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药在肿瘤治疗的应用

药在肿瘤治疗的应用

中医药是治疗的重要手段之一,这不仅是由于中医药是中华民族数千年与疾病斗争的支柱,即使是在现代医学突飞猛进的今天,中医药的深入研究及世界各地的流传也达到空前的程度,并在肿瘤临床治疗中占有重要地位,也成为姑息治疗中常用手段。

一、中医药的给药方式适合于肿瘤恢复期的长期伴随治疗

随着老龄社会的到来,中老年人的慢性疾病日渐突出,其包括肿瘤、心脑血管病等多种疾病。
这些疾病的形成,多是由于不良生活习惯、不良的精神状态、不良的生活环境等多种因素长期缓慢作用的结果,其中治疗方法也不象手术切除阑尾治疗阑尾炎或抗生素治疗小儿肺炎那样短期内得以根治,这些病人多数需要长期、缓慢综合调理。
评价这些疾病治疗效果也不是求得全部、彻底地消灭癌细胞以达到根治的程度,特别是那些已经无手术及放化疗指征的中晚期患者,治疗的目标应是在如何提高生存质量、减轻痛苦的基础上延长生存时间、甚至寻求长期带瘤生存,这也是中药治疗的任务之一。

多数肿瘤患者一经确诊已经并非早期,加之治疗过程病情发展,使社会上现存有大量的中晚期患者需要救治。
他们的病程相对漫长,而手术及放化疗治疗过程所需要时间较短,在治疗后较长时间需要不断用药,以便随时调整、纠正机体的某些失调,去除肿瘤复发因素、减少转移的机会,从而显示长期伴随治疗的必要,这也是中药治疗的组成部分。

中医药有如下特点适合肿瘤者的长期伴随治疗。

1.大多数治疗无明显毒副作用,除少数以毒攻毒的药物外,许多制剂在毒理学试验中高出临床用药剂量几十倍也无法测出动物的LD50,因此一般不会因长期用药引起骨髓抑制、蓄积中毒及其肝肾功能障碍。

2.中医用药,处方灵活,随证加减,辨证施治。

可根据病人分期的不同、症状的变化、病情的需要随时修改处方内容,这种给药方式改变了肿瘤“千篇一律”的治疗模式,这种因人而异、因证而异的用药特点对提高肿瘤姑息治疗的效果是有益的。

3.剂型多样,用药方便,多无严格疗程限制,只要适合病人就可以长期应用。
随着制药工业的发展,传统的丸、散、膏、丹剂型已减少,注射剂、胶囊剂、滴剂、糖衣片、口服液、巴布膏等大大方便了病人的长期用药。
一些抗瘤谱广、毒副作用轻的中药静脉注射液已广泛用于临床,例如康莱特注射液、艾迪注射液、榄香烯注射液、鸦胆子乳注射液、得力生注射液、华蟾素注射液等。
当患者症状较明显,随时需要调治时,可以口服水煎汤剂为主,并且单味药物的颗粒剂已开始推广,煎药机已广泛用于临床,可以减少煎汤熬药的麻烦。
对病程已久,症状不明显的患者,可有诸多的口服中成药选择以供患者长期调理使用。

二、中医药作用特点适合于肿瘤治疗

中药在作用机理和用药特点等诸多方面不同于姑息手术及姑息放化疗等西医手段,发挥祖国医学特色,丰富肿瘤治疗手段,对提高疗效是有益的。

1.中药的多层次、多环节、多靶点的作用机制有利于整体调理。

Wong等在综述有关资料及其应用中药的基础上指出,古老传统的中医学整体观符合现代医学的生物学模式,中医的哲学思想支持有科学基础的整体医学发展。
现代中医所强调的整体观方面是把人与自然融为一体,注意四季变化及生存对机体的影响。
另一方面是把疾病看成是全身失调的局部表现,把肿瘤看成是全身疾病的局部表现,用单一成分、单一作用靶点治疗手段往往难以达到彻底根治的效果。
因此应强调治病求本、整体调整、多方人手及全身治疗。
中药的组方复杂,一味中药也由多种成分组成,本身也就是一个“复方”,一个中药方剂往往由更多的成分组成,从而达到多层次、多环节、多靶点的综合治疗作用。
以单味人参为例,其中成分含三萜类近30种,以及有机酸、氨基酸、多肽生物碱、微量元素等多种成分,除了补益作用外,尚治疗多种疾病。
近年来又发现人参苷RG3具有抗肿瘤作用,实验研究证实其功能包括癌化学预防、抗氧化作用、参与受损伤细胞修复和再生、肿瘤生物学逆转等,可见应用之广泛。
年近研制的抗肿瘤中成药含有人参者甚多,如参一胶囊、康赛迪胶囊、参芪注射液、艾迪注射液等。

