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三月饮食宜食物品

宜食物品

夏三月宜吃下列食品。

白扁豆

性平,味甘,有清暑化湿、健脾益气的作用,尤其是长夏之时,暑湿吐泻,食少久泄,脾虚呕逆者,食之最宜。
《品汇精要》说它“消暑和中。
”明·李时珍认为扁豆能“止泄泻,消暑暖脾胃,除湿热,止消渴”。
《会约医镜》中还指出:“生用清暑养胃,炒用健脾止泻。
”中国药科大学叶橘泉教授曾介绍:“中暑发热,烦躁口渴,小便不利。
或夏季急性肠胃炎,上吐下泻时,选用白扁豆30-60克,煮汁分2~3次饮服。
”健康之人,常用白扁豆煮粥服食,也颇适宜。

绿柬

性凉,味甘,能清热解毒、消暑除烦,为夏季祛暑佳品。
《本草汇言》中说得好:“绿豆清暑热,静烦热,润燥热,解毒热。
”明代养生学家高濂《遵生八笺》中介绍:“解暑:绿豆淘净,下锅加水,大火一滚,取汤停冷色碧食之。
如多滚则色浊,不堪食矣。
”这是高濂的经验之谈。
民间常于炎夏之季,用绿豆煮成稀薄粥食用,亦颇有益。

梨子

古代医家称之为“天生甘露饮”,意思是梨有清热润燥,生津止渴的作用,在炎夏酷暑、津伤烦闷之时,食之最宜。
明·李时珍说“梨有治风热、润肺、凉心、消痰、降火、解毒之功。
”《重庆堂随笔》中还说:“温热燥病,及阴虚燔涸者;捣汁饮之立效。

西瓜

古代医家称之为“天生白虎汤”,它有清热解暑,除烦止渴的功效。
《日用本草》就有西瓜“消暑热,解烦渴”的记载。
《本经逢原》中还说:“西瓜,能引心包之热,从小肠、膀胱下泄。
能解太阳、阳明中渴及热病大渴,故有天生白虎汤之称。
”但民谚说得好,“西瓜祛暑,多食伤气。
”这是因为西瓜清暑力强,故脾胃虚寒之人,虽在三伏大热天气,亦当少吃或勿食,否则积寒助湿,变生他病。
若加入好酒数滴食之,或可消除此弊。
故谚云:“西瓜一只,好酒数滴,味甜且香,寒温相宜。

甘蔗

古代医家称之为“天生复脉饮”。
蔗浆甘寒,有解热、生津、润燥、滋阴的作用,通常作为清凉生津剂。
在炎热夏季,对口干舌燥,津液不足,烦热口渴者,食之最宜。

乌梅

在民间,有用乌梅同冰糖煎成乌梅汤放凉后当冷饮供夏天饮用的习惯。
乌梅味酸,同冰糖煎汤,又甜又酸,非常可口。
中医有“酸甘化阴”之说,炎夏饮用乌梅汤,有生津止渴,祛暑养阴的效果。
不仅如此,乌梅对大肠、痢疾、伤寒、绿脓、霍乱弧菌等多种病菌都有抑制作用。
因此,夏季饮用乌梅汤,不但是清凉饮料,并且可以防止肠道传染病。

草莓

有清暑解热,生津止渴的作用。
草莓是一种鲜红色的浆果,果肉柔嫩多汁,每100克鲜果中含维生素C60-80毫克,还富含磷、钙、铁等矿物质,果味酸甜适口,具有特殊的香味,是夏季天然的清凉止渴剂。

桑椹

性寒,味甘,是一种球形多汁的小浆果,每100千克新鲜桑椹能榨出果汁40多千克,有人用它制成桑椹汽水,甜酸适度,风味别致,是夏令理想的清暑饮料。
桑椹有滋阴养液的作用。
《本草经疏》载:“桑椹,甘寒益血而除热,为凉血补血益阴之药。
”《四时月令》还说:“四月宜饮桑椹酒,能理百种风热。
”所以,每年4-6月桑椹紫熟时,食之最宜。

葡萄

性平,味甘酸,是一种多汁浆果,有补气血、开胃口的作用。
古人对葡萄给予很好的评价,认为“葡萄当夏末涉秋,尚有余暑,甘而不饴,酸而不酢,冷而不寒,味长汁多,除烦解渴。
”可谓是水果中的隽品,夏天食之颇宜。

椰子浆

又称椰子汁、椰酒,为椰子胚乳中的浆液。
《中国药植图鉴》云:“椰汁滋补,清暑,解渴。
”所以,夏季饮用椰子浆,既能补充随汗丢失的体液,又有补虚、祛暑、止渴的功效。
特别是对患有充血性心力衰竭而水肿之人,食之更宜。
据国外资料称,饮用椰子浆,对311例心衰伴水肿者的观察,认为有良好效果。

