输血须知

1、什么是成分输血?
有何优点?
2、为何现在不提倡输全血,而提倡成分输血?
3、什么叫新鲜全血?
给病人输“热血”有好处吗?
4、为何不宜输注“安慰血”和“人情血”?5、为何全血并不全?
6、全血有哪些主要缺点?
7、哪些病人可以输全血?
8、哪些病人不宜输全血?
9、哪些病人需要输注保存期短的血?
10、为何急性失血失掉是全血,不一定要用全血来补充?
11、浓缩红细胞的适应症有哪些?
12、浓缩红细胞有哪些优缺点?
13、何谓洗涤红细胞?
有何适应症?
14、哪些病人适合应用少白细胞的红细胞?
15、为何成分血中红细胞制品会出现越输越慢的现象?
如何处理?
16、有哪些临床情况需要治疗性血小板输注?
17、有哪些临床情况应考虑预防性血小板输注?
18、有哪些临床情况不宜血小板输注?
19、如何掌握浓缩血小板的输注剂量?
20、受血者有哪些因素可影响血小板输注的疗效?
21、血小板输注无效应如何处理?
22、在什么临床情况下可考虑输注浓缩白细胞?
23、浓缩白细胞输注能预防感染吗?
24、浓缩白细胞输注后,外周血白细胞数不升高,是否意味着输注无效?
25、新鲜冰冻血浆和普通冰冻血浆有何不同?
26、新鲜冰冻血浆需要ABO血型同型输注吗?
输注前要作交叉配血试验吗?
27、何谓冷沉淀?
其主要成分有哪些?
28、冷沉淀有哪些临床适应症?
29、冷沉淀治疗甲型血友病的剂量如何计算?
为何只适用于儿童及轻型成年病人?
30、冷沉淀用于补充病人的纤维蛋白原,其剂量如何掌握?
31、浓缩血小板、新鲜冰冻血浆及冷沉淀输注时需注意哪些事项?
32、什么是自身输血?
它是新的输血方法吗?
33、自身输血有哪些优点734、自身输血有哪几种方式?
35、哪些人适合保存式自身输血?
36、哪些人不宜进行保存式自身输血?
37、临床医师在用血时应负哪些责任?
38、临床护士在输血过程中应负哪些责任?
39、护士应如何掌握输血速度?
40、医院内血液的领发应注意哪些事项?
41、为何不能把静脉注射的药物直接加入血液内输注?
42、输血过程中或输血后,病人出现皮肤瘙痒或寻麻疹是什么原因?
如何处理?
43、非那根和地塞米松是否要作为常规输血前给药?
44、引起非溶血性发热输血反应的常见原因是什么?
45、临床上应如何预防非溶血性发热输血反应?
46、如何判断病人已经发生急性溶血性输血反应?
47、如何判断病人发生了迟发性溶血性输血反应?
48、同型血输注时为何偶尔还会发生溶血性输血反应?
49、为什么输注经过严格检测的血液或成分,仍有可能出现输血后肝炎或艾滋病?
50、临床医护人员从输血科领来的血液因故未用能否退回?
******************************************************************************************************1、什么是成分输血?
有何优点?

简单他说,成分输血就是根据病情需要,有选择地提取血液中的某种成分输给病人。
成分输血的优点是一血多用,节约用血,制品浓度与纯度高,疗效好,最大限度地降低输血不良反应及疾病的传播。
s2、为何现在不提倡输全血,而提倡成分输血?
全血中除红细胞外,其余成分浓度低,有的已丧失功能或活性,起不到治疗作用;全血中主要有效成分是红细胞,其疗效与红细胞相似,而不良反应却比红细胞多;成分输血有根多优点,最主要的优点是浓度高,针对性强,疗效好,不良反应少。
3、什么叫新鲜全血?
给病人输“热血”有好处吗?
新鲜全血的新鲜度难下定义,尚缺乏公认的标准;输血目的不同,新鲜全血的含义就不一样:输血目的是为了补充红细胞,保存期内的全血可视为新鲜血;补充粒细胞,8小时之内的血视为新鲜血; 补充血小板,12小时之内的血视为新鲜血;补充凝血因子24小时之内的血视为新鲜血;即使是“热血”,除红细胞外,其余成分不足一治疗剂量,“热血”来不及做各项检查,对病人不安全,也谈不上有什么好处。
4、为何不宜输注“安慰血”和“人情血”?

