畲族医学简介(1)

畲医认为人的生命由心、肝、肺、脾、肾、胆六脏的神来主宰。
“六神”各司其职,指挥人体三十六骨节,七十二筋脉,十二条血路,二十八脉活动。
人体靠气血筋脉来维持生命,气血旺盛,筋脉顺畅,生命活动就正常,人的身体就健康;若气血不足,筋脉不畅,人的身体就羸弱;若气血不调或气血衰弱、筋脉滞阻,瘟邪侵蚀,则疾病发生;若气竭血枯,筋痉脉止则生命活动就停止。

畲族崇尚“六神”,认为“六神”受损害就会得“六神病”,一般症状为每天定时畏冷,甚至寒战,但不发烧,逐渐寒战减而疲乏无力、精神萎靡、厌怠等症状加剧,如伤到心,则出现发笑不止或无故啼哭不停,甚至发狂等;伤到肺,则咳嗽不止,甚至失声、咳血、喘憋等;伤到肝,则出现全身发黄,肝胁疼痛,甚至膨胀等;伤到肾,则尿频尿急,膀胱胀满而排不出尿或小便不禁,或一直有排尿感,甚至尿血等;伤到脾,出现食欲不振,胃肠胀满,膈呃,甚至呕吐,呕血等;伤到胆,会担惊受怕,眼睛一闭就感到大难临头而大喊大叫等。
“六神病”需及时采用“六神药”治疗,根据不同时辰,不同部位,不同症状,辨证施治。
若治不及时或治疗失当,就会危及生命。
对痧症的认识。
畲医认为痧症有实无虚,发病原因复杂,有风、湿、火三气相搏而生,或受风寒、暑湿、气血。
食积、痰饮等痧邪乘机而入,一年四季均可发生,夏秋湿热气盛,人过度疲劳或贪酒色而易感痧邪故较常见,春冬有因粪秽所触而发,有因饥饱劳瘁而生,有因食热酒热汤而得,有因染疫气而患等。
及时治疗一般可愈,但遇危症,治不得法或失治,亦致死亡。

对伤的认识。
畲医认为,凡机体某部位受到外界突然的强力打击而致局部筋骨或软组织受到损伤称为“伤”,不仅在局部出现疼痛,还可引起全身变化,若治疗延误或失当,重者可致死亡:若加上受到风湿寒邪的袭击,就会转化为风伤,因而对“伤”特别重视,把机体的碰撞或疼痛都说是“伤”,甚至连风湿性关节炎也认为是“风伤”。
畲族还把“伤”与时辰连在一起,认为人体有十二处气血调和往来之处,按照十二时辰与二十四节气的变化,周而复始地循环,若某一处气血受伤,就会造成血脉不畅,致成“穴伤”,或称“内伤”。
同一位置受伤的时间与季节不同,出现的症状与治法、用药也不同,把受伤部位与时辰紧连一起,认为血脉某时辰行到某脏器时受伤则不治,产生了十二时辰不治说,如子时受伤在胆,见目开症不治;丑时受伤在肝,失气不能呼吸者不治;寅时受伤在肺,气逆上面面色红赤者不治;卯时受伤在大肠,腹痛面红不治;辰时受伤在脾,面有青色不治;已时受伤在胃,气大、吹气而不息不治;午时受伤在心,血攻心而赤红者不治;未时受伤在小肠,吐饭且面青色不治;申、酉时受伤在膀胱、肾,失气、目翻白、口开不治;戌时受伤在胞络,不能言语者不治;亥时受伤在三焦,目开不能转睛者不治。
畲医认为这些不治之症多属内脏损伤。
按现代医学的观点,内脏损伤若治疗及时,多数可治。

畲医对伤的分类是根据伤势而有两种分类法:一是将伤分为内外伤两种,再根据症状分为若干种。
内伤指受伤后引起气血、经络、脏腑病变,气血阻滞或凝结,包括伤脑、伤气、伤血、气血两伤、伤筋。
外伤指身体外部的皮、肉、筋、骨损伤,包括开放性骨折、皮肉破裂等。
二是根据受伤的部位、症状,将伤分为外伤、创伤、骨折、内伤、穴伤、食伤六种,各种伤症都有具体症状与体征,比较明确。

Processed in 0.069390 Second , 26 query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