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常脉象
正常的脉象,亦名常脉,又称平脉或缓脉。
常脉脉象从容和缓,不浮不沉,不迟不数,不细不洪,节律均匀,一息脉搏四或五至,每分钟约60~90至,且应指有力。
中医认为常脉一般都有胃气、有神、有根。
中医在切诊时,还十分注意排除影响脉象的因素,以避免误断。
如从年龄看,脉象小儿多快于成人,年龄越小,脉搏越快;青壮年体多强健,脉多有力;老年人体衰弱,脉来缓迟;成年女性较成年男性脉象濡弱而略快;瘦人脉多稍浮;腾人脉象多沉伏。
另外,当长途旅行、重体力劳动、剧烈运动,或饮酒、饱食、情绪激动时,脉多快而有力;饥饿时,脉较弱;气候对脉象也有影响,如春天的脉象微弦,夏季的脉象微洪,秋季的脉象微浮、冬季的脉象微沉。
至于“反关脉”、“斜飞脉”,都因桡动脉位置异常所致,一般不是病脉。
常见病脉
病证和脉象是密切相关的。
中医对病脉的分类不够一致,有的分浮、沉、迟、数、虚、实六类;有的则述21脉、24脉、27脉或28脉不等。
常见的病脉有:
浮脉:浮在皮肤,轻按即得,重按反弱,主表证,有力为表实,无力为表虚。
浮紧为风寒,浮数为风热,浮缓多表虚。
浮脉多见于各种急性感染性疾病的初期,发热而见脉浮时,一般可能是由于心搏排血量增加,周围血管扩张,血管弹性阻力降低,桡动脉充盈度增大所致。
沉脉:沉居筋骨,按之有余,举之不足,主里证。
沉数为里热,沉迟为里寒,沉细为里虚,沉实为里实。
沉脉的形成与心搏排血量降低,周围血管收缩,血管弹性阻力增加有关。
迟脉:脉来缓慢,一息不满四至。
主寒证或阳虚。
其形成可因迷走神经兴奋性增高,或房室传导阻滞等引起。
数脉:脉来快速,一息五至以上。
主热证。
有力为实,无力为虚。
主见于热证,包括某些热性病的全过程。
如邪在卫分,则脉浮数;邪入气分,则脉洪数或滑数;邪入营分,多脉细数;邪传血分,则脉细数或虚数。
数脉可见于窦性心动过速,因感染因素引起的数脉多数而有力。
若有心肌兴奋性增加,或因心肌力量减弱,心搏代偿性增加,以维持每分钟的输出量而见数脉的,则必是数而无力。
虚脉:指下空虚,搏动无力。
主虚证。
因气不足以推动血液运行,血不足以充盈脉道,故脉体空虚,脉来无力。
可分气虚、血虚、阴虚、阳虚。
实脉:应指有力,长大而坚。
主实证。
邪气盛而正气不虚,病邪与正气相搏,以致脉道坚满,三候有力。
洪脉:大而有力,来盛去衰,状如洪水。
主热盛、暑证。
浮大有力为洪,浮大中空为芤。
由于热盛血涌,以致心搏排血量增加,周围血管扩张,收缩压增高,舒张压降低,脉压增大,血流速度加快,故脉来如洪水,气势滔滔。
细脉:脉来如线,细直而软。
主诸虚劳损,尤主阴虚、血虚。
或见于水湿内阻。
一般情况下,细弱为血虚,细数为阴虚。
可能是由于血容量不足,血管充盈度降低,以致血管收缩而脉细。
湿邪压抑脉道,亦可见细脉,但必细而有力。
细脉可见于贫血、热性病后期或慢性消耗性疾病。
滑脉:往来流利,如珠走盘。
主血盛、妊娠、痰饮、食积。
有生育能力的妇女,无病月经停止而有滑脉时,应考虑是否怀孕。
这可能是孕期血液增多,血管平滑肌舒张,总的外周阻力减少,血液变稀,血流量增加所致。
痰饮病如慢性肺病、慢性支气管炎,支气管扩张、肺气肿等;食积多由消化不良引起。
涩脉:短细不畅,如刀刮竹,往来滞涩。
主见于血少、气滞、血瘀、精少,如久病体弱、贫血、闭经、肝硬化或内脏瘀血等病。
亦可见于心绞痛、心肌梗死、心力衰竭。
脉来滞涩是气血运行不利的结果。
血少、精伤、血流缓慢,亦可形成涩脉。
弦脉:长而有力,指下端直,如按琴弦。
主肝胆病、气郁、痰饮、痛证、疟疾。
弦而有力,见于高血压病、动脉硬化;痰饮一般脉弦滑;身体任何部份的痛证、疟疾,脉亦弦,中医有“疟脉自弦”的说法;肝阴虚,脉多弦细;正常人脉象也有兼弦的。
弦脉的形成,可能与神经系统功能异常,影响平滑肌收缩有关。
紧脉:脉来绷急,状如车绳转索,弹指有力。
主寒、主痛。
浮紧为外感风寒、表实。
沉紧为里寒痛证。
紧脉形成,可能与心搏排血量增高,周围血管收缩,动脉紧张度增强等因素有关。
结脉:迟缓脉中止,止无定数。
主气郁、寒痰、瘀血。
气郁者,必兼胸胁闷胀、窜痛;寒痰者,必兼胸脘闷痞、呕恶、血瘀者,必兼心胸刺痛、唇舌紫暗。
张景岳认为;结脉的形成,“多由气血渐衰,精力不继,所以断而复续,续而复断,常见久病者多有之,虚劳者多有之”。
但是,气血凝结,痰食停滞以致脉道阻塞,血行不利而现结脉者,并不少见。
代脉:脉有规律间歇,止有定数,良久复动。
主惊悸、疼痛、脏气衰弱,气血不足。
代脉的歇止具有一定的规律,歇止而后的中间间隔,比结脉的间歇为长。
代脉一般由脏气衰、血运乏力所致,但惊悸扰乱气机,或疼痛导致气逆,也可有代脉。
心肌损害及二度房室传导阻滞,亦可见代脉。
促脉:数脉中歇、歇无定数。
主阳盛实热、气血郁结,痰饮、食积。
促而无力为津伤气脱。
心房纤颤或心动过速伴有早期收缩者,多有促脉。
辨识病脉时,还要注意下述几个问题。
象多兼见:脉诊时单一脉象较少见,多为几种脉象如“浮数”、“沉迟”、“沉细弦”,“沉细迟涩”等混合并见。
这些兼见脉象,必须结合其它诊察资料,才能对病证的表里、寒热、虚实以及病势的盛衰作出判断。
有关脉与证的取舍问题:当脉象与证候不相符合时,可考虑“舍脉从证”或“舍证从脉”。
例如,心腹急痛,脉见沉伏,当舍脉从证;胃腹胀满,脉象微弱,当舍证从脉。
一般情况下,应是脉证相符;在特殊情况下,则须全面考虑,去伪存真。
四诊合参:诊断不能单靠切脉,而须望、闻、问、切四诊合参。
切不可不问病情,单凭切脉就主观臆断。
不能机械地、一成不变地对待两手寸、关、尺分主脏腑的规定,而应全面地从脉象主病出发,参考其它三诊,对病证作出正确的诊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