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寒与斑疹伤寒是病原体不同的两种疾病。
由于两者都有持续发热、出疹等共同症状,直至18世纪伤寒与斑疹伤寒仍归属一类。
伤寒是由伤寒引起的急性肠道传染病。
主要表现有持续发热、表情淡漠、反应迟钝、肝脾肿大、玫瑰疹、白细胞减少等,并可出现肠出血、肠穿孔等并发症。
伤寒的病死率约为1%,主要死于并发症。
而斑疹伤寒是由一种叫立克次氏体的微生物引起的传染病。
立克次氏体是介于最小细菌与病毒之间的原核细胞型微生物。
伤寒造成之伤寒病,常称“伤寒热”,其症状包括高烧,可达39°至40°C;其他症状有腹痛、严重腹泻、头痛、身体出现玫瑰色斑等。
肠道出血或穿孔是其最严重的并发症。
其传染途径为粪口途径,传染力很高。
在19世纪50年代克里米亚战争爆发时,因伤寒而死亡的士兵是因战伤而死亡的10倍。
伤寒可引起高热和肠道出血,具有很高的传染性。
到了1898年,尽管这种疾病在当时仍然无法治愈,赖特却研制出了伤寒疫苗。
在次年爆发的布尔战争期间,士兵死于伤寒者仍然要5倍于因战伤而死亡者。
然而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时,这种疫苗得到了采用。
数百万的士兵因战壕内恶劣的条件而死亡,但死于伤寒的只有100人。
1907年,厨师玛莉·马龙造成伤寒玛莉事件,可说是医学史上有名的案例。
伤寒的症状包括高热、皮疹、寒战和出汗。
一个赖特未能预料到的问题是“伤寒玛丽”。
玛丽这位妇女是位厨师,她所到之处都引发了伤寒的蔓延,尽管她本人并未患病,但却把所携带的病菌传染给了吃她食物的人。
当最终被证实为传播病菌的人后,她被扣留并终生隔离。
伤寒常见的传染源为遭病菌污染的水源,或者是被伤寒病人或带菌者接触过的食物。
今天,伤寒可用抗生素治愈。
现代医学采取的抗生素有安比西林、氯霉素、磺胺剂及fluoroquinolone类如ciprofloxac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