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6个月至5岁的小儿发烧可引起热惊厥,因此家长十分恐慌,只要孩子一发热,不管白天黑夜,甚至孩子在熟睡中也要抱他去医院打退烧针,请医生迅速把体温降下来,有一些打了退烧针后确实体温暂时下降了,但不久又上升了。
有的还出现副作用。
肌肉注射退烧针有很多不尽如意的地方。
目前用于儿童退热的针剂主要是氨基比林及其衍化物,如:安痛定、安乃近等,这类药物副作用大,易产生虚脱甚至休克;也可出现过敏性皮疹;更为严重的可引起粒细胞减少、再生障碍性贫血。
另外,此类药物肌肉注射局部刺激较大,会引起臀部肌肉损伤产生臀肌萎缩或麻痹及感染等并发症;而且儿童对打针也非常恐惧。
故世界卫生组织提倡口服解热药,如:美林。
美林是目前在儿科界惟一能安全用于临床抗炎的解热镇痛药,其特点对高热患儿起效快、维持时间长、可降低严重感染的机体代谢率。
推荐剂量为每次每公斤体重5mg至10mg,一天3次至4次。
对口服给药有困难的患儿,可用栓剂塞入肛门,同样可以起到退热作用。
合理治疗应由医生找出病因,在病因治疗的同时根据发热的程度做出相应的解热治疗。
什么情况下给患儿解热治疗呢?
世界卫生组织建议肛门温度39℃以上,且有烦躁不安的状况时,应及时给患儿解热治疗。
如果孩子有肺炎、心力衰竭、心肌炎、先天性心脏病及5岁以下有发热抽风史,即使不到39℃也应给予解热治疗。
解热治疗,首先应选择非药物治疗,如多饮水,少穿些衣服或少盖些被子,夏天应降低室温至25℃左右,确保孩子处于凉爽但不寒冷的环境中。
世界卫生组织研究证明,在发热时用酒精或冷、温水擦浴降温是不科学的,这样做违反了生理的发热调节机制,可使患儿发生颤抖,加重肺炎和其他疾病,而且酒精擦浴还可发生酒精中毒。
有效的解热治疗是口服解热药降温。
目前认为最安全、有效且适合家庭常备的是对乙酰氨基酚,该药有明显的解热镇痛作用,对胃肠道没有刺激,对血小板及凝血机制无影响,口服吸收迅速而安全,口服后30分钟至60分钟血中浓度达高峰,30分钟后产生退热作用,退热作用持续4小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