气味同紫苏。

以茎叶完整、色紫、香气浓者为佳。

显微鉴别

1.紫苏 茎横切面:呈圆角状四方形。
表皮细胞切向延长,外壁复角质层,非腺毛,腺毛和腺鳞较多,非腺毛由4~8个细胞组成,长280~720μm;腺毛的腺头为1~2个细胞;腺鳞直径约56μm。
皮层细胞3~4列,四棱处的皮层外侧有6~9列厚角细胞。
中柱鞘纤维束断续排列成环。
韧皮部很窄,木质部导管径向排列,射线1至多列,有壁孔。
髓大。

紫苏茎横切面简图

叶表面观:上表皮细胞垂周壁波状弯曲,外壁有角质层纹,呈断续波状;下表皮细胞与上表皮相似,但细胞较小,角质层纹不明显。
上、下表皮均有腺鳞和腺毛,下表面为多,腺鳞的腺头扁圆形,由8个细胞组成,其外有角皮,内贮黄色油滴,直径44~104μm,破裂后呈不规则三角形,柄为单细胞;腺毛的腺头为1~2个细胞,柄为单细胞。
两面均有非腺毛,尤以叶脉处为多,由2~4个细胞组成,中部细胞有时缢缩,长80~360μm,基部直径30~100μm。
气孔直轴式,下表面比上表面多。

紫苏叶上表皮表面观

图左:紫苏叶下表皮表面观 图右:紫苏叶上表皮表面观

2. 野苏 茎横切面与紫苏相似。

叶表面观:上表皮细胞垂周壁略平直,外壁角质层纹不明显。
其余特征似紫苏。

野苏叶上表皮表面观

理化鉴别 薄层层析 样品制备:取本品碎片100g,置挥发油测定器中蒸馏。
取得挥发油0.1ml溶于石油醚1ml中点样。
吸附剂:硅胶G,加0.4%CMC湿法铺板,于105℃活化1小时。
展开剂:苯-乙酸乙酯,用于分离芳樟醇和紫苏醛;己烷,用于分离l--柠檬烯和α-蒎烯。
展距:16.5cm。
显色剂:喷5%香草醛浓硫酸后于80℃烘烤5分钟,斑点显各种不同的颜色。

[性味及功效]

紫苏梗:味辛,性温。
有理气宽胸、解郁、安胎的功能。
用于胸闷吐呕、妇女气滞胎气不安。
用量:4.5~9g。
气虚者不宜用。

紫苏叶:味辛、性温。
有发散风寒、理气宽胸、解郁安胎、解鱼蟹毒的功能。
用于外感风寒、头痛鼻塞、咳嗽、呕吐、中鱼蟹毒。
用量:4.5~9g。
气虚表虚者慎用。

[药理作用及临床应用]

1. 用紫苏叶煎剂及浸剂2g/kg经口给予伤寒混合菌苗发热的家兔,有微弱的解热作用。
用朝鲜产紫苏叶的浸出液,对因温刺而发热的家兔,亦有较弱的解热作用。

2. 紫苏叶在试管内能抑制葡萄球菌生长。

3. 紫苏油0.35ml/kg给予家兔口服,可使血糖上升;油中的主要成分紫苏醛制成肟后,升血糖作用较紫苏油更强。

4. 临床上治疗慢性气管炎:取干苏叶与少量干姜制成25%苏叶药液。
每日早晚各服1次,每次100ml,10天为一疗程,对咳、喘、痰三症均有一定疗效。
此外,鲜紫苏叶还能治疗疣。

[附注]

1. 白苏与紫苏的学名,本书暂据《中国植物志》第66卷意见,认为本植物变异极大,我国古书上称叶全绿的为白苏,称叶两面紫色或面青背紫的为紫苏,但其变异不过因栽培而起。
又白苏的花通常白色,植物体毛通常稍密,果萼稍大,紫苏的花通常为粉红至紫红色,但差别微细,故将二者合并。

2.在江苏、四川等地将白苏梗与紫苏梗同等使用,通称为苏梗。
白苏茎叶的显微特征:与紫苏的区别是:茎横切面可见四角处厚角细胞多至12列,中柱鞘纤维较多,几乎连成环。
叶上下表皮细胞波状弯曲程度比紫苏小,上表皮细胞壁稍有念珠状增厚,角质层纹很明显,下表皮细胞层纹不明显。
非腺毛较短,多数由1~3个细胞组成,长60~240μm,基部直径45~65μmm,脉上腺毛较长,多数由5个细胞组成,长达750μm。
下表面腺鳞较多。

【药理作用】①解热作用

用紫苏叶煎剂及浸剂2克/公斤经口给予伤寒混合菌苗发热的家兔,有微弱的解热作用;用朝鲜产紫苏的浸出液,给予裎麓潭⑷鹊募彝茫嘤薪先醯慕馊茸饔谩?

