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本经疏证》来看乌头赤石脂丸

厦医师有云:

“因为年代过久,汉朝又是用竹简写书,难免脱落些文字,因此临床上如果中医按照金匮中的原方来制作丸剂是无效的,此方我将其中乌头取出,改变另一味药加进去之后,病人服后是一剂知,二剂已,目前只有我跟我的学生知道我删改了乌头这味药,所以我改原名成为乌金丸.”

桂林古本:

------------------------------------------------------

乌头赤石脂丸方

乌头一两 蜀椒一两 附子五钱 干姜一两 赤石脂一两

------------------------------------------------------

宋本:

------------------------------------------------------

乌头赤石脂丸方

乌头一分 蜀椒一两 附子半两 干姜一两 赤石脂一两

------------------------------------------------------

由桂林古本对照宋本来看乌头这味药剂量差别很大,可推知宋本有误,所以服用无效.倪海厦医师自制乌金丸,虽不知以何药易之,但其必有高明之处,可谓殊途同归,下面是《本经疏证》对乌头赤石脂丸方的阐述,摘抄如下:

金匮要略乌头赤石脂丸。
联用附子乌头。
治心痛徹背。
背痛徹心。
其义最为微妙。
沈明宗曰。
邪感心包。
气应外俞。
则心痛徹背。
邪袭背俞。
气从内走。
则背痛徹心。
俞藏相连。
内外之气相引。
则心痛徹背。
背痛徹心。
即经所谓寒气客于背俞之脉。
其俞注于心。
故相引而痛是也。
夫藏为俞气之所根。
俞为藏气之所驻。
谓其连属。
则诸俞总在足太阳一经。
经脉与藏并不相通也。
故治俞者未必能藏。
治藏者未必能及俞。
附子乌头以气相属。
系不相连。
而同施并投焉。
则可知两物为用。
温藏之寒。
即能外及俞之痛。
治俞之痛。
即能内及藏之寒。
故方中蜀椒干姜赤石脂皆用一两。
并附子乌头二物。
亦僅及共数。
可见虽用二物。
原若只用一味。
而其感通呼吸之理。
已寓于其间矣。
引而伸之。
触类而长之。
则栝楼根实并用。
蘼芜芎穷并用。
蜀漆恒山并用。
古人皆必有意义于其间。
所当深长思者也。

由此可见乌头赤石脂丸中用“乌头”未必就是错误,错的只是量。

Processed in 0.056884 Second , 26 query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