葛根汤

升麻葛根汤

【组成】

升麻300克,芍药300克,炙甘草300克,葛根450克。

【主治】

麻疹初起。
疹发不出,身热头痛,咳嗽,目赤流泪,口渴,舌红,苔薄而干,脉浮数。

【正文】

功用:解肌透疹。

用法:上为粗末。
每服三钱。

禁忌:若麻疹已透,或疹毒内陷而见气急而粗、喘息抬肩、鼻翼煽动者,则当禁用。

方解:麻疹之疾,是由小儿肺胃蕴热,又感麻毒时疫之邪所致。
若麻疹初起,又遇外邪袭表,抑遏疹毒外达之机,以致疹发不出,或疹出不畅。
麻毒、外邪犯肺,邪正相争,清肃失调,故初起可见身热头痛、咳嗽、脉浮数等肺卫症状;风邪疹毒上攻头面,故目赤流泪;热灼津伤,则口渴、舌红苔干。
治当辛凉解肌,透疹解毒。
方中升麻辛甘性寒,入肺、胃经,解肌透疹,清热解毒为君药。
葛根味辛甘性凉,入胃经,解肌透疹,生津除热为臣药。
二药相配,轻扬升散,通行肌表内外,对疹毒欲透未透,病势向外者,能因势利导,故为透达疹毒的常用组合。
方中芍药当用赤芍,味苦性寒而入血分,清热凉血之中兼能活血,用以解血络热毒,为佐药。
使以炙甘草调和药性。
四药配伍,共奏解肌透疹之功。

葛根汤的各医家论述

***成无己***

太阳病项背强几几,无汗恶风者,中风表实也。
表虚宜解肌,表实宜发汗,是葛根汤发之也。
......《本草》云:轻可去实,麻黄、葛根之属是也。
此以中表实,故加二物于桂枝汤中。

***许宏***

葛根性平,能祛风,行于阳明之经,用之为君,麻黄为臣,辅之发汗解表;桂枝、芍药为佐,通行于荣卫之间;甘草、大枣之甘,生姜之辛,以通脾胃之津为使。
此方乃治其表实,而兼治其合病、并病者也。

***方有执***

用麻黄、桂枝、甘草、葛根以为汤者,实则是麻黄加之规划也。
用姜、枣、芍药者,以阳明属胃,胃为中宫,姜枣皆和中之物,芍药有缓中之义也。
但用葛根汤散经中之寒邪,而以不治治利。
以不治治利者,麻黄散太阳之表,葛根解阳明之肌,桂枝主荣卫之和,姜枣健脾胃之弱,甘草者和中之国老,芍药者缓中之使,夫如是而经中之邪散,则胃中之正回,不分清者自分清,不显治者而治在其中矣。

***不著撰人***

葛根阳明药也,项强几几,为阳明的证,故太阳病才见此证,即以有汗为风,无汗为寒,而于桂枝麻黄汤中各加葛根以尽其用,然彼不名葛根汤,但言桂枝加葛根,以桂枝全汤仅加此一味也。
此独更名葛根汤者,见寒邪既欲传于阳明,则胸间之喘自止,自可不用杏仁,故不于麻黄全方加葛根,反用桂枝全方加麻黄葛根,恐其寒少也。
故虽意同加入麻黄汤,而不得谓麻黄汤加葛根耳。
若太阳阳明合病自下利者,用葛根汤,成说谓邪并于阳,则阳实而阴虚,阴虚下痢,故以葛根汤散其余邪,如是则葛根一味为阳明矣,独用于麻黄,义何取乎?盖寒邪属阴,阴性下行,故合阳明胃中之水谷而下奔,治寒以麻黄为主,故必合麻黄葛根并加之,亦不用杏仁,因其势已下趋,不欲复利之也。

***柯琴***

此开表逐邪之轻剂也。
其证身不疼,腰不疼,骨节不痛,是骨不受寒矣。
头项强痛,下连于背,牵引不宁,是筋伤于风矣。
不喘不烦躁不干呕,是无内症。
无汗而恶风,病只在表。
若表病而兼下利,是表实里虚矣,比麻黄,青龙之剂较轻,然几几更甚于项强,而无汗不失为表实,脉浮不紧数,是中于鼓动之阳风,故以桂枝汤为主,而加麻、葛以攻其表实也。
葛根味甘气凉,能起阴气而生津液,滋筋脉而舒其牵引,故以为君。
麻黄生姜,能开玄府腠理之闭塞,祛风而出汗,故以为臣

Processed in 0.077370 Second , 26 query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