柠檬

味极酸,有生津、止渴、祛暑、安胎的作用。
《食物考》中记载:“柠檬浆饮渴瘳,能辟暑。
孕妇宜食,能安胎。
”所以,炎夏之季,宜用柠檬绞汁饮,或生食,尤以怀孕妇女食之更宜。

西瓜皮

又称西瓜青、西瓜翠衣,为西瓜的外皮。
有良好 的清热解暑、生津止渴的效果,对炎夏之季,暑热烦渴者,食之最宜。
《随息居饮食谱》中说它能“凉惊涤暑”。
《饮片新参》亦云:“西瓜皮清透暑热,养胃津。
”或洗净凉拌,或煎汤代茶饮服均可。

柿子

有清热、去烦、止渴的功用。
清代食医王孟英曾说:“鲜柿,甘寒养肺胃之阴,宜于火燥津枯之体。
”故炎热夏季,肺胃阴伤,汗多津泄,燥热烦渴之时,食之尤宜。
然柿属大凉之物,虽在三伏,宿有胃寒,或脾胃素虚,以及妇女经期,仍当忌食为妥,更注意不可与螃蟹一起食用,“凡食柿不可与蟹同,令人腹痛大泻”。

菠萝

又称风梨,与香蕉、荔枝、柑橘同为华南四大名果。
菠萝多汁,味酸甜可口,香气浓郁,别有风味。
有清暑解渴、消食止泻的作用。
马文飞《食物疗法》一书中还曾介绍:

荸荠

是夏季理想果品,它性寒多汁,无论生食或熟食,均属清热、祛暑、生津、止渴的佳品。
对热天口渴、咽喉干痛、肺有热气、眼球红赤、口鼻烘热、咳吐黄痰时,食之更宜。
若炎夏时容易发生暑热下痢,饮用荸荠汁,能清理肠胃热滞污秽,可收辅助治疗效果。

苦瓜

俗称癞葡萄。
性寒,味苦,有清火消暑,明目解热的作用。
适宜夏季烦热、口渴多饮,甚者中暑发热时服食。
《滇南本草》中就有“苦瓜泻六经实火,清暑,益气,止渴”的记载。
《生生编》亦说它“除邪热,解劳乏,清心明目。
”民间都把苦瓜当作夏季合时的蔬食。
烹调时把苦瓜纵切开来,去瓤后,用盐水稍腌片刻,即除掉一半苦味,再将苦瓜切片,可炒可拌,也可用来煮鱼、肉,不仅不苦,反而更鲜美。
民间还有用苦瓜煮汤作凉茶饮用,更具有消暑、祛热、止渴的效果。

冬瓜

性凉,味甘淡,肉质柔软,有独特的清凉感,是夏季最受欢迎的瓜类。
民间常用冬瓜煨汤,是最好的消暑妙品;鲜冬瓜绞汁或捣汁饮用,更可消暑解热;夏天用以配合肉类、冬菇煨汤,特别受小朋友的喜爱,更有消除暑热烦闷的功效。
古代医家也多用之,如《本草再新》说:冬瓜“解暑化热”。
《随息居饮食谱》亦云:“冬瓜清热,养胃生津,消暑湿。

节瓜

栽培于广东一带,味道清淡。
《粤草志》云:“节瓜乃冬瓜中一种小者,白皮,蔓地生,一节生一瓜,得水气最多,故解暑毒。
”《本草纲目拾遗》亦说:“节瓜止渴生津,驱暑,健脾,利大小肠。
”节瓜不仅解暑,还有利尿作用。
民间习惯在夏日用节瓜煨汤,不但能保持小便通畅,帮助消除疲劳,还能消除暑热,保持身体健康。

地瓜

又称凉瓜,生熟均可食用。
生吃味甜,可充当夏令水果,炒吃可当菜。
《陆川本草》中记载:“地瓜甘凉,生津止渴,治热病口渴。
”中国药科大学叶橘泉教授还曾介绍:“伤暑烦热口渴:地瓜去皮生吃,有清暑解渴功效。

菜瓜

又名越瓜、生瓜,果肉白色或淡绿色。
性寒,味甘,质脆多汁,炎夏季节烦热口渴时,宜生食之。
它有清热、除烦、解渴、利尿作用。
《食物中药与便方》中说:“中暑烦渴,用生瓜捣绞汁,多量饮服,能解暑热。
”尤其是在夏天酒醉后烦闷口渴时,食之更宜,因为菜瓜不仅能祛暑,又兼能醒酒。

