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述】
颞下颌关节紊乱症,亦称颞下颌关节功能障碍综合征,是口腔临床常见的多发病之一。
以关节弹响疼痛,开口度过大或过小,开口形偏或扭曲,关节绞锁等主要特征,并可伴耳鸣、头晕、头痛等症。
病程较长,且易复发。
好发于20岁~40岁之青壮年。
本病症病因至今尚不清楚,亦无特殊疗法。
它是近年来口腔科医务工作者从事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
针灸治疗颞下颌关节紊乱症的现代报道,始于50年代中期[1],取用局部穴位为主,通过施以适当手法,效果较为满意。
以后,各地都有临床资料发表,包括在西医杂志上的多病例观察总结[2]。
自80年代以来,有关针灸治疗本病症的临床文章迅速增加,穴位刺激方法上除传统的针灸外,还采用电针、竹罐、温针、光针、耳针等法,观察例数往往在百例以上,还在实践中发现了一些新的穴位。
目前,针灸治疗本病的痊愈率在90%左右。
各种疗法的效果大致相似。
最近的一些研究工作初步表明,针剌可使病变处血液循环改善,局部温度升高,从而协调功能,解除肌肉痉挛,恢复下颌的正常运动[23]。
【治疗】
体针
取穴
主穴:下关、嚼中、听宫。
配穴:通里、太阳、足三里、合谷。
嚼中穴位置:下关穴与颊车穴连线之中点。
治法
以主穴为主,酌取配穴,每次选3~4穴。
患者取卧位或坐位,先直刺入,用轻微的手法捻转提插,至得气后,即以中强刺激,作平补平泻手法1~2分钟,使针感强烈。
留针30分钟,每5~10分钟行针1次,手法同上。
去针后,再在压痛明显处按摩1~3分钟。
每日1次,10次为一疗程。
疗效评价
疗效判别标准:痊愈:症状完全消失,功能恢复正常;显效:症状消失,功能基本正常;有效:疼痛减轻,一种或一种以上症状消失,功能较前好转;无效:症状体征均无改变。
共治疗133例,痊愈125例,显效4例,无效4例,总有效率为100%,痊愈率达94.0%[3~7]。
体针
取穴
主穴:外关、耳门、颊车。
配穴:合谷。
治法
主穴按损伤情况选取。
翼外肌功能亢进或/和痉挛及其合并关节后区损伤者,取同侧外关;关节后区损伤取耳门穴;翼内肌痉挛取颊车穴。
另外配合谷。
快速进针,得气后给予中强刺激,同时令患者活动患部,留针3~5分钟,再作1次运针,取出。
隔日1次,6次为一疗程,疗程间隔5天。
疗效评价
共治145例,痊愈133例,有效6例,无效6例,总有效率为95.8%,痊愈率达91.8%[8]。
针灸
取穴
主穴:听宫、听会、下关、阿是穴、颊车。
配穴:肝俞、肾俞、足三里、合谷。
阿是穴位置:病损局部。
治法
每次取主穴2~3穴,酌加配穴1~2穴。
以28号1.5~2寸毫针,进针得气后施平补平泻法。
然后留针,用1寸长之艾条段置于主穴之针柄上,从下端点燃,燃完为止,如患者觉太烫,可在下方置一硬纸片。
阿是穴不针,用艾条1根,燃着后作雀啄或回旋灸法,每次4~5分钟,局部潮红为宜。
每次留针15~20分钟。
每日1次,10次为一疗程 ,停治4~5日,继续下一疗程。
疗效评价
共治49例,其中4例,仅艾灸阿是穴获得痊愈。
余44例。
痊愈30例,显效10例,有效3例,无效1例,总有效率为97.7%[9~11]。
电针
.取穴
主穴:分2组。
1、上关、耳门、翳风;2、下关、听宫、颊车。
配穴:合谷。
患侧肌萎缩加足三里、内关;病久患侧颌面隆起加地仓、大迎;伴头痛,加太阳、头维、率谷。
治法
主穴每次取1组,均针患处,配穴一般取双合谷,据症酌加。
针刺得气后,接通电针仪,面部穴接阴极,肢体穴接阳极,亦可上部穴接阳极,下部穴接阴极。
电压8~12伏,用疏密波,电流强度宜逐渐由弱至强,以患者可忍受为度。
如因偏咀嚼久引起颌面部两侧不对称,即患侧颌面隆起者,可先重泻合谷后,再通电刺激。
通电时间为10~15分钟。
每日1次,10次为一疗程,间歇3日后再继续下一疗程。
疗效评价
