输液输血反应

【概述】

输液输血反应中较为常见而严重的是发热反应和过敏反应。
发热反应往往发生于输液输血后1~2小时,突然寒颤、高热,伴皮肤潮红、头痛、恶心呕吐,甚至谵妄昏迷。
过敏反应表现为皮肤搔痒,出现局限性或广泛性荨麻疹,或发生血管神经性水肿,支气管痉挛,严重者可导致过敏性休克。

针灸防治输液输血反应,较早的报道见于七十年代初。
总的看,方法上以耳针为主,因为它更适应于临床;防治上,则重预防,特别是预防发热反应的文章居多。
十余年来的工作表明,针灸防治输液输血反应有明显效果。
经临床设对照组观察,与预防组对照,未加针刺预防者,其发热或过敏反应率大大增加;与药物治疗组相比,耳针治疗后,反应程度的减轻,反应时间的缩短等都更为明显。
所以,近年编著的《外科学》,已将耳针法预防发热反应收入。

【治疗】

耳针

取穴

主穴:神门、肾上腺、肺。

配穴:发热反应:交感、皮质下;过敏反应:内分泌、风溪;曲池、血海。

防治法

主穴必取,根据反应的不同加配1~2个配穴。
预防仅用耳穴,治疗可酌加体穴。
如作治疗,以毫针刺为主,持续捻转,强刺激,至反应缓解后,留针30分钟,并作间断捻针;体针采用泻法,留针时间同上。
如作预防,宜用王不留行子或剪成小立方体的火柴棒贴耳穴,在输液或输血前10~15分钟,行压丸刺激5~15分钟,至受血者半边头部产生酸麻或重胀感,耳廓潮红发热时,即可输液或输血。

疗效评价

以上法为主防治输液输血反应960余例,其总有效率为95%~99%[1~8]。

体针

取穴

主穴:分2组。
1、中冲、合谷;2、大椎。

配穴:发热加少商、商阳;头额痛加印堂;头项痛加列缺;胸闷恶心加内关、足三里。

治法

主穴每次取一组,如效不显时可据症加配穴。
以5分毫针刺中冲,轻者留针2~15分钟,重者挑刺放血1~2滴,2寸毫针直刺合谷,平补平泻强刺激,留针5~10分钟。
配穴少商、商阳及印堂宜点刺放血,余穴针刺后平补平泻,留针2~10分钟。
大椎用1寸毫针向上斜刺0.5寸左右,强刺激捻转,留 针10分钟,如在寒战发热一出现即行针刺,效果更好。

疗效评价

以上法治疗输液反应19例,结果,痊愈15例,有效2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为89.5%[9,11]。

艾灸

取穴

主穴:命门。

治法

当患者在输液过程中出现发冷、寒战时即艾灸命门穴。
方法为医者手持艾卷在该穴周围5厘米处旋转,以有灼热感而不烫伤局部为宜,灸2~3分钟,最多不超过10分钟。
在此同时,减慢输液速度至每分钟70~40滴,全身反应严重者停止输液。

疗效评价

共治疗45例,疗效观察以5分钟为限,结果,显效45例,有效6例,无效3例,总有效率为94.4%[10]。

【主要参考文献】

[1]广州市第一人民医院。
新针预防和治疗输血反应。
新医药通讯 1971;:18。

[2]秦 智。
耳针预防输血反应的体会。
护理杂志 1979;:223。

[3]中国人民解放军第189医院一内、二内科护理小组。
用火柴棒压迫耳穴预防输血反应。
新中医 1975;:43。

[4]中国人民解放军第157医院。
压迫耳穴预防输血发热反应。
新医药学杂志 1977;:20。

[5]上海第二医学院附属第三人民医院内科护理小组。
耳针预防输血反应。
新医药学杂志 1977;:27。

[6]广州市第一人民医院内科血液病组。
耳针防治输血反应。
新中医 1978;:42。

[7]张桂明。
耳针治疗输液反应。
浙江中医杂志 1983;18:415。

[8]田笑荣。
耳针治疗精神紧张输血输液反应。
湖南医学杂志 1983;:62。

[9]赵斌。
针刺治疗输液反应19例。
中西医结合杂志 1989;9:436。

[10]甄俊岩,等。
艾灸命门治疗输液发热反应54例。
中国针灸 1992;12:12。

[11]郭如兰。
针刺大椎治疗输液反应。
四川中医

1990;848。

Processed in 0.264818 Second , 26 query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