硬皮病

【概述】

硬皮病是皮肤表面局限性或大面积损害变硬的一种结缔组织疾病。
发病率仅次于红斑狼疮,也分局限型和系统型两类。
前者为斑状或点滴状皮肤损害,初起呈淡红或紫红色圆形或不规则形实质性水肿,之后转为淡黄色或象牙色硬块,最后成白色或淡褐色萎缩性疤痕。
系统性硬皮病则包括皮肤、肌肉及骨骼的损害,甚可累及消化、心血管、呼吸、泌尿及神经等系统。
本病病因不明,现代西医学无理想疗法。

关于应用针灸治疗硬皮病的现代文献,始见于1959年,用毫针刺激印堂、水沟、承浆、足三里等穴,治疗小儿硬皮病1例[1]。
但之后20余年,再未见有关报道。
自80年代初起,才又有文章陆续见诸于中医刊物,且以不同穴位刺激方法进行观察。
包括应用艾灸[2]、穴位注射[3]、毫针刺[4]和皮内针[5]等,亦有主张用耳针治疗的。
尽管到目前为止,针灸在这方面的实践还不多,报道例数尚少。
但从已有资料看,针灸对本病,不论是局限性还是系统型,都有效果。
有些针灸工作者,通过临床还体会到硬皮病人多属阳虚,故艾灸多有效[2]。

针灸治疗硬皮病的机理,从甲皱微循环的变化观察到,约有36.9%的管袢顶有瘀血,通过灸治减少至21.78%,前后对比,差异显著。
同时,还使原低于正常值的淋巴细胞转化率明显提高[2]。
表明针灸是通过活血化瘀和改善机体免疫功能来起到治疗作用的。

【治疗】

药饼灸

取穴

主穴:分4组。
1、大椎、肾俞;2、命门、脾俞;3、气海、血海;4、膈俞、肺俞。

治法:

药饼制备:白附子、乳香、没药、丁香、细辛、小茴香、苍术、川乌、草乌各等量,先研成细末,加蜂蜜、葱水适量,调和捏成药饼。
药饼直径2.5厘米,0.6厘米厚,上穿数小孔。

主穴每次取1组,各组轮用。
将药饼置于穴位之上。
再用纯艾制成底面直径2厘米的艾炷,安放于药饼上,点燃。
灸完1壮,再接灸1壮,每穴共灸2壮。
每周据症情灸2~4次。
3个月为一疗程。
灸治期间可配用肉桂散。

疗效评价

疗效判别标准:有效:系统性硬皮病,雷诺氏现象明显减轻,绷紧变硬的皮肤变松,畏寒好转,关节酸痛减轻,微循环障碍改善;局限性硬皮病,局部绷紧且硬的皮肤变松软,皮色趋向正常,微循环改善;无效:治疗前后未见明显改善。

药饼灸治21例,结果有效12例,有效率为57.1%[2]。

体针

取穴

主穴:分3组。
1.前额皮损者,上星、阳白、头维;2.上肢皮损者,扶突、大椎;3.腰背和下肢并受损者,腰阳关、环跳、秩边。

配穴:分3组。
1、血海、三阴交;2、印堂、太阳;3、承山、三阴交。

治法

根据病损部位选择用穴。
主穴与配穴对应配用。
以26号粗毫针进行针刺,待得气后,均采用烧山火手法,即三进两退,使病变部位产生温热感,留针30分钟。
留针期间用同样手法2~3次。
每日1次,连续10次为1疗程。
疗程间隔3~5天。

疗效评价

应用本法治疗局限性硬皮病共30例,经1~6个疗程,结果:临床治愈14例,好转16例,全部有效[7]。

体针

取穴

主穴:分三组。
1、腰阳关、秩边、扶突;2、环跳、秩边、血海;[3]承山、三阴交、秩边。

配穴:血海、扶突、三阴交。

治法

主穴每次取1组,3组轮用;配穴酌加。
针刺得气后留针15~20分钟。
每日治疗1次,10次为一疗程。
每隔一个疗程,加脉冲电疗仪治疗一个疗程,用疏波或疏密波,电流量以患儿感舒适为宜。

疗效评价

共治3例,均达到临床痊愈[6]。

综合法

取穴

主穴:阿是穴、肺俞、肾俞。

配穴:曲池、外关、三阴交、关元、大椎。

阿是穴位置:皮损区。

治法

药液:热藏胎盘组织液。

本法是运用穴位注射、皮内针、艾灸及针刺多种方法。

主穴每次均取,配穴每次选用2~3穴。
阿是穴可采用下列方法之一:以梅花针重度叩刺,加拔火罐;用艾条作雀啄术薰灸,每次灸15~20分钟;在皮损两侧纵向埋入长4厘米的皮内针各1支,皮损两侧横向埋入1.5厘米皮内针各1支,针尖方向均呈向心形,外周用胶布固定。
上法中,刺络拔罐为隔日1次,艾条灸可日行1~2次,皮内针每周2次。

肺俞、肾俞,穴位注射。
将热藏胎盘组织液10毫升,用7号针头,分注于上穴,每穴2.5毫升。
每日1次,余穴以毫针刺,进针得气后,施以紧按慢提之补法约1分钟,留针20分钟,留针期间,间歇运针,刺激强度宜中等。
每日1次。

上述方法宜综合运用,1月为一疗程,停针3~5日继续下一疗程。
第二疗程起,可根据症情,适当延长刺灸间隔时间。

疗效评价

以上法共治15例,全部取得效果[3~5]。

【主要参考文献】

[1]简国雄。
针灸治愈小儿硬皮症一例。
广东中医 1959;:376。

[2]桂金水。
以艾灸为主治疗硬皮病的探索。
上海针灸杂志 1982;:39。

[3]徐惠德。
针灸治疗硬皮病。
江西中医药 1983;:46。

[4]吴家庆。
针灸治疗硬皮症一例。
福建中医药 1984;15:25。

[5]仲跻尚。
皮内针治疗局限性硬皮病。
浙江中医杂志 1986;21:66。

[6]张永生,等。
针刺治疗硬皮病3例疗效观察。
中国针灸 1992;12:44。

[7]张永生,等。
针刺治疗局限性硬皮病30例临床观察。
中国针灸 1995;15:5。

Processed in 0.049919 Second , 26 query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