共治68例,电针1次张闭口障碍减轻者68例,9次后张口障碍及关节区疼痛消失者52例,关节弹响均在12次后逐渐消失[12]。
穴位激光照射
取穴
主穴:下关、合谷。
治法
以小功率氦氖激光治疗仪进行照射,2穴均取。
光源距照射穴区距离为70~80厘米,垂直照射,剂量多用8毫伏,少数可加至10毫伏。
每穴照射8~10分钟。
每日1次,10日为一疗程,疗程间隔3~5天。
疗效评价
共治22例,痊愈8例,显效10例,有效4例,总有效率为100%[16]。
耳针
取穴
主穴:颞颌点。
配穴:面颊、上颌、下颌、三焦、肝、胆。
颞颌点位置:位于对耳屏处耳软骨弯曲部的外缘突出点,相当于《耳穴国际标准化方案》之对屏尖区。
治法
一般仅取主穴,如效不显,酌加配穴。
探得敏感点后用30号5分针,直刺进针,即有明显疼痛,疼痛愈明显,效果愈好,如无疼痛感,可在原位提针,使针尖略移位,直至探索到疼痛点为止。
针刺病痛一侧,如两侧疼痛,可针双侧。
留针20分钟,中间捻针1次,强度以各人耐受情况决定。
亦可以用0.7×0.7厘米正方形小胶布,内置王不留行籽或磁珠一粒,贴于该穴,即行按压,患者感觉明显疼痛为佳,无疼痛,可在原位作前、后、上、下移动,探索到疼痛为止,按压时间15~20分钟。
据病痛情况取一侧或两侧。
配穴每次取3~4穴,用上述耳穴压丸法。
耳针和压丸均为隔2日1次,3次为一疗程。
疗效评价
疗效判别标准:痊愈:治疗1~2次,三项主症消失;有效:治疗3次以上,仍有一项主症存在,但已减轻;无效:治疗三疗程,三项主症均未改善。
共治175例,其中123例,仅用主穴,并按上述标准评定:痊愈56例,有效60例,无效7例,总有效率为94.3%。
另50例尚配合体针治疗,结果痊愈49例,无效1例[13~15]。
穴位埋针
取穴
主穴:阿是穴。
阿是穴位置:为压痛点,多在髁状突外侧。
治法
选34号5毫米长之皮内针,局部消毒后,将其刺入阿是穴,用胶布固定,并作按压,使之有明显酸胀感。
嘱患者每日自行按压1~2次,每周换埋2次,3次为一疗程。
疗效评价
共治30例,显效23例,有效3例,无效4例,总有效率为86.7%[17]。
药罐
取穴
主穴:下关、颊车。
治法
每次取1穴拔罐。
操作:将药酒5毫升,倒入去底磨平之青霉素样式瓶中,再倒置于穴位上。
底边缘,可先用凡士林涂拭,以便与此肤密切接触。
然后用射器抽去瓶中空气,使成负压,吸附于穴位,并使药液完全与皮肤触,留罐20分钟。
隔日1次,穴位轮用,10次为一疗程。
药酒制备:伸筋草60克、钻地风60克、威灵仙60克、三七30克、木瓜120克,在白酒约2500毫升中浸泡2个月后配。
疗效评价
共治50例,按前述标准评定:痊愈12例,显效17例,有效19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96%[18]。
药罐
取穴
主穴:上关、下关、颊车、大迎、天牖、瘛脉、翳风、阿是穴。
阿是穴位置:压痛点。
治法
药物:防风、荆芥、川乌、苍术、甘草、紫苏、独活、桂枝、秦艽、草乌、川椒、牛膝、羌活、麻黄、威灵仙、川芎各15克、红花6克、蕲艾60克。
操作:每次取2~3穴,痛点必取。
先将上药装入布口袋中,放入锅内煮沸后,再放入竹罐煮沸3~4分钟。
令患者取坐位,医者用筷子或长镊子将煮沸的罐具取出,用干热手巾垫手握住,将水甩干后,立即扣在穴位上,即可吸住。
边捞边拔,直至竹罐拔完所选穴。
留罐10~15分钟,每日或隔日一次,5次为一疗程。
疗程间隔3~5天。
疗效评价
共治44例,40例痊愈,4例中断,总有效率为90.9%。
获愈病例均在4个疗程之内[19]。
指针
取穴
主穴:阿是穴。
配穴:下关、颊车、翳风、完骨、风池、合谷。
阿是穴位置:咀嚼肌群的起点或止点。
治法
令患者侧卧或坐位,在患处涂以少许松节油或液体石蜡,医者用80~110次/分的频率依次点揉下关、颊车、翳风、完骨、风池、合谷;继以一手拇指指腹固定于阿是穴,另一手拇指腹侧顺着咀嚼肌群肌纤维走行方向来回行按压动作。