2.中药的双向调节作用有利于全身调节

中药的双向调节作用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它不同于某些西药,要么“升高”,要么“降低”的单向作用。
中药的双向调节是具有升高和降低的双重作用,以便把“不足”和“过剩”调整到正常水平。
例如DIC的患者,在出血期应该用止血药,在凝血阶段用抗凝药,如果判断有误则会起相反作用。
中药则无此担忧,中药三七、当归、云南白药等为活血止血药,通过活血作用治疗瘀血而达到止血作用,对于常见恶性肿瘤瘀血性出血也同样适用。
另一方面,中医强调“扶正”和“祛邪”兼顾,即抗肿瘤和支持治疗无严格分开。
所谓“扶正”,即扶助正气,提高抗病能力。
“祛邪”则为祛除病邪,抗御肿瘤,使邪去正安。
扶正和祛邪,相互作用,相辅相成,在肿瘤姑息治疗阶段有利于控制肿瘤及维持机体“正气”不衰。
以单

味药为例,润肺安神的百合具有益智、养五脏等补虚损作用,现代研究也证实有增强免疫功能、抗疲劳、耐缺氧等强壮作用,但是同时百合含有秋水仙碱,具有较强的抗肿瘤作用,临床也常常用于肿瘤治疗。
以复方中药为例,许多制剂往往把扶正药和祛邪药共同组方,并注重“祛邪不伤正”和“扶正不助邪”的治疗原则。
如艾迪注射液中含有人参、黄芪用以扶正,刺五加、斑蝥抗肿瘤。
又如莪术提取物榄香烯注射液对多种肿瘤有抑制作用,同时也具有免疫调节、提升白细胞、改善微循环功能,本品制成脂类乳剂也有提供营养作用。
这种具有双向调节作用的中药制剂为肿瘤患者手术后及放化疗后的姑息治疗阶段提供了良好的继续治疗手段。

3.补气养血类中药具有免疫增强剂的相似效果。

祖国医学认为“积之成者,正气不足,而后邪气踞之。
”把正气虚损看成是形成肿瘤内在因素之一,这与免疫失调与肿瘤病因的现代论述是相似的。
免疫增强剂的某些治疗效果也与中药补气养血类中药相似,并对延长生存时间显示一定苗头。
如以黄芪、女贞子组成的贞芪扶正胶囊,黄芪、珍珠组成的芪珍胶囊,人参、黄芪组成的参芪注射液以及多糖类制剂,灵芝以及银杏叶提取物等,这些补益中药多具有促进细胞免疫功能,活化T细胞及其调节T细胞亚群,提高NK细胞、LAK细胞活性,调节Th1/Th2平衡,诱导IL-2、IFN产生,保护造血干细胞,减轻放化疗的毒副作用,稳定肿瘤,延长患者寿命功能。
例如我国和日本已有多篇关于人参养荣汤、六味地黄丸、十全大补汤等提高血象、调节免疫功能的报道。
作者观察参芪扶正注射液504例,有40%患者体重增加,症状改善积分上升89.9%,KPS评分生存质量上升60.5%,均高于单纯化疗对照组。
作者还观察了扶正培本方药治疗消化道肿瘤术后化疗副反应2205例,1、3年生存率分别为92.2%、55.3%,均高于500例对照组的概念。
笔者回顾调查60例无痛已终的肝癌患者,其服用中药的数量明显高于重度疼痛的160例患者,显示了中药预防癌痛的苗头。
中药预防癌痛的思路可有如下3点:①疼痛是主观感受,相同刺激可以产生不同的感觉,诸多实验证明养心安神解郁的中药可以升高痛阈;②用中药预防“不通则痛”和“不荣则痛”的发生,以活血、化瘀、温经、补益、行气的中药提前防止疼痛的出现;③预防血栓的发生,防止组织缺氧,如五灵脂、薤白有促纤溶作用。
蒲黄、血竭有抗血小板聚集作用。
苏木、急性子有抗血栓形成作用。
丹参、川芎有降低血粘度,促进组织灌流的作用。
这样可以在发现致痛原因之前,用中药防患于未然。

4.预防便秘的处理

肿瘤患者便秘症状很普遍,其原因有多种,如老年性便秘、长期卧床、吗啡阿托品类中枢镇痛剂的应用、体液的丢失,如非甾体类解热镇痛剂引起多汗,手术、利尿剂、脱水剂的应用等。
大黄、番泻叶等含有蒽醌类物质,其反跳和依赖性也会引起便秘。
肿瘤患者便秘具有顽固、病史长久、影响食欲及加重疼痛等特点。
中药治疗癌症患者便秘不主张应用强烈的攻下药,如大黄、芒硝、番泻叶等,多注重益气养血、润肠通便治则,常用中药有桑椹子、黄精、黑芝麻、蜂蜜、何首乌、当归等。
常用方剂举例如下:济川煎具有温肾益精、润肠通便的作用,由当归、川牛膝、肉苁蓉、泽泻、升麻、枳壳组成。
炙甘草汤具有滋阴清热、养血润燥的功能,由炙甘草、生姜、人参、生地黄、桂枝、阿胶、麦门冬、麻子仁、大枣组成。
常用中成药有麻仁润肠胶囊、通便灵、复方芦荟胶囊、一轻胶囊、四磨汤口服液,化痰通便的清肺抑火丸,民族医药六味安消胶囊等。
单味中药决明子开水冲服代茶饮有良好的通便作用,没有反跳等副作用,其剂量可根据自身情况调节。
平时应注意适当运动,腹部按摩促进胃肠道平滑肌的蠕动并配合新鲜蔬菜、水果、杂粮等富含纤维素食晶的摄入。

Processed in 0.050753 Second , 26 query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