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厥阴心包经脉
【循行】
《灵枢·经脉》:心主手厥阴心包络之脉,起于胸中,出属心包络,下膈,历络三焦。
其支者:循胸出胁,下腋三寸,上抵腋下,循臑内,行太阴、少阴之间,入肘中,下臂,行两筋之间,入掌中,循中指,出其端。
其支者:别掌中,循小指次指出其端。
[本经穴]天池、天泉、曲泽、郄门、间使、内关、大陵、劳宫、中冲。
【注释】
历络三焦——此指自胸至腹挨次联络上、中、下三焦。
胁——乳下旁肋部。
两筋——指桡侧腕屈肌腱和掌长肌腱。
小指次指——小指侧的次指,即无名指,亦即第四指,下同。
【语译】
手厥阴心包经:从胸中开始,浅出属于心包,通过膈肌,经历胸部、上腹和下腹,络于三焦。
它的支干脉:沿胸内出胁部,当腋下三寸处向上到腋下,沿上臂内侧,于手太阴、手少阴之间,进入肘中,下向前臂,走两筋,进入掌中,沿中指桡侧出于末端。
它的支脉:从掌中分出,沿无名指出于末端,接手少阳三焦经。
【病侯】
《灵枢·经脉》:是动则病:手心热,臂、肘挛急,腋肿;甚则胸胁支满,心中澹澹大动,面赤,目黄,喜笑不休。
是主脉所生病者:烦心,心痛,掌中热。
【注释
支满——支撑胀满的感觉
澹澹--音淡。
形容心悸状。
主脉——诸脉皆属于心,心包络是心的外卫,代心受邪,故主脉所生病。
【语译】
本经有了异常变动就表现为下列病症:心中热,前臂和肘弯掣强拘急,腋窝部肿胀,甚至胸中满闷,心跳不宁,面赤、眼睛昏黄,喜笑下止。
本经所属腧穴能主治有关“脉”方面所发生的病症:心胸烦闷,心痛,掌心发热。
手厥阴络脉
【循行】
《灵枢·经脉》:手心主之别,名曰内关。
去腕二寸,出于两筋之间,别走少阳,循经以上系于心包,络心系。
心系实则心痛;虚则为烦心。
取之两筋间也。
【注释】
别走少阳——原脱,据《太素》杨注引《明堂经》文补。
烦心——原作头强,据《甲乙》《千金》改。
【语译】
手厥阴络脉,名内关。
在腕关节后二寸处,出于两筋之间,分支走向手少阳经脉,并沿经向上连系于心包,散络于心系。
心系的实证,见心痛;虚证,见心中烦乱。
可取手厥阴络穴治疗。
手厥阴经别
【循行】
《灵枢·经别》:手心主之正,别下渊腋三寸,入胸中,别属三焦,上循喉咙,出耳后,合少阳完骨之下。
【注释】
上循——原作出循,据《太素》改。
【语译】
手厥阴经别,在渊腋下三寸处分出,进入胸腔内,分别归属上中下三焦,上达喉咙,浅出于耳后方的完骨部,与手少阳经会合。
手厥阴经筋
【循行】
《灵枢·经筋》:手心主之筋,起于中指,与太阴之筋并行,结于肘内廉,上臂阴,结腋下,下散前后挟胁。
其支者,入腋,散胸中,结于贲。
其病:当所过者支转筋,及胸痛息贲。
【注释】
贲——原作臂,据《太素》改。
筋——此后原有“前”字。
今据《太素》删去。
【语译】
手厥阴经之筋,起始于中指,与手太阴经筋并行,结于肘部内侧,上经上臂的内侧。
结于腋下,分支进入腋内,散布于胸中,结于膈部。
手厥阴经筋发病,可见本经筋所循行、结聚的部位支撑不适,制引、转筋,以及胸痛或成息贲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