患者,女,46岁。
既往体健,因右足趾踩伤不愈3月余,右足背皮肤变黑、流脓伴发热6天于2004年11月6日入院。
缘于2004年8月初右足大趾被牛踩伤,皮肤青紫,无出血及破溃,皮肤青紫呈进行性扩大,未行特殊处理。
近1周原右足外伤处出现破溃流脓,并出现低热,体温波动在37.3℃~38.5℃,于当地卫生所静滴葡萄糖加抗生素及局部处理效果不佳。
2004年11月6日晨出现意识模糊,呼吸急促,急来我院就诊,急查微量血糖:21.6mmol/L,尿酮体.急诊以“糖尿病酮症酸中毒;右足感染”收入院,入院查体:体温38.2℃,嗜睡,体形瘦,一般情况差,脱水征,心肺听诊及腹部触诊无特殊,右足肿胀,第一趾溃烂、变黑,可见肌腱外露,附有脓性分泌物,足背外侧可见一10cm×9cm范围黑紫,周围皮肤略红,皮温高,有少量淡黄色渗出,恶臭味,右下肢膝关节以下皮肤红肿严重,有张力水疱,周围皮肤紧绷、发亮。
皮温较高、压痛明显,触之有皮下捻发音,右下肢因疼痛活动受限,感觉及血运障碍。
血糖18.5mmol/L,BUN8.9mmol/L,CO2CP40mmol/L,WBC20.46/L,L89.8%,Hb97g/L,尿糖、酮体、隐血,创面渗液涂片见G-球菌和少量G+球菌、G+,培养为粪肠球菌,血培养阴性。
入院诊断:2型糖尿病;糖尿病酮症酸中毒;右足感染伴气性坏疽伴毒血症。
经小剂量短效人胰岛素持续应用、广谱抗生素静滴、补液、补钾等处理,患者意识清醒,持续高烧,血WBC升高,血糖、尿酮下降,遂转入骨科并行高位截肢手术,术后病人一般情况迅速改善,血、尿糖及体温正常。
讨论:糖尿病足早DM的严重并发症之一,在临床以干性和湿性坏疽常见,气性坏疽极其罕见,往往病情更急、症状更重。
一方面,糖尿病患者由于微血管及周围神经病变极易感染,感染后难以愈合;另一方面,感染又加重糖尿病病情,使血糖难以控制。
该患者误诊原因:因本患者一直体形瘦,三多一少症状不明显;伤后久治不愈,应高度怀疑DM,地方门诊对病情缺乏全面性,片面强调某些临床突出症状,静滴葡萄糖后诱发糖尿病酮症酸中毒而入院;对糖尿病临床表现认识不足。
本例还可总结以下几点经验教训:糖尿病患者预防感染应受到重视,尤其要避免发生足部外伤,发生外伤感染后应积极控制,早期、足量、广谱、联合使用抗生素是保住患者肢体乃至生命的重要措施。
本例由于早期在院外仅作局部处理而延误治疗;尽可能消除局部坏死组织,一旦感染无法控制,应尽快截肢保住患者的生命;由于感染多为混合性,不能等待病原体培养报告;发现气性坏疽时,应高度怀疑产气夹膜,予以隔离,立即手术,术后伤口暴露,双氧水冲洗,有条件者可做高压氧仓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