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述】
假性延髓麻痹又称假性球麻痹,系二侧皮质延髓束损害所产生。
其临床表现为吞咽困难,声音嘶哑,讲话不清,流涎,甚至强哭强笑等,严重者往往危及生命。
假性延髓麻痹的针灸治疗,还是近十几年的事。
尽管时间还不长,但已经积累了相当多的病例,无论是应用电针还是体针,选经外奇穴还是经穴,都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平均有效率在95%以上。
表明针灸对于本病症来说,是一个颇有前途的疗法。
在具体治疗上,由于假性延髓麻痹往往是急性脑血管病的严重并发症,部分病例还需配合其他中西药物治疗。
另外,还有人用头针结合体针治疗延髓麻痹,也取得了初步效果[4]。
【治疗】
体针
取穴
主穴:风池、廉泉、哑门、翳风、完骨、天突。
配穴:水沟、内关、丰隆、百会、太溪、照海、膈俞、金津、玉液、三阴交、神门。
治法
一般取主穴,配穴主要用于治疗急性脑血管病所出现的其他症状,如昏迷加水沟、内关,痰涎壅盛加丰隆,肝阳上亢加百会、太冲,舌强紫暗加金津、玉液,精神障碍配内关、神门、三阴交等。
风池穴,进针方向朝喉结,深1~1.5寸;亦可刺向对侧眼眶,直刺0.5~1.0寸。
以捻转手法,不提插,大幅度持续运针2分钟。
廉泉穴,向舌根方向深刺0.8~1.2寸,至得气后,用提插结合捻转手法,平补平泻运针1~2分钟,使针感向舌体放射;也可采用“合谷刺”,先向患侧斜刺,然后退出浅层,再向舌根正中刺入,再退出浅层,然后向健侧刺入,可不留针。
哑门穴,宜对准口部与耳垂水平进针,直刺,缓缓送针至得气即起针,不提插,不捻转。
人中,行重雀啄手法,有球湿润或流泪为度。
金津、玉液,用小号三棱针点剌,出血2~5ml.配穴采取提插结合捻转平补平泻之法。
上述各穴,除哑门穴外,在症情稳定期留针15~20分钟。
留针期间每隔5~10分钟运针1次。
急性期每日针2次,稳定期可日针1次。
疗效评价
疗效标准:基本痊愈:吞咽功能正常;显效:舌咽功能基本恢复正常,但偶有发呛;有效:吞咽功能有所恢复但不能正常进食。
治疗576例,其中部分病例按上述疗效标准判断,基本痊愈334例,显效123例,有效94例,无效25例。
总有效率95.7%。
[1,2,6~9]。
临床发现,加用剌络金津 、玉液较之单纯针剌效果更佳[7]。
电针
取穴
主穴:耳枕切线、哑穴。
配穴:上廉泉、天容。
哑穴位置:风池上0.4分。
治法:
二个主穴任选其一, 耳枕切线刺法:选用26号1.5寸毫针,先在枕外粗隆后正中处刺1针,然后在枕外粗隆与两耳连线处各刺2针,针尖自切线向下,针身与头皮呈15度角,刺入帽状腱膜。
哑穴刺法:以28号1.5寸毫针,选准穴位以45度角进针,两侧对刺,刺时要谨慎,宜缓慢进针,得气为度,深度不能超过1寸;配穴均宜刺向舌根部。
用G6805电针仪,将输出线连接针柄,通电后选择疏密波,也可用连续波,频度为180次/分左右,强度以能耐受为度,通电刺激20分钟,每日1次,10~14天为一疗程。
疗效评价
疗效标准:显效:临床症状明显改善;有效:临床症状减轻;无效:症状未见改善。
观察86例,显效48例,有效31例,无效7例,总有效率91.86%[3,4]。
针灸加耳针
取穴
主穴:天突、丰隆、中魁。
配穴:神门、交感、皮质下、食道、贲门。
中魁穴位置:中指背侧近端指关节横纹中点。
治法
二组穴多配合使用。
天突穴,用1.5寸毫针在胸骨上窝正中直刺2~3分后,沿胸骨后缘气管前缘向下进针1寸,施捻转泻法,使针感沿任脉下行至上腹部;丰隆穴,用2寸毫针,直刺进针1.5寸,得气后提插捻转强刺激,使针感上行到下腹部;中魁穴,只灸不针,用艾条施雀啄灸15~2分钟。
耳穴用探棒在穴区内寻找压痛点,然后常规消毒,用0.5寸毫针针刺,留针30分钟,中间每隔10分钟捻转2分钟。
上述疗法,每日施行1次,10次为一疗程。
疗效评价
共治疗23例,治愈16例,占69.6%,显效4例,占17.4%;进步2例,占8.7%;无效1例,占4.3%。
总有效率为95.7%。
治疗次数最少5次,最多20次,平均为8次[10]。
穴位注射
取穴
主穴:廉泉、天柱、哑门。
配穴:痰多、舌苔厚腻者配丰隆、足三里;胸部满闷者配内关;腹部胀满者足三里。
治法
主穴每次必取,配穴根据病情使用。
选用10ml注射器和5号注射针头。
药物为维生素B1和磷酸川芎嗪等量混合液。
廉泉,如坐位则仰头取之,仰卧位时则在肩背部放一扁枕,针尖向舌根方向刺入,针感至舌体后注药。
天柱、哑门均坐位头前倾取之,针感放散至颈部及头顶后注药。
内关、足三里、丰隆,坐位均可,针感向肢体上下方向放散后注药。
每穴注入药液1ml,每日1次,7次为一疗程。
疗效评价
共治疗30例,痊愈26例,占86.67%;显效2例,占6.67%;好转2例,占6.66%。
总效率为100%[11]。
耳针
取穴
主穴:神门、交感、皮质下、食道、贲门。
治法
用探棒在穴区内寻找压痛点,然后常规消毒,用5分毫针针刺,留针30分钟,每隔10分钟捻转2分钟。
每次只取一侧耳穴,两耳交替针刺。
每日1次,10次为1疗程。
疗效评价
共治疗120例,痊愈76例,显效24例,好转12例,无效8例。
总有效率为93.3%。
治疗次数最少7次,最多20次,平均9次[12]。
【主要参考文献】
[1]崔今才,等。
针刺治疗假性延髓麻痹48例临床观察。
辽宁中医杂志
1984;:33。
[2]黄继斗。
针刺治疗假性球麻痹综合征20例。
陕西中医
1986;7:75。
[3]马凤友,等 。
针刺耳枕切线治疗假性延髓麻痹54例。
针灸学报
1992;8:2。
[4]吴义新。
电针治疗假性延髓麻痹32例。
中国针灸
1984;4:10。
[5]李惠芳,等。
头针及针灸治疗脑血管病球麻痹35例。
北京医学
1980;2:379。
[6]谭桂兰,等。
针刺治疗假性球麻痹64例疗效观察。
中国针灸
1992;12:19。
[7]任 艳,等。
针剌治疗假球麻痹的临床研究 。
上海针灸杂志
1996;15:3。
[8]郑毓英,等。
针刺治疗假性球麻痹临床体会。
山西中医
1996;12:40。
[9]张存生,等。
针刺治疗假性延髓麻痹325例临床研究。
中国医药学报
1995;10:18。
[10]党读华。
体针配合耳针治疗假性球麻痹23例。
中国针灸
1995;15:22。
[11]程耀辉,等。
穴位注射治疗球麻痹30例临床观察。
中国针灸
1996;16:3。
[12]党读华,等。
耳针治疗假性球麻痹120例。
浙江中医杂志
1997;32: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