壮族是我国少数民族中人口最多的、历史悠久的民族,有1500多万人口。
壮族聚居地区基本连成一片。
其中居住在广西境内66个县、市的共有1400多万人,有100多万人分布在云南、广东、贵州、湖南和四川等省。
大量的考古文物和历史资料说明:壮族是我国岭南的土著居民。
早在两千多年以前的周代古籍,就有关于壮族先民的记载。
秦汉以至隋唐,壮族就以西瓯、骆越、乌浒、俚、僚等等名字立足于岭南广大地区。
到了宋代,局部地区开始出现“僮”称谓;1949年以后,在党的民族政策光辉照耀下,古老的壮族人民才得以当家作主和翻身解放。
在周恩来总理的倡议下,1965年把“僮”改为“壮”。
全国先后成立了广西壮族自治区、云南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广东连山壮族瑶族自治县等民族区域自治地方政权。
壮族人民有自己的语言和文字。
壮语属于汉藏语系壮侗语族壮傣语支,分为南北两大方言、12个土语区。
它有自己的语言系统、构词规则和语法体系。
一千多年前,壮族人民就利用汉字及其偏旁、部首创造了“方块壮字”。
50年代初期,国家及时帮助壮族人民创造了以拉丁字母为基础的新壮文,并经国务院批准推行,从而使壮族人民真正有了自己统一的合法的文字。
长期的相处与交往,使壮族和汉族以及其他兄弟民族具有许多共同的优秀品质和风格。
然而,作为祖国民族大家庭的一员,正如万紫千红中的木棉花一样,壮族又具有“岭南一花”的特色。
壮族有自己独特的历史。
从其称谓的变迁,从“西瓯君”领导人民抵抗秦始皇进军岭南的斗争,到太平天国运动发展以及人民革命斗争的胜利,都闪耀着壮族历史灿烂的光辉。
壮族人民具有独特的爱好和风俗。
依山傍水的“干栏”建筑,50多种色泽斑烂的服饰,“三月三”节日餐桌上的五色糯米饭,歌圩场上来往如梭的绣球,呼噜旋转的踩风车,龙腾虎跃的板凳龙,雄壮的扁担舞,以及令人惊叹的高空舞狮,无一不使人们感到精神振奋添风采。
那浩如烟海的壮族山歌,丰富多采的传说和故事,粗犷别致的戏曲、节奏明快的音乐和舞蹈,还有那古代、近代和现代壮族文人数以万计的文艺作品,壮医药的朴素理论和大量的行之有效的验方秘方单方,以及丰富多采的诊疗方法和手段,都足说明壮族文化源远流长,应当继承和发扬光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