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眼的临床表现和治疗

因患眼睑结膜粗糙不平,形似砂粒,故名沙眼。
是由沙眼衣原体抗原型的A—c引起的慢性结膜炎症。
解放前本病为我国致盲的首要原因。
现由于医疗卫生条件的改善,本病已不多见,因此而产生的并发症也日渐减少。

[临床表现]

1.怠性或亚急性期;潜伏期5-12

日,多发于儿童及少年,常双眼发病。

有流泪、畏光、异物感等症状。
分泌物

粘稠,结膜充血显著,乳头增生,上下

穹窿部结膜满布滤泡。
可合并角膜上皮

炎。
急性期可不遗留瘢痕而愈。

2,慢性期:急性期经过1-2个月

即进入该期。
结膜充血减轻,显污秽肥

厚,乳头增生,滤泡大小不等。
滤泡于

上睑上缘及上穹窿结膜显著,下睑则少

而轻。
此期经过数年乃至数十年,结膜

病变逐渐为结缔组织所代替而形成瘢痕。

初期瘢痕于上睑之睑板沟,呈白色横纹,

渐次发展为网状,后全部为瘢痕而显白

色。

该病早期即有血管从角膜上方结膜侵入角膜绦内,重者如垂帘状,名为沙眼角膜血管翳。

3。
临床分期

I期:进行期,即活动期。
乳头滤泡并存,上穹窿结膜组织模糊不清,有角膜血管翳。

Ⅱ期:退行期。
自瘢痕开始出现至仅留少许活动病变。

Ⅲ期:完全结瘢期。
活动病变完全消失,代之以瘢痕。
此期已无传染性。

[诊断]

I.沙眼的早期诊断较难,有时只有下“疑似沙眼”的诊断。
根据上睑板上缘及上穹窿结膜混浊、肥厚、血管走行不清、乳头增生、滤泡融合、血管翳、条状或网状瘢痕即诊断为抄眼。
如结膜刮片证实包涵体的存在,则可确诊。

2.应与下列病>疾病鉴别

慢性滤泡性结膜炎:滤泡多见于下穹窿部与下睑结膜,滤泡形小,大小均匀,排列整齐,不融合,无瘢痕,无血管翳。

包涵体性结膜炎,滤泡以下睑下穹窿结膜为显著,没有血管翳与瘢痕。

[治疗]

1.西医药治疗

点0.1%利福平或O.1%酞丁安的生理盐水棍悬液或0.5%金霉素或新霉素眼药水,也可点o.25%的氯霉素眼药水、10%-30%磺胺醋酰钠眼药水,每日3—6次,每次1-2滴。
晚上涂抗生素眼膏。

口服碘胺制剂、螺旋霉素、新霉素、四环素及强力霉素等均可收效。
需与局部点药配合。

后遗症及并发症参见有关病治疗。

2.中医药治疗:本病相当于中医的椒疮和粟疮范畴。
本病配合中医药治疗,特别急性亚急性期,可收良效。

风热偏盛:眼内痒涩,迎风泪出,睑内细小颗粒丛生。

治法:散风清热。

方药:见麦粒肿内容。

脾胃热盛;涩痒痛重,眵泪多而胶黏,羞明难睁,睑内红赤,脉络模糊,颗粒大,大便秘结,舌红苔黄,脉滑数。

治法:清脾胃,祛风邪。

方药:广陈皮、防风、元明粉、荆芥、桔梗、大黄各l0克,连翘、知母、黄芩、元参、生地各12克,黄连6克。

血热塞盛:眼刺痒灼痛,碜涩羞明,眵泪黏胶,睑内颗粒累累,连而成片,色红赤,甚则黑睛赤膜下垂。
可兼心烦口干,舌红,脉数。

治法:凉血散淤清热。

方药:大黄、红花、白芷、防风各10克,当归、栀子仁、黄芩、赤芍、生地、连翘各12克,生甘草6克。
可酌加丹皮。

[预防与调养]

避免接触传染。
公共场所的公用洗浴用具须严格消毒。
提倡一人一巾一盆。
不用脏手揉眼。

Processed in 0.048392 Second , 26 query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