输血传播肝炎和其它疾病时有发生。
目前辅血后肝炎有90%是丙型肝炎,丙肝只能测抗休,不能测抗原,抗体产生前有“窗口期”,即使检测也不能完全避免发生辅血后丙肝的危险。
输血还可产生同种免疫。
输血不良反应十分多见。
因此,无明确输血指征不宜输血。
5、为何全血并不全?
血液离开血循环,发生“保存损害”;保存液是针对红细胞设计的,只对红细胞有保存作用;血小板需要在22土2℃振荡条件下保存,4土2℃保存有害;白细胞中的粒细胞是短命细胞,很难保存;凝血因子Ⅷ和Ⅴ不稳定,保存1~3天活性丧失50%。
6、全血有哪些主要缺点?
大量输全血可使循环超负荷。
因为全血中的血浆可扩充血容量,所以血容量正常的病人输血量过大或速度过快可发生急性肺水肿;由于全血中细胞碎片多,全血的血浆内乳酸、钠、钾、氨等成分含量高,故全血输入越多,病人的代谢负担越重;输全血比任何血液成分容易产生同种免疫,不良反应多。
因为人的血型十分复杂,同种异体辅血,尤其是输全血,将有大量的抗原进入受血者体内产生相应抗体,导致输血不良反应或输血无效,。
7、哪些病人可以输全血?
急性大量出血病人;需要换血的病人,如新生儿溶血病。
8、哪些病人不宜输全血?
血容量正常的慢性贫血病人;心功能不全或心力衰竭的贫血病人;年老体弱及婴幼儿的慢性贫血病人;需要长期和反复输血病人;由于以往输血或多次妊娠已产生白细胞抗体的病人;可能施行骨髓移植或其它器官移植病人。
9、哪些病人需要输注保存期短的血?
新生儿,特别是早产儿需要输血或换血者;严重肝、肾功能障碍需要输血者;严重心、肺疾患需要输血者;因急性失血而持续性低血压者;弥散性血管内凝血需要输血者。
上述病人之所以需要输注保存期短的血,主要是从2,3DPG水平和钾的含量考虑的。
因为保存期长的血中钾的含是过高,2,3DPG需要在输血后12-24小时才能恢复到正常水平,而上述病人需要尽快提高运氧能力且不能耐受高钾,所以需要输注保存期短的血。
目前普遍认为,5天以内的ACD血或10天以内的CPD血含有2,3DPG很高的新鲜红细胞,且钾的含量不高,可以满足上述病人的需要。
还有人认为,向上述病人提供保存3-7天的血液输注既符合实际,也容易获得。
有人要求给上述病人输当天的血或“热血”是没有科学依据的。
10、为何急性失血失掉是全血,不一定要用全血来补充?
急性失血病人失掉的确是全血,但补充的全血并不全;急性失血病人不但丢失全血,还有大量的功能性细胞外液转移到第三间隙而使血液浓缩;在补充血容量、止血和输血三项主要抢救措施中,首先是辅液恢复血容量,其次是止血,最后才考虑输血;通常的输血方法是:晶体液、胶体液和血液合理搭配使用。
若失血量过大或已输入一定量的红细胞,则需根据病情选用浓缩血小板、白蛋白、新鲜冰冻血浆及冷沉淀。
急性大量失血病人也有输注全血的指征,最好选用保存期短的全血。
11、浓缩红细胞的适应症有哪些?
各种血容量正常的贫血病人:几乎所有的慢性贫血都是血容量正常的贫血,有输血指征者都应输注浓缩红细胞,而没有必要输全血;急性出血或手术失血低于1500ml者:这些病人可在应用晶体液及胶体液补足血容量的基础上输注浓缩红细胞。
失血量超过1500ml者需要与其它血液成分制品配合应用;心、肾、功能不全者;小儿和老人需要输血者;妊娠后期伴有贫血需要输血者;一氧化碳中毒者。
12、浓缩红细胞有哪些优缺点?
优点:①该制品具有和全血同样的携氧能力,但容量几乎只有全血的一半,使得循环超负荷危险少;②抗凝剂、乳酸、钾、氨等比全血少,使之用于心、肾和肝功能不全病人以及老年病人更为安全;③红细胞浓度高,疗效快而好。
缺点:①比全血粘稠,输注时流速较慢; ②和全血一样有白膜;③保存期短,加盐水后需尽快输注,不宜再保存。
13、何谓洗涤红细胞?
有何适应症?

