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了明代,伊斯兰教终于有了比较固定的称呼“回回教门”、“回回教”,或略称之为“回教”。
从此,中国把伊斯兰教称?“回教”。
大家知道,朱元璋是以“驱逐胡虏,恢复中华”相号召而开展反元斗争的。
他本人当过和尚。
朱明王朝建立以后,初期的政治气氛对于作为“色目人”主要成员穆斯林显然是不利的。
洪武元年,太祖颁布诏布,“复衣冠如唐制”,禁止辫发、椎髻、胡服、胡语、胡姓。
明初还曾明令禁止闽南蒲寿庚后代入仕为官。
蒲寿庚系穆斯林,宋理宗年间,授泉州提举市舶。
入元后,因助元灭宋有功,曾官至江西行省左丞。
朱元璋建明朝以后,因以蒲寿庚为代表的闽南穆斯林曾帮助元朝统一中国,朱元璋借此复得分复仇,致使这一带的穆斯林从此衰落,被同化。
《明律》规定,色目人不得同类自相嫁娶,如果违犯,打80杖,男女入官?奴。
这条规定似乎难以贯彻,但它表明统治者较前不同的一种政治倾向。
在经济上,明初推行重农政策。
这使历来以经商为业的中国穆斯林受到歧视。
农民之家可以穿绢纱,而商贾之家只许穿布衣。
明朝实行严厉的海禁。
成祖继位,布告天下25条施政纲领,其中有一条就是实行海禁。
对于外斩朝献,明政府也予以限制,有的规定三年一贡,有的规定五年一贡,而且人数有定额。
“自是朝贡遂稀”。
这不利于中国伊斯兰教同伊斯兰世界的联系。
在农民义军推翻元朝统治的时候,元宗室退回漠北。
可以想象,穆斯林退到漠北的也不会少。
那些留居下来的穆斯林,由于社会地位的改变,外部压力的加大,内聚力增强了。
于是,回族开始形成。
回族的形成是中国伊斯兰教发展史上的一个里程碑,具有重要意义。
随着回族的形成,中国伊斯兰教有了一个坚实的社会载体。
回族的形成是散点式的,多族源的,多地源的。
就族源而言,回族先人包括阿拉伯人和波斯人等中亚人,在形成过程中,还大量地融进了汉、蒙等族成分。
就地源而言,回族并不是在某一地区形成后而散居全国的,在形成时就是多地源、散点式的,西北、中原、东南、云南、海南都是回族发祥地,这些地方的回民相互之间几乎不存在血缘的、经济的联系。
现在,泉州、海南、中原地区一些回族家族的族谱一直追溯到元代,是元时由国外迁入当地的。
而海南的一些回族家族,据史书记载其迁居此地又可上溯到宋代,来自古占城者居多。
这是回族形成时的最大特点:散发式。
那?,他们形成民族时的共性是什么呢?
一句话,是伊斯兰教。
而这个民族在后来的发展中把汉语作为共同语言,则是回族的另一个特点。
唐、宋、元留居中国内地的穆斯林是形成回族的基本成分。
在回族形成的过程中,伊斯兰教起了决定性的作用。
而回族的形成又促进了中国伊斯兰教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