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拿手法的作用部位,主要有位于体表的腧穴、特定的推拿穴区及皮部、经筋等等。
腧穴
腧穴,又称“穴位”、“气穴”、“孔穴”、“穴道”等,是脏腑经络气血输注流行之处,也是推拿手法的主要作用区域,有感受信息和传递信息的作用。
目前公认的十四经穴位有361个。
此外,还有尚未归属于十四经范围而有明确位置和穴名的,则称之为“经外奇穴”。
一般说来,在这些穴位上均可用某种或某些推拿手法进行推拿治疗。
然而其与针灸治疗作用于穴位的方式有所差异,针灸作用于穴位呈“点”状,推拿手法有作用呈“点”状者,如指按法、指揉法、点法等,而有些手法则是作用于以腧穴为中心的一个“面”或一条“线”上,如针刺合谷穴可以治疗头痛、齿痛等症,用指压、揉、掐等手法也同样可以作用于该穴而奏效;由下而上推抹印堂至神庭一线,可醒脑明目、开关通窍、镇惊安神。
又如针刺中脘穴,是作用于该处的“点”状穴上,掌摩中脘则是作用于该穴为中心的一个区域上,虽然都可起到和胃消积散滞等作用,但掌摩中脘尚有散寒温中之效。
因此,针灸、推拿不仅在作用于腧穴上的方式有一定的差异,其治疗效应也不尽相同而各有擅胜。
推拿特定穴区
由于古代医家在推倒治疗的实践中不断丰富和发展了推拿手法的操作技巧,并且在体表的“点”、“线”与“面”的推拿实践中取得了明显的疗效,从而逐渐认识并发展了推拿的特定穴区。
如乔空、阑门、利尿、冈下、臀上等穴,以及小儿推拿疗法中所应用的“三关”、“六府”、“五经”、“八卦”、“大肠”、“小肠”、“七节骨”等穴。
推拿特定穴区的应用,在小儿推拿疗法中起着相当重要的作用,它大部分分布于上肢和头面部,在上肢又多集中于手部。
此外,推拿治疗也十分注重皮部、经筋等主治区域,如提捏推擦手法之作用于皮部,转摇弹拨手法之作用于经筋等,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也可以视作推拿的特定治疗部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