膜性肾病中局灶性节段性肾小球硬化的预后意义.

特发性膜性肾病进展到肾功能不全依赖于多种临床和实验因素,而且这些因素在大多数治疗试验中均已考虑在内,包括烷化剂和环孢霉素。
但是,尚未有研究认真关注过形态学因素对预后的影响以及对这些治疗患者进行分层处理的重要性。

法国巴黎Henri Mondor医院肾脏科的Dumoulin A及其同事对1976年至2001年间5个肾脏中心的膜性肾病患者的资料进行了回顾性分析。
如有继发性因素则排除在外,尤其是隐匿的肿瘤。
符合条件的病例根据临床情况、尿蛋白量、血压和标准的肾脏病理学特征,包括MGN分期、血管损伤和间质纤维化程度,进行半定量分析。
应用Kaplan-Meier方法分析计算肾脏存活曲线。
这些患者的平均随访时间为68个月。

科研人员开始应用多元回归分析显示最有意义的预测因素是局灶性节段性肾小球硬化型肾小球损伤。
缓解率分别为32%和12.7%(P

Dumoulin等总结道,IMGN常合并FSGS,在肾病综合征和肾功能不全方面预示着预后不良。
因此,他们认为,将来IMGN的治疗试验应包括根据治疗前是否存在FSGS进行病例分层。

Processed in 0.048964 Second , 26 query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