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彝族居住的地方有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药材十分丰富。
据1942年的《西昌县志·产业志》记载,当时西昌附近年产药材数万公斤并大量运往川、滇二省及内地。
凉山地区不仅药材丰富,其中名贵药材也是引人瞩目的。
丰富的药材资源奠定了彝族医药的基础,使彝族古老的医药得以不断发展完善起来。
彝族善用动物药起源于原始时代,在长期和野兽接触的过程中,先民对动物的认识也随之增长,它对后来彝族医药的发展,特别是动物药的形成和发展,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由于彝医学的相互交流,彝族地区的动物药越来越受到汉族及其他民族的重视。
《名医别录》就记载了彝族地区的牛黄、麝香、犀角、露蜂房等动物药,并明确地记录了这些动物药的产地、性味、功能、主治。
彝族先民所使用的动物药中,有一部分药至今仍在普遍使用,如熊胆、蛇胆、野鸡胆、野猪胆、羊胆、牛胆、狐狸胆、蝙蝠胆,以及鹰肉、猴肉、虎肉、熊肉、野鸡肉、牛肉、羊肉、蛇肉、鸡蛋等。
成书于明代的《明代彝医书》是一部内容丰富的彝族医药专著。
书中对16世纪前彝族医药经验做了系统总结。
其中不仅详细记录了各种疾病的治疗和药物的使用方法,还记载了各种动物药的胆、油、骨、血、肝、肉、肾鞭等药用部分,以及虫类药物等。
较其他彝医书籍载述详尽确切。
书中胆类药物有10种:老鸦胆、狐狸胆、猪胆、岩羊胆、耗貂胆、黄鼠狼胆、獐胆、熊胆、鸡胆及其他的动物胆。
油类4种:小土猪油、生猪油、蝙蝠油、耗油。
骨类11种:大黑蛇骨、麂骨、龙骨、乌梢蛇骨、穿山甲壳、岩羊蹄壳。
豪猪刺、岩羊角、绵羊角、绵羊蹄、鹿茸。
血类5种:斑鸠血、鸡血、岩羊血、麂血、羊血。
肉类22种:猪肚子、蝙蝠肉、耗貂肉、黄鼠狼肉、螺蛳肉、泥鳅、黄鳝、小鱼、虾、小绿雀肉、山麻雀肉、细子雀肉、腊肉、猴肉、豪猪肚子、小鸡、飞貂、石泵、娃娃蛇、团鱼、耗子肉、斑鸠肉。
肝、肺类3种:耗貂肝、牛肝、猪肺。
肾鞭、胎及胎衣7种:耗貂睾丸、熊胆、熊肾鞭、麂胎、马胎衣、野猪香、耗貂香。
虫类13种:飞蚂蚁蛋、臭皮虫、土小狗、棕树上虫、黄刺果根上虫、蜈蚣、蚂蚁窝、刘寄奴上虫、松树树上虫、蚯蚓、灶妈妈虫、竹中虫、蝌蚪。
分泌排泄物8种:鸡蛋、蜂蜜、燕窝泥、动物屎、人中黄、鹅蛋、耳屎、大土蜂之柄。
其他4种:黄鼠狼嘴、头发灰、野猫尾巴、斑鸠脑汁。
可见彝族对动物药的认识是十分广泛的,而且擅长运用动物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