黄瓜

性凉,味甘,清凉多汁,具有清热解暑、生津止渴的功用。
小黄瓜生食或凉拌,是夏日应时佳蔬,老黄瓜煨汤,又是炎夏消暑解渴的天然保健饮料。

甜瓜

又称香瓜,性寒,味甘,有消暑热、解烦渴、利小便的效果。
《随息居饮食谱》中亦说它能“涤热,利便,除烦,解渴,疗饥,亦治暑痢。
”故夏季烦热口干时食之颇宜。

菱角

《随息居饮食谱》中记载:“鲜者甘凉,熟者甘平。
生食能清暑解热,除烦止渴,熟食则健脾益气。
”所以,炎夏烦渴之时宜食生菱。

番茄

又称西红柿。
据《陆川本草》记载,它“甘酸微寒,生津止渴,健胃消食,治口渴,食欲不振。
”番茄含丰富的维生素,其中以维生素C最多,还含有不少钙、磷、钾、钠等元素,它既是蔬菜,又具有水果的特征,故又有“菜中之果”的美誉。
炎热夏天,吃白糖拌西红柿,不仅能生津止渴、健胃消食,还能增强人体免疫力。
民间还用于预防夏日中暑,习惯用番茄适量,洗净切片,煎汤代茶当作饮料。

苋菜

性凉,味甘,是夏天的理想蔬菜。
天气酷热,往往会令人心烦气躁,用苋菜煮汤佐膳,有解暑清热的好处,尤其是青少年在夏季服食,更加适宜,不仅能解暑,还由于苋菜含有高浓度赖氨酸,故对人体成长发育很有帮助。
若是孕妇夏日临产前,则食之最宜。
《本草衍义补遗》中曾说:“苋,下血而又入血分,且善走,临产时煮食,易产。

薏苡仁

又称六谷米。
性凉,味甘淡,有清热利湿和健脾补肺的作用,最适宜长夏季节,暑热挟湿者服食,煮粥服用,最为有益。

百合

有润心肺、安神志、清虚火的作用,炎夏酷暑之际,常吃些百合绿豆汤,最为适宜。
这是防暑清心、安神除烦最宜饮料,两者同用,相得益彰。

大蒜

据现代研究,大蒜有八大功效,一有抗菌消炎作用,二有抗动脉粥样硬化作用,三有降血脂作用,四有降血压作用,五有抗肿瘤作用,六有提高机体免疫功能作用,七有降血糖作用,八有健脑作用。
根据古代医家经验,炎夏之季,食之尤宜。
如《本草衍义补遗》中就曾说:“大蒜,多用于暑月。
”《本草 纲目》亦云:“夏月食之解暑气。

木耳菜

又称落葵、西洋菜。
性寒,味酸甜,有清热、解毒、凉血的作用。
炎热夏季食之尤宜。
《本草纲目》中曾说:“落葵,三月种之,嫩苗可食。
五月蔓延,其叶似杏叶,而肥厚软滑,作蔬和肉皆宜。
”由此可见,落葵是夏令季节性佳蔬。

菊花脑

性凉,味甘,有清热、凉血、开胃的作用,是江苏南京地区的夏令佳蔬。
每当炎夏酷暑季节,当地市民大多喜欢用菊花脑嫩头同鸡蛋熬汤喝,有种特殊的清香气味,或以菊花脑炒食,皆相适宜。

瓠子

为夏令佳蔬。
性寒,味甘,能清热、利水、止渴、除烦。
《唐本草》中就曾说它“止渴消热”。
炎夏酷暑,以之煨汤,最为适宜。
正如《群芳谱》中所言:“味淡,夏月为日常食用。

丝瓜

性寒凉,为夏令佳蔬,有清热、凉血、祛暑的作用。
《陆川本草》中还说它能“生津止渴,解暑除烦”。
民间百姓也习惯于炎夏季节多吃丝瓜,或烧汤,或炒食。

生姜

为常用调味佐料。
性温热,味辛辣,易发散。
元代名医李杲指出:“盖夏月火旺,宜汗散之,故食姜不禁。
”尤其是现代化生活,夏天多冷饮空调,极易感受寒邪,常吃些生姜最为适宜。

米醋

中医认为醋有解毒作用,相当于现代医学的抗病毒及抗菌消炎之意。
现代有研究者认为:一方面,食醋能有效地抑制体内乳酸的形成,从而消除疲劳感;另一方面,人们在炎夏时节多吃些醋,能增进食欲,帮助消化,提神醒脑,保持精神健康。

薄荷

性凉,味甘辛,有疏散风热、清热解暑的作用,适宜在炎夏酷暑之季当作清凉饮料服用,可起到预防中暑之效。
但有两点应提醒注意:一是薄荷不宜久煎久煮,因为它的主要有效成分为挥发油,久煮则会减效;二是不宜多服久服,正如《本经逢原》所说:“多服久服,令人虚冷。
”《本草求真》亦云:“不敢多用,恐其有泄真元。