洗涤红细胞是全血经离心去除血浆和白细胞,再用无菌生理盐水洗涤红细胞3-6次,最后加50%生理盐水悬浮红细胞即制成。
洗涤方法有手工法和机器洗涤法,我国数血站采用前者。
其适应症是:输入全血或血浆后发生过敏反应或发热者: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需要输血者;高钾血症及肝肾功能障碍需要输血者;由于反复输血或妊娠已产生白细胞,血小板抗体且需输血者,除选用少白细胞的红细胞外,也可选用本制品。
14、哪些病人适合应用少白细胞的红细胞?
由于多次妊娠或反复输血已产生白细胞或血小板抗体引起输血反应的病人;准备作器官移植者;需要反复输血者,如重型地中海贫血、再生障碍性贫血、白血病等病人,可从第一次输血起就选用本制品。
15、为何成分血中红细胞制品会出现越输越慢的现象?
如何处理?

红细胞制品包括浓缩红细胞,添加液红细胞、少白细胞的红细胞、洗涤红细胞、冰冻红细胞等。
这些红细胞制品在制备时往往将红细胞悬浮在生理盐水或添加液中,由于红细胞比重较大,输往一段时间后红细胞就沉淀于血袋的下部,导致血液粘稠度过大,故出现越输越慢的现象。
红细胞制品在输注前需将血袋反复颠倒数次,直到紧密的红细胞混勾才能输注。
必要时在输注过程中也要不时轻轻摇动血袋使红细胞恳起,就不会出现越输越慢了。
若已出现滴速不畅,则可将30-50ml生理盐水通过Y型管移人血袋内加以稀释并混匀。
16、有哪些临床情况需要治疗性血小板输注?
由疾病、化疗或放疗引起的骨髓抑制或衰竭病人,凡血小板数低于20xl0亿/L伴自发性出血者应输血小板。
血小板数低于50x10亿/L,某些病人也可发生小量出血,一般止血措施无效也可输注血小板。
血小板功能异常:如血小板无力症、尿毒症、严重肝病、某些药物等引起的血小板功能异常伴有出血者。
大量输血所致稀释性血小板减少,血小板数低于50X10亿/L者。
心肺旁路手术:常有血小板功能损伤和某种程度的血小板减少,血小板数低于50x10亿/L且有伤口渗血不止者。
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由于病人体内存在自身抗血小板抗体,输入的血小板很快破坏,故不轻意输注血小板。
有下列情况可输:①血小板数在20x10亿/L以下,伴有无法控制的出血危及生命者;②用脾切除治疗本病人术前或术中有严重出血者。
新生儿同种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本病有自限性,最长3-4周痊愈。
如有皮肤及粘膜出血者可输血小板。
17、有哪些临床情况应考虑预防性血小板输注?
预防性血小板输注仅限于有潜在出血危险的病人,不可滥用,其输注指征如下:血小板生成慢性衰竭的病人,虽然有血小板显著减少,但无明显出血者不输。
血小扳数低于20x10亿/L,虽无出血,但有发热和感染,或存在潜在出血部位者要输。
血小扳数低于5x10亿/L,很易发生颅内出血。
这种病人不论现在有无出血,都应尽快预防性输注血小板。
血小板减少病人要作腰穿、破膜外麻醉、经皮肤的导管植人、经支气管活检、剖腹手术或类似的手术,血小板要提升到至少50x10亿/L。
关键部位的手术,血小板数应提升到100x10亿/L。
18、有哪些临床情况不宜血小板输注?
血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病人:这种病人虽有血小板减少伴出血,但血小板输注应列为禁忌症。
原因是血小板输入可促进血栓形成而加重病情。
正确的治疗方法应是血浆输注加血浆置换。
输血后紫癜:血小板输注无效。
正确的治疗方法应是类固醇药物加大剂量静注免疫球蛋白。
19、如何掌握浓缩血小板的输注剂量?
手工法制备的血小板:成人一次应输8-12个单位;儿童每10kg体重输2个单位;血细胞分离机制备的血小板:1袋为1个单位。
美国规定至少在75%的单位中,血小板的最低计数为300x10亿个。
我国目前尚无统一的质量标准。
成人每次应输1个单位;儿童酌情而定,可采用密闭式分离管道采集血小板,将1个单位的血小板分成4袋,分次使用。
我们认为,我国单采术制备的血小板,1个单位至少含血小板数250─300X10亿个。
20、受血者有哪些因素可影响血小板输注的疗效?
病人产生了同种免疫,使输入的血小板迅速破坏;病人有脾肿大伴脾功能亢进,使输入的血小板破坏增多;病人有发热、感染、DIC和活动性出血等,使血小板损耗过多;在血小板输注前3天,病人服了阿斯匹林类药物,损害了血小板功能。
21、血小板输注无效应如何处理?
免疫因素:同种免疫一旦产生,有人认为输注再多的血小板也无效;也有人认为加大剂量仍有一定的让血效果。
最好的办法是:选择血小板交叉配合试验阴性的血小板输往; 有条件可采用酸处理法去除血小板表面HLA-I类抗原。
非免疫因素:加大血小板输注剂量可有止血效果。
22、在什么临床情况下可考虑输注浓缩白细胞?
适应症要从严掌握。
一般认为,应用时要同时具备以下三个条件,且充分权衡利弊后才输注。
中性粒细胞绝对值低于0.5x10亿/L有明确的细菌感染;强有力的抗生素治疗48小时无效。
23、浓缩白细胞输注能预防感染吗?

