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鲜民族概况

我国的朝鲜族主要聚居在吉林省、黑龙江省、辽宁省和内蒙古自治区,尤以吉林省延边地区为主。
现有人口1923361人。

延边地区以图们江为界与朝鲜相望。
它历史悠久,早在旧石器时代就有属于智人阶段的古人类活动,先后有肃慎、挹搂、勿吉、女贞等民族的兴起。
17世纪初至18世纪中叶,清朝实行封禁政策,严禁朝鲜人民越境私垦,但是境外朝鲜北部穷苦农民犯禁潜入从未停顿。
明朝对越垦的朝鲜族农民,毁田平舍,驱逐出境,而朝鲜族农民则采取“朝耕暮归”、“春耕秋归”、“令紧暂退,令弛又回”的办法,坚持在沿江一带垦种,使得地方官兵无可奈何。
1860年以来,朝鲜北部连年发生灾荒,1869年灾情达到顶点。
于是大批境外朝鲜饥民,被迫扶老携幼,冒险破境迁入延边地区。
他们披星戴月地开垦荒地,逐渐建立起新的家园。
据不完全统计,到1881年定居在延边地区的朝鲜族农民达10000多人。

19世纪80年代,清朝统治者为了缓和国内的阶级矛盾,防备沙俄的侵犯,就地解决饷源,逐步废除东北边外的封禁政策,实行招民垦荒的实边政策。
1878年,吉林将军派员复查敦化一带的垦地亩数。
根据旗民的呈报,实行领照升科。
1881年,吉林将军奏准废除禁山围场之旧制,在吉林设置荒务局,办理图们江以北之垦务。
同年,在南岗、珲春、东五道沟、黑顶子等处设招垦局,以招引移民开发。
至此,延续二百多年的封禁制度终于全部废止。

1883年9月,清廷为改善与朝鲜的关系,怀柔境外朝鲜族移民,以抗击沙俄侵略势力,特缔结“吉林朝鲜商民贸易地方章程”。
1885年依据该章程,在和龙峪设通商局,在光霁峪和西步江设通商分局,办理南朝鲜会宁、钟城、庆源等地的通商事务。
同年,把图们江以北长约700余里、宽40~50里的地区划为朝鲜族专垦区,又设越垦局专管朝鲜族的垦务。
从此,大批境外朝鲜族纷纷迁入延边地区。

据1890年9月统计,在黑顶子、东五道沟、珲春、南岗所辖23个社,有垦民1883户、熟地9365垧。
据《东三省记略》,1894年和龙峪抚垦局管辖的四堡39社,共有4308户,垦民20899人,共丈报熟地15400余垧。
这时,朝鲜族农民已冲破专垦区界限,迁移到布尔哈通河、嘎呀河北部和西部地区。
据统计,1907年延吉厅境内朝鲜族有5万余户,其中汉族不到四分之一。
1916年延边地区总人口达264982人,其中朝鲜族占20多万人。
1921年达32万人,1931年达40万人,1943年达63万人,占延边人口总数的75%。
另外,19世纪30年代,境外朝鲜人民受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受政治上的压迫和经济上的剥削日益加剧,大批难民坐船进入俄罗斯和我国的黑龙江省和辽宁省,使全国朝鲜族人口达200万人。

在清末、民国初,延边地区的各族人民,尤其是朝鲜族人民身受帝国主义压迫和民族压迫的双重苦难。
为此,各族人民团结起来,英勇反抗,谱写了一曲反帝反封建的光荣历史。
1949年以后,特别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延边各族人民在省、州委的领导下,正本清源,拨乱反正,进入了社会主义建设的新时期,从经济基础到上层建筑发生了一系列的深刻变革。

首先,1952年9月3日,根据中央人民政府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实施纲要》,成立了延边朝鲜民族自治区。
1955年4月,省委、省人民政府根据我国第一部宪法的规定,经国务院批准,决定将延边自治区改为自治州。
近40多年来,延边朝鲜族人民和各族人民一道,在吉林省委和省人民政府的直接领导下实行民族区域自治,表现出了高度的爱国主义热情,增强了各族人民的团结,把延边地区初步建设成了安定团结,经济繁荣,边防巩固的模范自治州。