决明子

性凉,味甘微苦,有清热、凉肝、明目的作用。
《本草求真》中还说:“决明子除风散热”。
炎夏之季,常用决明子泡茶频饮,颇多裨益,尤其是患有高血压病和高脂血症患者,以及目赤肿痛之人,多饮些决明子茶,最为适宜。

草菇

性寒,味甘,不仅菇肉肥嫩、味道鲜美,而且营养 价值较高。
它含大量维生素C和蛋白质,其中有8种人 体所必需的氨基酸,而脂肪含量低,又不含胆固醇,更具有消暑和 降血压的功效。
因此,在炎热的夏季,宜吃性凉清热的草菇最为适 宜。
尤其是有高血压、高血脂和肝胆疾病之人,夏天食之,颇多益处。

鲜藕

性寒,味甘。
据《本草汇言》云:“藕,凉血散血,清 热解暑之药也。
”《本草经疏》亦说:“藕,生者甘寒,能 凉血止血,除热清胃。
”可见,炎热的夏天,食用鲜藕,有清热、凉 血、生津、止渴、解暑、除烦的功用。
民间也常用鲜藕250克,洗净切 片,加糖适量,煎汤当凉茶饮,借以防暑。

紫菜

是一种生长在浅海岩石上的海藻类植物,含有丰富的碘及优良的蛋白质、多种维生素、矿物质、氨 基酸、胶质、粗纤维等人体所需的营养成分。
夏季炎热,人们大量出汗导致水、电解质、维生素大量丢失,此时多食紫菜,最为适宜。
食后能调节机体、平衡血液酸碱度、消暑热、清心火,是夏季理想的清补食品。

枸杞子

性平,味甘,有滋补肝肾、养阴明目、防治疰夏的功用。
炎夏季节,津液外泄,阴常不足,宜吃生津养阴的清淡补品为妥。
尤其是干燥综合征患者和每年疰夏病人,宜用枸杞子泡茶频饮,很有好处。

金银花

性寒,味甘,最擅清火解毒。
用金银花制成的凉茶,是夏季最好的清热解暑饮料。
民间至今还保留着夏饮金银花露的风俗习惯,无论老幼,皆为适宜。

菊花

性凉,味甘苦,以白菊花为优,有疏散风热、泻火祛暑、清肝明目的作用。
对夏天头昏头胀、暑热烦渴、目赤肿痛,以及血压偏高者,宜常饮菊花茶,颇有益处。

荷叶

性子,味苦涩,有清暑利湿、升发清阳的作用。
《本草再新》即载:“荷叶清凉解暑,生津止渴,解火热。
”《滇南本草》还说:“上清头目之风热,止眩晕。
”尤其是肥胖之人以及高脂血症患者,夏天食之更宜。
或煎水代茶饮,或煮稀粥食用,既清暑热,又能减肥。

荷叶

此外,炎热夏季还宜服食茼蒿、绿豆芽、赤小豆、萝卜、花菜、芹菜、茭白、发菜、莼菜、柑橘、橙子、香蕉、橄榄、苹果、胖大海、鱼肉、鸭肉、螺狮、蚌肉、蚬肉、甲鱼以及牛奶、豆浆、啤酒等清补食品。

《四时月令》:“四月宜饮桑椹酒,能理百种风热。

《遵生八笺):“四月,每清晨吃葱头酒一二杯,令血气通畅。

《内景经》:“四月食莼菜鲫鱼作羹,开胃。

孙真人曰:“五月,肝脏气体,心正旺,宜减酸增苦,益肝补肾,固密精气。

《保生心鉴》:“五月,午,火旺,则金衰,于时当独宿,淡滋味,保养五脏。

《玄枢》:“六月,宜饮乌梅酱、木瓜酱、梅酱、豆蔻汤以去渴。

《琐碎录》:“六月,宜食苦菜,以益心气。

《家塾事亲》:“六月,西瓜性凉,熟者可食,解暑,名白虎汤。

《千金月令》:“六月,可食乌梅酱止渴,方用乌梅捣烂,加蜜适中,调汤微煮饮之。
以梅加砂糖,姜米饮之,不渴。

《遵生八笺》:“夏季三月,发生重浊,主养四时,万物生荣,增咸减甘,以滋肾脏。
是月肾脏气微,脾脏独旺,宜减肥浓之物,益固筋骨。
切须饮食温软,不令太饱,时饮粟米、温汤,豆蔻熟水最好。

Processed in 0.049517 Second , 26 query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