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福平常见的不良反应有肝脏毒性和胃肠道反应,急性肾功能衰竭较为少见。
但其较特殊的发病过程及临床表现需引起临床医师的重视。
现将我科最近收治的3例RFP相关ARF及国内其他医疗机构报告的24例RFP相关ARF作一简要分析。
本组资料中,所有病人均有RFP服用史,并在发病前有RFP停药、不规则用药和间歇用药史,停药间隔为4天~2年不等。
再次服药后出现“流感”样症状、腹泻和腹痛、四肢肌肉疼痛、气喘、胸闷和少尿等症状,上述症状出现的时间为服药后30分钟~3天。
实验室检查发现,血红蛋白和红细胞下降,血小板减少,血肌酐升高。
肾穿刺活检以急性肾小管坏死最常见,多伴有急性间质性肾炎。
临床上多数病人出现少尿,3例为非少尿性ARF,需要透析治疗的病人占66%,除1例伴有新月体肾炎的病人外,其余病人肾功能完全恢复。
RFP所致ARF的确切机制尚未明了,多数学者认为,可能与RFP抗体产生有关。
RFP作为半抗原,能结合蛋白质或附在细胞膜上,刺激机体产生抗体。
RFP在体内与抗体结合,形成抗原抗体复合物,在补体参与下,导致细胞损伤。
据文献报告,利福平治疗过程中,机体可产生抗RFP抗体,但主要见于间歇性治疗或中断治疗后再用RFP的患者。
连续给药患者RFP抗体阳性率仅为2%。
提示间断性使用RFP或中断治疗后再次服用RFP是导致RFP相关ARF的重要原因,应引起临床医师的注意。
诊断本病主要依据病史及临床表现。
间歇性服用RFP或中断治疗后再次服用RFP的患者,服药后2~3天内,出现“流感”样症状、腹痛、腹泻、四肢肌肉疼痛、气喘、胸闷、少尿等临床表现时,需高度重视RFP相关ARF的可能。
实验室检查发现RFP抗体阳性、血肌酐和尿素氮升高,对本病的诊断有重要价值。
如果同时出现贫血 贫血、溶血、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则进一步支持本病的诊断。
此外,在临床上也有中断服用RFP22年再次服用RFP出现RFP相关ARF的个案,应引起警惕。
RFP相关ARF的治疗主要根据肾功能的损害程度。
症状较轻的患者,应立即停药,并给于对症处理,肾功能常可恢复正常。
症状较重的患者,需行血液透析或腹膜透析治疗。
透析一方面可以清除机体代谢废物,减少由此而产生的各种并发症;另一方面能清除RFP及其代谢产物,有利于肾功能的恢复。
由于透析治疗的广泛应用,本病的预后相对较好,急性肾小管坏死者,肾功能也多可恢复;合并新月体肾炎的患者,尽管透析能改善症状,但预后仍然较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