虽然浓缩白细胞输注能否预防感染尚存在争论,但主张放弃预防性输注却已取得一致意见。
原因是预防性辅注不良反应多,费用大,弊大于利。
24、浓缩白细胞输注后,外周血白细胞数不升高,是否意味着输注无效?

浓缩白细胞输注后,外周血白细胞数不升高,不代表输注无效。
因为粒细胞输注后,很快离开血管,在肺部聚积,然后重新分布于肝脾。
若有感染则很快移动至炎症部位。
因此,输注效果不是看白细胞数是否升高,而是看体积温是否下降,感染是否好转。
25、新鲜冰冻血浆和普通冰冻血浆有何不同?
新鲜冰冻血浆是抗凝全血于6-8小时之内在4℃条件下离心将血浆分出,并迅速在-30℃以下冰冻成块,即为新鲜冰冻血浆。
冰冻状态一直持续到使用之前,有效期为1年。
制品内含有全部凝血因子,主要用于各种凝血因子缺乏症病人的补充治疗。
普通冰冻血浆是全血在保存期以内或过期5天以内经自然沉降或离心后分出的血浆,立即放人-30℃冰箱冰冻成块,即为普通冰冻血浆。
冰冻状态一直持续到使用之前,有效期为5年。
该制品内含有全部稳定的凝血因子,但缺乏不稳定的凝血因子Ⅷ和Ⅴ,主要用于凝血因子Ⅷ和Ⅴ以外的因子缺乏症病人的治疗。
新鲜冰冻血浆保存期满1年,可改为普通冰冻血浆。
26、新鲜冰冻血浆需要ABO血型同型输注吗?
输注前要作交叉配血试验吗?

新鲜冰冻血浆一般不要求ABO血型同型输注,输注前也不必作血型交叉配合试验,但最好与受血者ABO血型相容,相容关系为AB型血浆可输给任何受血者;A型血浆可输给A型和O型受血者;B型血浆可输给B型和O型受血者;O型血浆只能输给O 型受血者。
27、何谓冷沉淀?
其主要成分有哪些?

冷沉淀是将新鲜冰冻血浆置4℃条件下融化,待其融化至尚剩少量冰渣时取出,重离心,移出上层血浆,剩下不易融解的白色沉淀物即为冷沉淀。
冷沉淀与最后剩下的少量血浆即放置口-30℃冰冻,有效期从采血之日起为1年。
各地血站均能制备。
冷沉淀含有5种主要成分:丰富的因子Ⅷ、纤维蛋白原、血管性假血友病因子纤维结合蛋白以及因子XⅢ。
28、冷沉淀有哪些临床适应症?

冷沉淀适用于儿童及成人轻型甲型血友病、血管性血友病、先天性或获得性纤维蛋白原缺乏症及因子XⅢ缺乏症病人。
有时冷沉淀也用于手术后出血、严重外伤及DIC等病人的替代治疗。
29、冷沉淀治疗甲型血友病的剂量如何计算?
为何只适用于儿童及轻型成年病人?