②抗菌作用

紫苏叶在试管内能抑制葡萄球菌的生长。

③对血糖的影响

紫苏油0.35毫升/公斤给予家兔口服,可使血糖上升;紫苏油中的主要成分紫苏醛作成肟后,口服的升血糖作用较紫苏油更强,将此肟溶于橄榄油中皮下注射,亦有作用,但较缓慢。

【性味】辛,温。

①《别录》:"味辛,温。
"

②《千金·食治》:"味辛,微温,无毒。
"

③《本草衍义》:"味微辛甘。
"

【归经】入肺、脾经。

①《滇南本草》:"入脾、肺二经。
"

②《本草经疏》:"入手少阴、太阴,足阳明经。
"

③《本草经解》:"入足厥阴肝经,手太阴肺经。
"

【功用主治】发表,散寒,理气,和营。
治感冒风寒,恶寒发热,咳嗽,气喘,胸腹胀满,胎动不安。
并能解鱼蟹毒。

用于感冒风寒,发热恶寒,头痛鼻塞,兼见咳嗽或胸闷不舒者。
本品能发散表寒,开宣肺气,可与生姜同用。
兼有咳嗽者,常配伍杏仁、前胡等,如杏苏散;若兼有气滞胸闷者,多配伍香附、陈皮等,如苏散。
用于脾胃气滞,胸闷,呕吐之证。
本品具行气宽中,和胃止呕功效。
偏寒者,每与藿香同用;偏热者,可与黄连同用。
偏气滞痰结者,常与半夏、厚朴同用。
又用于妊娠呕吐,胸腹满闷,常与陈皮、砂仁配伍,以加强其止呕、安胎的效果。
用于进食鱼蟹而引起的腹痛、吐泻,单用或配生姜,白芷煎服。

①《别录》:"主下气,除寒中。
"

②孟诜:"除寒热,治冷气。
"

③《日华子本草》:"补中益气。
治心腹胀满,止霍乱转筋,开胃下食,并一切冷气,止脚气。
"

④《本草图经》:"通心经,益脾胃。
"

⑤《履巉岩本草》:"止金疮出血;疗痔疾,煎汤洗之。
"

⑥《滇南本草》:"发汗,解伤风头痛,消痰,定吼喘。
"

⑦《纲目》:"行气宽中,消痰利肺,和血,温中,止痛,定喘,安胎。
"

⑧《本草逢原》:"能散血脉之邪。
"

【用法与用量】内服:煎汤,2~3钱。
外用:捣敷或煎水洗。

【宜忌】温病及气弱者忌服。

①《本草经疏》:"病属阴虚,因发寒热或恶寒及头痛者,慎毋投之,以病宜敛宜补故也。
火升作呕者亦不宜。
"

②《本草通玄》:"久服泄人真气。
"

【选方】①治伤风发热:苏叶、防风、川芎各一钱五分,陈皮一钱,甘草六分。
加生姜二片煎服。

②治卒得寒冷上气:干苏叶三两,陈橘皮四两,酒四升煮取一升半,分为再服。

③治咳逆短气:紫苏茎叶一两,人参半两。
上二味,粗捣筛,每服三钱匕,水一盏,煎至七分,去滓,温服廊赵佟?《圣济总录》紫苏汤)

④治伤寒啘不止:赤苏一把,水三升,煮取二升,稍稍饮。

⑤治胎气不和,凑上心腹,胀满疼痛,谓之子悬:大腹皮、川芎、白芍药、陈皮、紫苏叶、当归各一两,人参、甘草各半两。
上细切,每服四钱,水一盏半,生姜五片,葱白七寸,煎至七分,空心温服。

⑥治乳痈肿痛:紫苏煎汤频服,并捣封之。

⑦治金疮出血:嫩紫苏叶、桑叶,同捣贴之。

⑧治攧扑伤损:紫苏捣敷之,疮口自合。

⑨治蛇虺伤人:紫苏叶捣汁饮之。

⑩治食蟹中毒:紫苏煮汁饮之。

⑾治寒泻紫苏叶15克,水煎加红糖6克冲服。

⑿解食鱼、鳖中毒:紫苏叶60克,煎浓汁当茶饮,或加姜汁十滴调服。

⒀子宫下垂:紫苏叶60克,煎汤熏洗。

Processed in 0.058564 Second , 26 query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