脉诊--大小肠部位的探索

杨吉老者,泗州人,以医术闻四方。
有儒生李氏子,弃 业,愿娶其女,以受其学,执了婿礼甚恭。
吉老尽以精微告之。
一日,有灵璧县富家妇有疾,遣人邀李生以往。
李初视脉云:‘肠胃间有所苦耶?’妇曰:‘肠中痛不可忍,而大便从小便中出。
医者皆以为无此证,不可治,故欲屈君子。
’李曰:‘试为筹之,若姑服我之药,三日当有瘥。
不然,非某所知。
’下小元子数十粒,煎黄芪汤下之。
富家依其言。
下脓血数升而愈。
富家大喜,赠钱五十万,置酒以问之。
曰:‘始切脉时,觉芤脉现于肠部。
王叔和《脉诀》云:‘寸口积血在胸中,关内逢芤肠里痈,’此痈生肠内所以致。
然所服者,乃云母膏为丸耳。
切脉至此,可以言医矣。
李后以医科乃第,至博士。

余谓大肠诊于右关,小肠诊于左关,较之诊于两寸或两尺,不仅更符临床之实际,且深契于脏腑之排列。
倘以现代医学中“系统”二字将中医脏象作一归纳,则一目了然:左寸诊循环系统;右寸诊呼吸系统;左尺诊泌尿系统;右尺诊生殖系统;左右两关则共诊消化系统。
由是观之,界划井然,紊丝不乱。

再观古典医籍,脾胃与肠,每每混杂不分。
古云“大腹属脾”,而大腹中所藏者正是大肠与小肠。
仲景《伤寒论》谓“阳明之为病,胃家实是也。
”主证为燥屎内结,法用攻下。
据证据法,皆是肠病肠治,而非胃病胃治也。
书中明言“有燥屎在胃中”,实为“有燥屎在肠中”,此属常识,已不须辨之矣。

综上所述,大肠诊在右关,小肠定于左关,自无疑义也。

Processed in 0.047397 Second , 26 query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