冷沉淀用于甲型血友病的剂量按每袋冷沉淀中含因子Ⅷ100IU计算。
通常轻度出血给20-30IU/kg; 重度出血给40-50IU/kg。
维持用药的天数需根据病情决定,最短维持3天,最长可达14天。

由于成人中、重度甲型血友病出血的病人所需冷沉淀的剂量较大,容易导致循环超负荷,所以只适合儿童及轻型成年病人治疗。
成年中、重度出血的甲型血友病病人最好选用因子Ⅷ浓缩剂治疗。
30、冷沉淀用于补充病人的纤维蛋白原,其剂量如何掌握?

纤维蛋白原的正常血浆浓度为2-4g/L,最低止血浓度为0.5-1.0g/L。
假定每袋冷沉淀含纤维蛋白原200mg,则0.2-0.4袋/kg体重可把血浆纤维蛋白原浓度提高到1.0g/L,因此,体重70kg的病人,其血浆纤维蛋白原浓度升到O.5~1.0g/L 需14袋冷沉淀。
不过,纤维蛋白原缺乏症病人所需冷沉淀剂量还要取决于病人血浆原有纤维蛋白原水平。
一般成人的常用剂量为每次输8~10袋,使血中的纤维蛋白原水平维持在0.5-1.0g/L为适度。
儿童剂量酌减,亦可按每10kg体重输2袋计算。
31、浓缩血小板、新鲜冰冻血浆及冷沉淀输注时需注意哪些事项?
血小板:①输注前要轻轻摇动血袋使血小板悬起,切忌粗鲁摇动,以防血小板损伤;②血小板的功能随保存时间的延长而降低,从血库取来的血小板应尽快输用;③用输血器以病人可以耐受的最快速度输入,以便迅速达到一个止血水平;④若因故未能及时输用,则应在常温下放置,每隔10分钟左右轻轻摇动血袋,不能放人4℃冰箱暂存。
新鲑冰冻血浆:①输注前肉限观察应为淡黄色的半透明液体,如发现颜色异常或有凝块不能输用;②融化后的新鲜冰冻血浆应尽快输用,以避免血浆蛋白变性和不稳定的凝血因子丧失活性;③因故融化后未能及时输用的新鲜冰冻血浆,可在4℃冰箱暂时保存,但不得超过24小时,更不可再冰冻保存。
冷沉淀:①融化后的冷沉淀不仅要尽快输用,而且要以病人可以耐受的最快速度输入;②因故未能及时输用的冷沉淀不宜在室温下放置过久,不宜放4℃冰箱,也不宜再冰冻,因为因子Ⅷ最不稳定,很容易丧失活性;③融化后的冷沉淀可以一袋一袋的由静脉推注,最好在注射器内加入少量枸椽钠溶液,以免注射时发生凝集而堵塞针头;亦可一袋一袋的快速滴注;还可将数袋冷沉淀逐一汇总,并通过冷沉淀袋的出口部位加人少量生理盐水加以稀释后滴注。
32、什么是自身输血?
它是一种新的输血方法吗?

