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述】
普通感冒为病毒所致的呼吸道传染病。
其临床表现为起病较急,局部症状有喷嚏、鼻塞、流涕、咽部干痒作痛、声音嘶哑或咳嗽,全身症状较轻,成人可不发热或有微热。
针灸治疗普通感冒现代文献首见于1954年。
[1]之后,对这一常见病症报道并不很多。
但自八十年代起,不仅穴位刺激之法日益多样,如穴位注射,艾灸、穴位按摩、拨罐等,均有一定效果。
而且观察数量亦不断扩大,有采用穴位挑刺之法,进行千例样本的大规模观察,疗效肯定。
除了治疗外,针灸亦有预防感冒的作用,早期采用穴位注射维丁胶性钙或胎盘组织液等法。
目前则主张方法更为简便之艾灸法。
【治疗】
艾灸
取穴
主穴:大椎、风门、肺俞。
预防法
每次取1~2穴,交替使用,以艾卷作雀啄灸,由距皮肤2.5厘米处及近,以觉灼痛为度,此为1壮,共灸10壮。
每周1次。
疗效评价
疗效标准:以运用灸法预防1~8次随访一年后统计,每年感冒2次以内为优,5次以内为良,6次以上为无效。
共观察63例,结果:优31例,良22例,无效10例。
艾灸次数越多,效果越显著,经过8次预防的患者有效率可达95.2%[1]。
挑治
取穴
主穴:太阳、风池、风府、曲池、手三里、八邪、犊鼻、足三里、八风。
配穴:头痛甚加百会;胸闷欲吐加内关、天突;咳甚或鼻塞流涕加列缺、迎香;发热甚加十二井。
治法
主穴为主,据症酌加配穴。
患者取坐位,医者先用手重刮任脉、督脉、胃经、膀胱经,至皮肤发红,用三棱针自上而下循经挑刺头部及四肢穴位,挑刺宜轻快,深度约1分。
一般仅治1次,若效不佳,休息2天再挑1次。
疗效评价
以本法治疗1000例,痊愈871例,显效85例,无效44例,总有有效率为95.6%[3]。
拔罐
取穴
主穴:分二组:1、督脉经线;2、膀胱经线。
治法
上述二组任取一组,症状轻者也可仅取第一组,一般病人上穴均取。
患者取坐位,头前倾,在所选经脉穴区涂以薄薄一层石蜡油。
用闪火法,先吸拔大椎穴区,之后手扶罐体慢慢下移至至阳区,再上推至大推,如是往返6~8次,使局部皮肤潮红或出现瘀血,再留罐于大椎。
如所有经线均拔,则先不留罐,用同样方法在背部两侧之四条膀胱经线往返吸拔椎移,最后留罐于大椎,5分钟后去罐。
每日或隔日1次。
疗效评价
以上法共治267例,经1~4次治疗,其有效率为95.1%~100%[4、5、8]。
体针
取穴
主穴:分二组:1、液门;2、大椎、曲池、足三里。
配穴:风热型加印堂、合谷、少商;风寒型加外关,风池。
治法
主穴任取1组。
配穴多与第2组主穴相配。
液门穴,毫针顺掌骨间隙刺入0.5~1寸,注意避开浅静脉,左右捻转数次。
一般取单侧;10分钟后效果不好加刺对侧,留针15~30分钟。
第2组穴,均于针刺得气缓施泻法,印堂,少商点刺出血,风寒者,取针后在大椎穴施雀啄灸。
留针15分钟,灸5分钟。
上述方法均为每日1次。
疗效评价
以上法治疗,单用液门穴治394例,痊愈和显效者365例,有效20例,无效9例,总有效率为97.7%;每2组穴治疗31例,全部获愈[5,6]。
穴位注射
取穴
主穴:大椎。
治法
药液为胎盘组织液,以5号齿科针头,成45度角斜刺入1.5寸,得气后注入2毫升,作为治疗每周注射2次,作为预防每周注射1次。
疗效评价
共防治400例,近期观察214例,治疗当日及次日症状减轻者153例,占71.5%;远期随访126例,未发病者199例。
其中33例急症,治疗4~12小时体温降至正常[7]。
艾灸
取穴
主穴:太阳、印堂、大杼、合谷。
配穴:发热加大椎,流涕加鼻通、头痛加攒竹、咳嗽加肺俞。
治法
主穴均取,配穴据症而加。
以拇、食指持药线一端,露出线头1~2cm,点燃。
注意:线头只须有火星即可。
用腕及拇指关节动作,敏捷地将火星线头直接按压在穴区,一次火灭即为一壮。
疗效评价
共治480例,结果痊愈161例,显效209例,有效107例,无效3例,总有效率为99.4%[9]。
【主要参考文献】
[1]邱承雄。
感冒。
现代针灸1954;:17。
[2]安
华。
灸法预防感冒63例临床观察。
中国针灸1993;13:26。
[3]陈琼熙,等。
三棱针治疗感冒1000例。
中国针灸1989;9:40。
[4]陈
石。
腧穴走罐法治疗感冒26例。
浙江中医杂志1988;23:378。
[5]吴漱玉,等。
推罐治疗感冒介绍。
江苏中医杂志1985;6:37。
[6]申
健。
感冒一针灵。
河南中医1988;8:19。
[7]刘桂春。
胎盘组织液大椎穴注射防治感冒初步报告。
北京医学院学报1980;12:218。
[8]张 弘.膀胱经走罐治疗感冒200例。
中国针灸
1995;15:16。
[9]邓秋妹。
壮医药线点灸治疗感冒480例临床观察。
中国民族医药杂志
1998;4: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