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也能走出来——写给忧郁症患友

大概在四年前,我经历过一场严重的忧郁症,这是件不幸的事情。
幸运的是,我在家庭的关爱和鲁龙光医生的《心理疏导疗法》等的帮助下,终于挺了过来。
所以现在能够从容地回顾从前的这段经历,并把一些经验教训与大家分享。

起因:骆驼是被最后一根稻草压垮的

背景简述:我当时在学校里比较风光,是学生会主要干部,组织大型活动。
同时学习上的担子也很重,仗着人精力充沛,还帮助师兄做研究,到外面的公司里兼职。
但与导师关系紧张。
去参加培训时,也是顶着一些压力去的,人在分身做这么多事情的时候,其实已经超出了自己的能力,这时候一点小事情,就可以使自己心理出现波折,失去平衡。
来自导师的高压和论文的困扰更加剧了这种失衡。
经过一段时间的焦虑,最后导致忧郁。

人没有笑容,觉得自己笨了,不行了,没有自信心,不想运动,甚至有轻生的念头。

启示:在人的心理不堪重负的时候,一点小事情都可以打破平衡,所谓“骆驼是被最后一根稻草压垮的”。

遭遇心理医生:三个庸医与一位良医

我自己其实觉得自己当时不大对劲,以前对心理健康有一点意识,就去书店找书来看,觉得自己的情况很象忧郁症。
家里姐姐也在电视上看过心理健康方面的讲座。
于是就带我去省城最好的某医大附院精神科去看。
本来是心理疾病,却要去精神科看,一联想起小时候最狠的骂人话“精神病”,人就不寒而栗。
这就遇见了第一位医生,他首先让我去做了一个脑电图,一切正常,然后就问我姐姐:“你们家里有没有精神病史?
”。
想来他是把我当成精神病嫌疑人了。
姐姐和我当然不能接受他的这种猜测,于是就回家,大家做我的“思想工作”,如要正确对待困难等,甚至老父亲也挽起袖子,帮我做些论文中的资料整理。
过了两周仍然不行。
妈妈又带我去同一家医院,见到了第二位医生,简称庸医乙。
乙的病房内外站着很多病人,乙拿把小木锤敲敲脑门,然后简单检查与询问后,就开始开药了,开了好大一长串药,声称是要海陆空一起上,把我的问题一举解决掉。
妈妈当然是不能接受的。
于是我们再去省城医院,见到了丙。
情况与前面大同小异。
幸运的是在这家医院见到了一位高医生,他认为我的情形可以去在附近一家康复中心找一位老医生做心理咨询。
到这位老先生这里,才真正感受到是心理咨询,耐心地与我交流,认为我的情况是属于心理障碍。

至此,问题的解决初见曙光。

点评:我去的这两家医院可以讲是省城最好的医院,都是如此遭遇,可见不知道多少患友被误诊。
最后的这位良医,他本身也是这家附属医院的,是抽业余时间受聘于这家商业化运作的康复中心。
谈到心理障碍,很多人是有偏见的,甚至宁愿长期处于亚健康状态,也不愿去医院就诊,或者是去寻求一些解决之道。

我也曾经有过轻生的念头

忧郁症中,人的精神面貌很差,不想活动;觉得自己笨了,以前轻而易举就能解决的问题目前竟没有一点思路;脸上没有笑容;甚至有轻生的念头。
后来看书上讲,之所以觉得自己笨了,是因为大脑某些部位被病灶包围,兴奋与抑制失调。
据说人群中一生中有过忧郁症的人占到10%还多,可见出现这些心理障碍是难免的。
当时姐姐正在怀孕,我觉得自己如果轻生,会对她直接形成打击,所以就熬了下来,终于盼到了转机。

转机:鲁龙光医生的《心理疏导疗法》

暑假完毕,母亲陪我去学校。
在一处新开的商城中做点缀用的小书店中,我见到了这本书,越看越对路,我兴奋地告诉妈妈:“上面讲的情况就好象是讲我”,妈妈也很高兴,于是就买了下来,到郊外姨妈家去休息一段时间,等待开学。
从书中所附简历来看,鲁医生是南京脑外科的教授,获国家“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称号,对心理咨询很有研究,实践经验也丰富。
这本书不同于其他到处摘抄来的编书,这是的的确确的专著。
很系统,并且把他创办的集体治疗分成八讲系统地分步骤地整理出来,每讲后面还有患友的心得体会。
在郊外姨妈家附近,是真正的大自然,我每天上午出去,在山上一边晒太阳,有时还能看见黄乎乎的野兔,一边看书,循序渐进地一天看一讲。
人的精神面貌一天比一天好。
一周下来,我已经不再是一周前那个满脸愁容、耷拉着脑袋的男孩了。
现在回想起来,是鲁医生和里面众多患友成功地重新站起来的经历给了我非常大的信心。
我当时想,哦,还有这么多曾经和我处境相同的朋友,他们都能恢复过来,我也一定能。
这种找到“同志”和自信心对我的恢复非常关键。

回想起来,觉得好险,鲁医生这本书是江苏科技出版社出版的,在后面的四年中,我没有再在别处看到这本书,而据鲁教授讲,他后来的精力也被迫转向科研,而不再从事门诊和集体疏导了,录音带和资料也销售完了。
如果没有这本书,后来会怎么发展?
真是不大敢设想。
正如鲁教授书中所说,人的心理承受能力不能够与环境相适应,就会出现心理障碍。
通则不痛,痛则不通。
当沙石把溪流堵住的时候,把沙石疏导开就行了。
道理就是这么简单。

后面虽然又略有反复,但只要自己有信心,知道一些小的反复是难免的,到自然中去,或者换一下别的环境,也就容易调节了。

百忧解:真的有必要依靠它吗?