自身输血就是当病人需要输血时,输入病人自己预先贮存的或失血回收的血液。

100多年前就有人提出自身输血,因种种原因一直没有引起人们重视。
80年代后人们普遍认识到自身输血有很多优点,特别是认识到输异体血可传播肝为肝炎和艾滋病以后,重新激发了人们对自身输血的兴趣。
33、自身输血有哪些优点?可避免经血液传播的疾病,如肝炎、艾滋病、梅毒、疟疾等;可避免同种异体输血产生的同种免疫反应,如非溶血性发热反应、过敏反应、溶血性反应等;可避免同种异体输血引起的差错事故;反复放血可刺激红细胞再生,使病人术后造血速度比术前加快;自身输血可缓解血源紧张的矛盾。
34、自身输血有哪几种方式?
稀释式自身输血:在术前采出病人一定量的血液,同时补充晶体液和胶体液以达到正常血容量的血液稀释。
血液处于稀释状态,减少了术中红细胞的丢失。
采出的血液术后再回输给病人。
保存式自身输血:把自己的血液预先贮存起来,以备将来自己需要时应用。
应用最为广泛的是手术前预存自己的血液,准备在择期手术时使用,这种输血方法在国外发展很决。
回收式自身输血:可外伤时回收式自身输血、术中回收式自身输血和术后回收式自身输血。
目前自身血回收装置已在临床上广泛使用。
该机经过不断改进,已具备操作简便、易于消毒,可灵活地控制收集和回收自身血的速度以及不引起溶血等优点。
35、哪些人适合保存式自身输血?
身体状况好,准备择期手术,而预期术中出血多需要输血者;孕妇或计划怀孕者;有过严重输血反应病史者;稀有血型或曾经发生配血困难者;家庭成员血型相符,准备预存血液以供家人使用者;边远地区供血困难而可能需要输血者;健康人也可颈存自己的血液以备紧急时使用。
36、哪些人不宜进行保存式自身输血?
可能患有菌血症或正在使用抗生素的病人;肝肾功能不良者;有严重心脏疾;贫血、出血及血压偏低者;有献血史并发生过迟发性昏厥者;采血可能诱发疾病发作或加重的病人。
37、临床医师在用血时应负哪些责任?
临床医师必须严格掌握输血指征,并熟悉采供血机构所提供的血液及其成分的规格、性质、适应症、剂量及用法;除急症用血外,临床医师应向需要输血的病人或家属说明输血目的及可能产生的副作用。
输血前应由病人或家属在输血申请单上签字同意;在输血过程中,临床医师必须严密观察病人的病情变化,如有异常反应,严重者要立即停止输血,迅速查明原因并作相应处理。
所有输血不良反应及处理经过均应在病历中作详细记录。
严重输血不良反应要及时向输血科及医务科报告;输血治疗后,临床医师要对输血的疗效作出评价,还应防治可能出现的迟发性输血不良反应。
38、临床护士在输血过程中应负哪些责任?
在输血之前,护士要按医嘱核对病人的床号、姓名、住院号、血型及供血者姓名、血型,交叉配血试验结果及血液品种、血量等,其中核对供、受者血型及交叉配血试验结果特别重要,提倡护士在床边再作一次直接交叉配血试验;认真检查所输血液或血液成分的包装有无破损、标签是否清楚,血袋内的血液有无溶血、混浊及凝块等;核对及检查无误之后,遵照医嘱,严格无菌操作技术将血液或血液成分输给病人;在输血过程中,护士应随时观察病人的情况,尤其在输血开始的5-15分钟,护士要留在病人身边严密观察,一旦出现异常情况立即减慢输血速度,及时向医师报告;输血结束后,认真检查静脉穿刺部位有无血肿或渗血现象并作相应处理。
若有输血反应,应记录反应情况,并将原袋余血妥善保管,直至查明原因。
护士还应将输血有关化验单存入病历,尤其是交叉配血报告单应放病历中永久保存。
39、护士应如何掌握输血速度?
一般情况下输血速度为5~10ml/min;急性大量失血需快速输血时,输血速度可达50-100ml/min;年老体弱、婴幼儿及有肺功能障碍者,输血速度宜慢1~2ml/min;输血时要遵循先慢后快的原则,输血开始前15分钟要慢并严密观察病情变化,若无不良反应,再根据需要调整速度;不论是什么情况,一袋血须在4小时之内输完,如室温高,可适当加快滴速,防止时间过长,血液发生变质。
40、医院内血液的领发应注意哪些事项?
凡须申请输血者,由临床医师填写输血申请单,连同受血者全血样本2ml,至少提前1天送输血科作血型鉴定及交叉配血试验;凡需要少量输血、大量输血、保存期短的血、其它血液成分,应于用血前2天与输血科联系,以便准备,不用时亦应及时通知输血科;临床医护人员凭填妥的输血申请单到输血科领血。
非医护人员不应领血。
如有特殊情况,医护人员无法脱身时可由1名能够办理领血核对手续的工作人员到输血科领血;领、发血双方必须共同认真查对输血申请单、交叉配血试验报告单、血袋标签,并对血液进行外观检查,经查没有问题时,双方共同办好登记签字手续后,才能将血液发出与领走;输血科工作人员应按照保存日期的先后,先存先用的原则发血,临床医护人员不应拒领。
41、为何不能把静脉注射的药物直接加入血液内输注?

