脂肪肝发病病因诊断法

正常人的肝内总脂量,约占肝重的5%,内含磷脂、甘油三酯、脂酸、胆固醇及胆固醇脂。
而患脂肪肝者,总脂量可达40%-50%,主要是甘油三酯及脂酸,而磷脂、胆固醇及胆固醇脂只少量增加。

一、发病机理

食物脂肪经水解酶消化后,其乳糜微粒被小肠上皮吸收入血。
入血的乳糜微粒有三条去路:一是分解后称为肌肉活动的能源,二是储存在脂肪组织作为潜在能源,三是转运至肝脏进行代谢。
转运至肝脏的甘油三酯与载脂蛋白结合成极低密度脂蛋白颗粒泌入血液。
如果甘油三酯产生量多,或极低密度脂蛋白量少,造成甘油三酯在肝内堆积,而形成脂肪肝。

二、病因

1.饮酒。
饮酒是引起脂肪肝的常见病因,饮酒致脂肪肝可能是酒精对肝内甘油三

酯的代谢有直接的毒性作用。
健康者,每日饮酒含乙醇100-200克,连续10-12天,不论其饮食是否含蛋白质,均可发生脂肪肝,低蛋白质只是一种加重因素。

2.饥饿。
由于血糖降低,脂肪肝组织中的脂肪酸被动员入血,使血中游离脂肪酸升高,肝内有中等度脂肪堆积。

3.营养不良 营养不良。
由于蛋白质缺乏,而导致极低密度脂蛋白合成减少,这样造成肝转运甘油三酯发生障碍,脂肪在肝内堆积。

4.肥胖。
50%肥胖者有肝内脂肪浸润,这是由于脂肪组织增加,游离脂肪酸释出增多所致。
肝炎 肝炎后脂肪肝是由于摄食过多、运动减少,加之肝功能尚未完全恢复,极易造成脂肪在肝内存积。
慢性肝炎病人由于不适当地增加营养和减少体力活动,也常伴有脂肪肝。

5.糖尿病。
约有半数糖尿病病人伴有脂肪肝,这是因为糖尿病病人,葡萄糖不能利用,造成三大代谢紊乱,最终使脂肪酸在肝内存积引起脂肪肝。

6.皮质激素。
长期使用激素可使人肥胖并发生脂肪肝。

7.四环素。
可引起脂肪肝,特别是在妊娠妇女,常引起与妊娠急性脂肪肝表现相似的脂肪肝,死亡率高达75%以上。

三、临床表现

轻型脂肪肝可以没有任何症状,只有通过B型超声或CT检查等才被发现。
脂肪肝形成后,大部分表现食欲不振、恶心、呕吐、体重下降、乏力、腹胀、肝区不适或隐痛,丙氨酸转氨酶升高,少数病人可出现轻度黄疸。
体格检查可触及肿大的肝脏,表面光滑,边缘圆钝,质地软或中等硬度,可有轻度压痛,部分病人有叩击痛。
重症病人可出现肝硬化表现。

四、诊断

脂肪肝的诊断主要依靠病史、临床表现及实验室检查,特别是B超和CT可发现早期脂肪肝,但确诊有赖于肝活检。

1.病史。
有长期饮酒、肥胖、糖尿病、营养失调及中毒性肝损害病史。

2.临床表现。
有食欲不振、恶心、乏力、肝区不适或隐痛。
体检时可见肝肿

大、表面光滑、边缘圆钝、轻度触痛或叩击痛。

3.实验室检查。
肝功能ALT正常或升高,有高脂血症表现,甘油三酯升高,血清γ-GT活性升高,蛋白电泳血浆球蛋白增高。

4.超声与CT。
B型超声显示肝脏增大,实质呈致密的强反射光点,深部组织回声衰减。
CT扫描显示肝密度比其他实质脏器低下。

5.肝活检。
是确认依据。

五、治疗

治疗原则是去除病因,调整饮食,增加运动,合理用药。

1.去除病因。
去除一切可以引起脂肪肝的因素。
戒酒和应用高蛋白饮食,常常能有效降低肝内脂肪。
酒精性脂肪肝主要是戒酒,并给予足量蛋白质饮食,使肝内积存的脂肪有效地去除;肥胖者要减肥 减肥;糖尿病病人要治疗原发病。

2.调整饮食。
这是治疗脂肪肝的重要一环。
饮食需要高蛋白、适量的脂肪和糖类。

3.增加运动量。
根据不同的原发病可适量进行锻炼,加速脂肪的代谢。

4.合理用药。
可根据药物说明服用一些去脂药物和减肥药物,但治疗效果不十分肯定。
合理用药可降低转氨酶,使肝功能恢复正常,但这些药物大多有损肝的副作用,使用时应加以注意。

Processed in 0.058709 Second , 26 query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