当时前面提到的几位医生,曾经给我开过百忧解这样一种药物,据说来自美国,对于缓解忧郁很有帮助。
妈妈当时不想让我继续吃,因为她看了说明,上面讲对肾有比较大的副作用。
后来我看网上一些专家,也是强力推荐这种药,我在想,这些专家大概没有得过忧郁症。
我当时这么严重,看了鲁医生的书后。
几乎在一周之内,不药而愈。
可见心病是需要心治的。

总结起因:心理缺陷加诱因

回头来看,遇到这次心理障碍也有必然的因素。
在此之前的好几年,我有一些强迫症的症状,如心里常为一些小事情所烦扰,把信投到邮筒里后,会再三去看,是否投进去了。
锁了门后,也会再三确认。
从好的方面,可以讲是这个人认真负责,实际上,问题就在于过犹不及,这种特点被环境和周围的人不恰当地夸大了。
我从鲁教授和其他的书上了解到,出现强迫症,以及其他心理障碍的患友,多半是严谨、认真、有些优柔寡断,有很强的道德规范的人。
关键是这些品质有些过了头。
所以鲁教授送给大家十二个字:“乐观、轻松、勇敢、果断、灵活、随便”。
大家可以对比一下,处于亚健康状态中的朋友是达不到上面这些标准的。

回到上面所讲的强迫症,实际上是说自己明知道不是这样,却有抑制不住会去重复这样的动作。
这样,心境很难轻松。
回想起来,可能是小时候家庭教育有些太严厉,父亲的一些做法有些太刻板,孩子的性格是环境的产物。
强迫症也不稀罕,据说英超的贝克汉姆就是如此。
诱因就是前面提到的怀疑丢钱,在心理压力过大、高度紧张的情况下,一点诱因就可能诱发心理失衡。

所以,对于心理障碍的疏导和预防来讲,治本的办法是逐步优化性格,可以通过加强一些熏陶,如太严谨的人,不妨去看一些幽默的书和漫画。
治标的办法就是经常卸下一些心理垃圾、减压,不要使自己压力过大。

为何我能盼来曙光:亲情+一本好书+大自然中的宽松环境

这次心理障碍,起始时间接近五个月。
我从心里感谢我的家人,特别是我的母亲和姐姐。

通过这次经历,我从心里真切地感受到,不管我怎么样,她们都是不会放弃我的,尤其是妈妈,每到关键时刻就站出来,一路上伴着我走过来,翻过好一些沟沟坎坎。
妈妈对心理保健并不了解,但她对儿子是绝对的关爱,一直努力,精神上给我鼓励,生活中悉心照顾,寻找解决的办法。
终于最后迎来我的恢复。
我和姐姐的感情也通过这次经历加深了很多。

现在妈妈虽然不在了,我把这段经历写出来,也算是纪念妈妈,并会把这种关爱,给予我身边需要关爱的亲人和朋友。

经过这次刻骨铭心的经历,我有种浴火重生的感觉,荡涤掉了心理上很长一段时间来的垃圾。
整个人身心舒畅,精神面貌很好。
也由此经历,意外地对心理保健有了相当的认识。
人生美好,但漫漫长路中不知道有多少波折,这次战胜病患的过程中,历尽周折后柳暗花明的经历,对于我今后会很有帮助。
当然,心理保健和性格优化是长期的事情,“不能毕其功于一役”。
性格的优化是根本。

鲁教授的《心理疏导疗法》值得推荐,暨南大学出版社出版的《通向心身健康之路——心理保健》,也是可读的书。
我自己的感受,对于心理障碍的患友,一方面是坦然面对,因为家庭教育和父母的性格不是完美的,环境中的压力和刺激又不断加大,有心理障碍是难免的,不丢人,真正懦弱的是不敢去面对的人。
同时又不要过分关注自己的健康,多把爱和关心给予周围的值得爱和投入的人和事。

在大自然中沐浴阳光,亲近自然,也是减轻压力的好办法。
锻炼好身体,给精神和心理状态一个良好的物质载体,这也是很重要的。

这几年,注意身心健康的资料开始多起来了,记得前年还在中央台上崔文元主持一个节目,是清华大学一位经历过忧郁症考验、又重新站起来的同学勇敢地讲述自己的体会。
其实,只要大家增加对心理保健和常见心理疾病的认识,勇敢地去面对,积极努力,是一定可以达到鲁龙光医生的祝愿:“乐观、轻松、勇敢、果断、灵活、随便”,身心愉悦,过上高品质的生活。

Processed in 0.051292 Second , 26 query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