指压强度以患者能承受为宜,反复按压5分钟后再重复点压以上穴位。
每次10分钟,每日或隔日1次,5次为一疗程。
疗效评价
以上法共治50例,结果治愈33例,有效14例,无效3例,总有效率为90%[20]。
穴位注射
取穴
主穴:下关、听宫。
配穴:合谷、三间、内庭。
治法
药液:复方当归注射液。
每次选一侧主穴,执笔式持注射器刺入穴位,进针深度5分至1寸,上下提插,得气后推进药液0.5毫升。
余穴用毫针刺,进针1~1.5寸,据症用补泻法,留针15~20分钟。
主穴可交替注射,隔日1次,5次为一疗程,疗程间隔3天。
疗效评价
共治86例,痊愈70例,显效11例,有效5例,总有效率为100%[21]。
小宽针
取穴
主穴:下关、颊车。
治法
小宽针针具为特制的剑形钢针,有6种不同型号。
用于头面部的为3号针。
主穴均取,常规消毒后医者用右手拇、食指捏住针体,小指顶住针柄,中指、无名指扶住针体,针尖与皮肤呈90度角剌入。
其中,下关约剌入0.5~1寸,颊车剌入0.5~0.8寸。
出针后,速用闪火法在针孔处拔罐1分钟左右,拔出瘀血约1ml。
用消毒纱布拭擦血迹并按揉穴位各1分钟。
然后沿颧弓下与颧弓平行按摩3分钟,再沿咀嚼肌的走行上下轻推12次。
7天治疗1次,5次为一疗程。
疗效评价
以上法共治73例,痊愈72例,有效1例,总有效率达100% [22]。
【主要参考文献】
[1]晏毓美。
针灸治疗十三例下颌关节炎的观察报告。
中医杂志 1955;:48。
[2]邱立崇,等。
针灸治疗颞下颌关节疾病44例的小结报告。
上医学报 1959;:97。
[3]丁金榜。
针刺治疗颞下颌关节功能紊乱症35例。
陕西中医 1989;9:38。
[4]贺继祥,针刺治疗颞下颌关节紊乱症17例。
新中医 1987;:27。
[5]常风云。
针刺通里穴治疗下颌关节炎21例。
河北中医 1987;:39。
[6]崔允孟。
针刺足三里治疗颞颌关节功能紊乱症。
上海针灸杂志 1989:8:14。
[7]李文科。
治疗颞颌关节功能紊乱综合征29例。
中医杂志 1984;25:14。
[8]贺松贞。
针刺治疗下颌关节功能紊乱症145例临床效果初步分析。
中华口腔科杂志 1982;17:530。
[9]秦镐珍。
温针治疗颞下颌关节紊乱综合征40例。
中医杂志 1983;24:13。
[10]王永灿。
针刺治疗颞颌关节功能紊乱症。
江西中医药 1984;:53。
[11]黄志明。
艾灸治疗颞颌关节功能紊乱症。
浙江中医杂志 1981;16:417。
[12]冯玉华,等。
电针治疗颞下颌关节功能紊乱综合症68例。
中医杂志 1986;27:34。
[13]熊清源,等。
耳压治疗早期颞颌关节功能紊乱症93例。
中国针灸 1989;9:20。
[14]朱长生,等。
耳针治疗下颌关节功能紊乱症。
上海针灸杂志 1985,:33。
[15]凌泽诒。
针刺和耳压治疗颞颌关节功能紊乱症。
四川中医 1989,:45。
[16]李士哲。
激光治疗颞颌关节紊乱综合征22例。
陕西中医
1984;5:10。
[17]顾
毅,等。
皮内针治疗颞下颌关节紊乱综合征30例。
上海针灸杂志 1988;7:36。
[18]金惠芬。
药罐治疗颞颌关节功能紊乱。
上海针灸杂志 1987;6:29。
[19]陈丽珠。
竹罐疗法治疗颞下颌关节功能紊乱症。
贵州医药 1980;:49。
[20]洪正友,等。
指压法治疗颞下颌关节功能紊乱综合征50例。
辽宁中医杂志 1989;13:35。
[21]赵抗民。
穴位注射针加刺治疗颞颌关节紊乱综合症86例疗效观察。
中国针灸 1992;12:13。
[22]张红英。
小宽针治疗颞下颌关节功能紊乱症73例。
上海针灸杂志 1997;16:24。
[23]汪传铎,等。
手针治疗TMJ-MPD的红外热像与微循环研究。
中国针灸
1998;18:1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