鯪魚開胃健筋骨

淡水魚又平又靚,營養豐富,食療價值很高。
就以炮製魚腐的鯪魚來說,更是廣東民間家常菜和食療的常用食材。

鯪魚,是廣州附近各縣的土特產,廣州人名之為土鯪魚。
順德縣和南海九江各鄉區魚塘所養的土鯪魚更地道,在廣州、佛山,一年四季都可以吃得到。
秋冬時候,土鯪魚最肥美。

鯪魚是鯉科動物,性味甘、平、無毒。
《綱目拾遺》說它有「健筋骨,活血行氣,逐水利濕」的作用。
《本草求原》說它「補中開胃,益氣血,功近鯽魚」。
姚可成《食物本草》認為它「主滑利肌肉,通小便」。

其中一味家喻戶曉的粵式湯水「粉葛煲鯪魚」,民間用來治療周身骨痛、頸項活動不便等一類所謂「骨火」疾患。
對冠狀動脈粥樣硬化性心臟病和高血壓伴有頸項強硬疼痛者,可作輔助治療。
此外,運動或體力勞動後如有肌肉痠痛,服後亦感暢快。

到街市買鯪魚肉炮製魚腐等美食,不妨向魚枱買起肉剩下的鯪魚頭與骨放鑊中煎香與去皮切件粉葛煲2至4小時即成,加赤小豆同煲可添甜美及有祛濕功效。

註:粉葛功能解肌退熱、生津止渴、滋潤筋脈。
有增加冠狀動脈血流量,降低心肌耗氧量,增加腦血流量等作用。
《醫學啟源》說它能「除脾胃虛熱而渴」。
《本草綱目》說它可「散鬱火」。
《本草別錄》說它有「解肌,發表,出汗」的作用。

Processed in 0.048108 Second , 26 query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