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磷酸腺苷终止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的再探讨

三磷酸腺苷用于终止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已有30余年历史,但对其临床应用的评价尚有分歧。
我们观察窦性心律下静脉注射ATP的电生理效应,又以普罗帕酮及维拉帕米为对照,观察静脉注射ATP10mg、20mg时终止PSVT的疗效和副作用。

资料和方法1992~1998年经食管心房起搏70例,发现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32例、房室折返性心动过速38例,临床诊断冠心病1例,其余患者未发现有器质性心脏病。
其中男性34例,女性36例,年龄14~73岁,平均36.1岁。

70例患者随机分为4组:ATP10mg组17例;ATP20mg组22例;普罗帕酮组18例,剂量为35~70mg;维拉帕米组13例,剂量为5~10mg。
ATP静脉注射速度为3~5s,普罗帕酮及维拉帕米均以生理盐水稀释至20ml在3min内静脉注射。
心电图连续记录,观察疗效、心律转复时间、瞬间心律失常以及ATP两剂量组心律转复后PP及PR间期延长时值及持续时间。
以t检验作统计学处理。

结果 终止PSVT的疗效为ATP10mg组88.2%;20mg组91%;普罗帕酮组72.2%、P>0.05;维拉帕米组61.5%、P<0.05。
窦性心律恢复时间,ATP组平均为s显著快于普罗帕酮及维拉帕米组,分别为s及s,P<0.01。

瞬间心律失常:ATP10mg组3/17例占17.6%;20mg组13/22例占59%,两组相比P<0.01;而ATP10mg组与普罗帕酮组的2/18例相比P>0.05,与维拉帕米组无心律失常相比P<0.05。
ATP10mg组心律转复后PP间期延长时值及持续时间明显小于20mg组,差异有显著性。

讨论 ATP10mg组与20mg组相比,疗效与心律转复速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瞬间心律失常严重程度及对窦房结功能的影响亦明显较轻,文献报道ATP所致恶性心律失常及致死者多见于剂量≥20mg时;与普罗帕酮组相比,疗效及瞬间心律失常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心律转复速度却明显较快;与维拉帕米组相比,疗效较好,心律转复速度较快,但瞬间心律失常却明显增多,而与另1组文献报道维拉帕米5mg组的疗效相比,差异虽无统计学意义,却有20%的副作用,包括心脏停搏及低血压各2例;由于ATP半衰期短,可短时间重复用药及换用其它抗心律失常药等优点,以ATP10mg,3~5s静脉注射可用作窄QRS心动过速的首选治疗药物。
刘子文 申万红 熊望琼中华心律失常学杂志2000Vol.4No.3P.177

Processed in 0.072985 Second , 96 query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