我国的朝鲜族具有整洁、俭朴、尊老爱幼、互助、好客等美风良俗和传统。
他们喜爱穿素白衣服,故有“白衣民族”之称。
服装特点是斜襟,无纽扣,以长布带打结。
男子的裤裆肥大,宜于盘腿而坐,裤脚系上丝带。
女子特别是姑娘和少妇的衣裙,可以说得上五彩缤纷,鲜艳夺目,具有浓厚的民族特色。
幼儿的上衣袖筒多用“七色缎”做成,穿起来好象彩虹披身。
他们认为彩虹是光明和美丽的象征。
用七色缎给幼儿做衣服,意在让幼儿们更加美丽和幸福。
他们历来生息于海滨多山地带,因而在饮食中“山珍”、“海味”占很大比重。
这里所说的“山珍”主要是指山菜、山果、山药等,包括野禽、山兽;“海味”是指鱼贝类和海带紫菜等。
他们的饮食可分家常便饭和节日特别饮食。
便饭包括米饭、汤、菜等。
米饭以大米、小米为主。
汤是日常饮食中必备的,其种类繁多,日常一般喜喝大酱汤,三伏天则多喝凉汤。
他们喜欢吃辣椒酱,辣椒酱是用糯米糕加上辣椒面、大酱、蜂蜜或白糖、芝麻、香油等调料制成。
吃起来辛辣、香甜。
辣白菜是我国朝鲜族饮食中具有民族特色的冬季必备副食品。
主要是以白菜做原材料,以蒜、姜、辣椒面等调料腌渍而成的,有独特风味。
也有萝卜、缨菜为原材料的泡菜。
打糕是他们的又一独特饮食,把蒸熟的糯米或大黄米放在木槽或石槽里,用打糕锤捶打而成。
冷面也是他们的独特饮食,把荞麦粉、面粉、粉面等按适当比例掺和后制成,用精牛肉或鸡肉熬成,加各种调料,吃起来美味可口。
他们喜食牛肉、鸡肉、海鱼等,不喜吃羊、鸭、鹅以及油腻的食物。
狗肉是他们喜吃的肉食之一,一般喜欢熬汤,多在三伏天吃。
但婚丧及佳节不杀狗,不食狗肉。
他们的房屋,多是以木搭架,屋顶四个斜面,用稻草、谷草或瓦片覆盖。
墙壁刷白灰。
每栋房子一般分为三间或四大间,中间为大间,其中三分之二铺炕,三分之一作灶间,为炊事之用。
灶间隔壁大间没有炕,有门与灶间相通,作为仓库使用。
大炕隔壁的大间全部铺成炕,并隔成两间,把前面朝阳的一间作为客房,后面的一间作为儿女的卧室。
客人来访时,男客进客房,女客进灶间大铺炕。
由于满屋是炕,进屋都要脱鞋。
过去一般炕面都铺席,个别糊油熏纸再刷油。
家具陈设整齐,很干净。
我国朝鲜族的婚礼,经媒或自由恋爱订婚后,男方到女方家选定婚日,举行婚礼。
仪式有新郎婚礼和新娘婚礼。
新郎去迎亲时在新娘家举行婚礼叫新郎婚礼,一般按奠雁礼、交拜礼、房合札、席宴礼等顺序进行。
其中,席宴礼较独特,席上摆满糕饼,糖果和鸡、鱼、肉、蛋等,由傧相和邻里青年相陪。
席宴将结束时,给新郎上饭上汤,在大米饭碗底要放三个去皮的鸡蛋。
新郎用饭时要吃鸡蛋,但不全吃,留一、两个在碗底下,等退席后由新娘吃完留下的鸡蛋。
新娘离家上轿前,要向父母长辈叩首告别。
新娘到新郎家后举行新娘婚礼。
形式基本和新郎婚礼相似,但比新郎婚礼要丰盛,在桌上一定要摆上一只烧熟的昂首挺胸的整公鸡,嘴里还叼着一个大红辣椒。
雄鸡象征男性,辣椒多籽,象征多子多孙。
新娘的婚席摆好后,先请陪新娘前来的女方近亲过目,以示男方不屈待新娘。
婚礼当晚,近亲和村子里的青年男女为新郎、新娘开娱乐晚会,往往歌舞到深夜。
婚后的第二天早晨,新娘备好礼品叩见公婆及近亲,叫舅姑礼。
第三日归宁。
我国朝鲜族还有一种叫“归婚礼”的独特仪式。
是在结婚六十周年日举行。
不过,只有老夫妻健在,所生子女都在世,而且有孙子或孙女的情况下才能举行。
归婚礼也叫回婚礼,比婚礼还要盛大,老夫老妻穿着结婚时穿过的礼眼,摆上婚礼一样的婚席,子孙亲戚,村邻男女老幼都来祝福、祝寿,热闹异常。
他们还重视老人花甲、七十晋甲和小孩过百日及周岁生日。
朝鲜族的节日有“元日”、“上元”、“寒食”、“端午”、“秋夕”等,现在“九·三”、“六.一”儿童节,比什么节日都热闹。
他们过节,除作节日饮食外,还根据节日的季节特点,组织各种游戏和体育活动,以增加节日的乐趣。
如春节猜谜、玩纸牌等,元宵节玩“迎月”、“踏桥”、“解历数”等,清明扫墓祭祀,端午节男的摔跤,女的荡秋千;秋夕也摔跤、秋千、跳板等。
我国朝鲜族很讲究礼貌礼节,晚辈对长辈必用敬语,盛饭盛汤先盛给老人,饮酒、吸烟父子不同席,下辈不能在长辈面前喝酒、抽烟,无法回避时举杯背席而饮,走路也是年青人走在长辈后面,在路上遇见认识的长者必须恭顺地问安并让路,初次见面互通姓名时,要双膝跪席,双臂垂前摁席,稍俯上身,恭顺地通报自己的姓名,然后说些“多关照”等客气话,若是同辈或身份相似时,现在可以互相握手。

Processed in 0.167724 Second , 26 query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