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好冷热敷,小病少吃苦

婴幼儿身体各器官发育不完善,容易生病,但有些小毛病在需要及时处理又来不及上医院时,可采用以下几种方法。

冷敷常用的有冷湿敷和冰袋外敷两种。
高热、鼻出血、跌伤、扭伤后24小时内都可以使用冷敷。
冷敷时将干净小毛巾放在冷水或冰水中浸透,然后拧至半干,折叠数层后敷于局部。
每隔2-3分钟更换1次,可持续做15-20分钟。
可在病变局部湿敷,也可以敷于大血管部位表面。
如鼻出血时,及在鼻部作冷湿敷,同时敷头部。
高热时,除了在头部冷湿敷外,还可在颈部、腋下、大腿根部湿敷。
使用冰袋时应先将冰块砸碎,装入袋中至半满,再加入少量冷水,放平冰,用手压出袋中的气体,而后将袋盖紧。
家中无冰袋,可用热水袋或双层塑料袋代替。
外边用毛巾或布单包裹,放在需要冷敷的部。
鼻出血时放在鼻部,高热时作为枕头枕在脑后。
放置冰袋后要经常观察皮肤的颜色变化,出现皮肤发花等异常反应要立即停止使用。

热敷常用于孩子臀部肌肉注射吸收不良而出现硬结,或胃肠痉挛引起的腹痛、腹胀等。
跌伤、扭伤后24小时后应改用热敷。
主要方法有干热敷和湿热敷两种。
干热敷通常使用热水袋。
将稳定50-60度的热水灌入袋中,只需灌至1/2-1/3.将气体排出,拧紧塞子。
最后用毛巾包裹好,放在热敷部位。
根据需要及时换热水,以保持温度。

如作湿热敷,将小毛巾放在上述温度热水中浸透拧干,温度以不感觉烫、能耐受为适度。
不管何种热敷,均要注意观察。
如果发现皮肤潮红,说明水温过,应停止使用。
热敷后应将局部擦干盖好,避免感冒。

Processed in 0.047608 Second , 26 query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