除了生理盐水外,不可向血液内加入任何药物,原因是:药物加入血液后,不仅可能因改变血液中的pH、离子浓度或渗透压,而使血液中的成分变性,甚至发生溶血,而且药物本身也可能发生化学反应导致药物失效;某些药物加入血液滴注会掩盖输血不良反应早期发现,特别是严重的溶血反应;把药物加入血液的过移,增加了血液被污染的机会;由于输血的速度慢,药物进入人体的速度也慢,故不易迅速达到有效的血药浓度,而及时发挥疗效。
42、输血过程中或输血后,病人出现皮肤瘙痒或寻麻疹是什么原因?
如何处理?
输血中或输血后病人出现皮肤痘痒伴潮红或寻麻疹是过敏反应,多为对血浆蛋白过敏。
处理方法是:停止输血,口眼或肌注抗组织胺药物,迎要时静注地塞米松。
再次输血时应选用洗涤红细胞,避免输注血浆及其成分。
43、非那根和地塞米松是否要作为常规输血前给药?

输血前常规给予非那根和地塞米松预防非溶血性发热输血反应存在争议,其预防效果至今尚未得到证实。
据多数临床研究表明,输血前给药组与对照组相比,二者无明显差异。
因此,建议临床医师不必将非那根和地塞米松作为常规输血前给药。
非溶血性发热输血反应一旦发生,立即停止输血并及时给予非那根和地塞米松可使临床症状迅速得到缓解。
即非那根和地塞米松有一定的治疗作用而无预防作用。
地塞米松加入血液中滴注可使血红蛋白变性,需经另一静脉注射。
44、引起非溶血性发热输血反应的常见原因是什么?
致热原:一般指引起发热反应的各种微量物质。
随着输血器具的不断更新及灭菌条件的改善,现已非常少见;免疫反应:由白细胞抗体和血小板抗体所致,尤其是白细胞抗体引起者最为常见。
这种反应主要见于多次接受输血和有妊娠史病人;其它:细菌污染血液和供血者血浆内存在高效价的白细胞抗体。
这两种情况均较少见。
45、临床上应如何预防非溶血性发热输血反应?
(1)采用有生产单位名称和批准文号及在有效期内使用的一次性注射器和输血器;输血应严格无菌操作;反复发生输血发热反应的病人,再次输血时要选用少白细胞的红细胞或洗涤红细胞,必要时可使用床边白细胞过滤器进行输血。
46、如何判断病人已经发生急性溶血性输血反应?

在输血过程中或输血后病人出现寒战、高热、腰部疼痛、面色发红、尿呈酱油色或葡萄色;或在全身麻醉状态下,手术视野过度渗血或出血不止,病人发生原因不明的血压下降均应考虑急性溶血性输血反应的可能。
47、如何判断病人发生了迟发性溶血性输血反应?

在输血24小时后,多半发生在输血后3-7天,出现无法解释的发热及血红蛋白下降应高度重视。
如有黄疽、血浆游离胆红素升高、血涂片发现大量球形红细胞、直接抗人球蛋白试验阳性便可确诊。
发生溶血的原因是ABO系统之外的不规则抗体引起,其溶血程度与抗体效价和铬人的红细胞量成正比。
48、同型血输注时为何偶尔还会发生溶血性输血反应?

由于红细胞血型系统复杂,血型抗原很多,临床上通常所称的“同型血”,实际上是指ABO血型系统和Rh血型系统相同,其它红细胞血型系统未必相同。
如果交叉配血不仔细,或者只用盐水介质配血,则有可能检查不出ABO血型系统之外的不规则抗体,而此抗体与相应抗原发生免疫反应,导致溶血性输血反应的发生。
49、为什么输注经过严格检测的血液或成分,仍有可能出现输血后肝炎或艾滋病?

血站所供血液或成分尽管已按国家规定作过各项病原体和/或血清学检测,由于下列原因仍有可能出现输血后肝炎或艾滋病。
供血者已感染肝炎或艾滋病病毒,而体内血清学指标尚未出现任何改变的“窗口期”供血。
低水平的肝炎、艾滋病病毒携带者或抗体效价低于可检测阈值的供血者供血。
用于检测的血清试剂灵敏度不高。
由于技术人员责任心不强,技术操作不当,而导致血清学检测结果“假阴性”。
50、临床医护人员从输血科领来的血液因故未用能否退回?

血液发出后应立即使用,因特殊情况未能输注的血液,应在30分钟内退回输血科,经输血科工作人员确认血液仍保持原样可办理退血手续,退回的血液要在相应登记本上注明退血原因,并经严格鉴定后决定能否再用。
凡退回的血液不能与其它血液混放在一起,应放在冰箱的专用地方,并有特殊标记。

Processed in 0.099881 Second , 26 query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