足厥阴肝经脉
【循行】
《灵枢·经脉》:肝足厥阴之脉,起于大指丛毛之际,上循足跗上廉,去内踝一寸,上踝八寸,交出太阴之后,上腘内廉,循股阴,八毛中,环阴器,抵小腹,挟胃,属肝,络胆,上贯膈,布胁肋,循喉咙之后,上入颃颡,
其支者;从目系下颊里,环唇内。
其支者:复从肝别贯膈注肺。
[本经穴]大敦、行间、太冲、中封、蠡沟、中都、膝关、曲泉、阴包、足五里、阴廉、急脉、章门、期门。
[交会穴]三阴交、冲门、府舍,曲骨、中极、关元
【注释】
颃颡——同吭嗓.此指喉头和鼻咽部。
喉咙则指下连气管部分。
【语译】
足厥阴肝经:从大趾背毫毛部开始,向上沿着足背内侧,离内踝一寸,上行小腿内侧,离内踝八寸处交出足太阴脾经之后,上膝腘内侧,沿着大腿内侧,进入阴毛中,环绕 部,至小腹,夹胃旁边,属于肝,络于胆;向上通过膈肌,分布胁肋部,沿气管之后,向上进入颃颡,连接目系,上行出于额部,与督脉交会于头顶。
它的支脉:从“目系”下向颊里,环绕唇内。
它的支脉:从肝分出,通过膈肌,向上流注于肺。
【病候】
《灵枢·经脉》:是动则病:腰痛不可以俯仰,丈夫頽疝,妇人少腹肿,甚则嗌干,面尘脱色。
是主肝所生病者,胸满,呕逆,飧泄,狐疝,遣溺、闭癃。
【注释】
疝——与颓同,又写作“颜”。
疝,为七疝之一,发病时阴囊肿痛下坠。
飧泄——飧音孙。
大便稀薄,完谷不化叫飧泄。
狐疝——为七疝之一,其证为阴囊疝气时上时下,象狐之出入无常。
张子和说:“狐疝,其状如瓦。
卧则入少腹,行立则出少腹入囊中此疝出入上下,往来正与狐相类也。
”
【语译】
本经有了异常变动就表现为下列的病症:腰痛得不好前俯后仰,男人可出现小肠疝气,妇女人可出现小腹部肿胀,严重的则咽喉干,面灰尘,脱了血色。
足厥阴络脉
【循行】
《灵枢·经脉》:足厥阴之别,名曰蠡沟。
去内踝五寸,别走少阳;其别者,循经上睾,结于茎。
其病:气逆则睾肿卒疝。
实则挺长;虚则暴痒。
取之所别也。
【注释】
去内踝——躁下《甲乙》《脉经》均有“上”字。
循经——原作循胫,据《甲乙》《脉经》改。
茎——指阴茎。
睾肿——《素问·缪刺》王注:“睾,阴丸也”。
长——《甲乙》《脉经》《太素》此下有“热”字。
【语译】
足厥阴络脉,名蠡沟。
在离内踝上五寸处分出,走向足少阳经脉;其分支经过胫骨部,上行到睾丸部,结在阴茎处。
其病症:气厥逆则睾丸肿胀,突发疝气。
实证,见阳强不倒;虚证,见阴部暴痒。
取足厥阴络穴治疗。
足厥阴经别
【循行】
《灵枢·经别》:足厥阴之正,别跗上,上至毛际,合于少阳,与别俱行。
【语译】
足厥阴经别,从足背上足厥阴经分出,向上到达外阴部,和足少阳经别会合并行。
足厥阴经筋
【循行】
《灵枢·经筋》:足厥阴之筋,起于大指之上,上结于内踝之前,上循胫,结内辅骨之下,上循阴股,结于阴器,络诸筋。
其病:足大指支,内踝之前痛,内辅痛,阴股痛,转筋,阴器不用,伤于内则不起,伤于寒则阴缩入,伤于热则纵挺不收。
【注释】
上——《甲乙》无。
筋——《甲乙》作经。
【语译】
足厥阴经之筋,起始于足大趾的上边,向上结于内踝前方,向上沿胫骨内侧,结于胫骨内髁之下,再向上沿大腿内侧,结于阴器部位而与诸筋相联络。
足厥阴经筋发病,可见足大趾支撑不适,内踝前部疼痛,内辅骨处亦痛,大腿内侧疼痛转筋,前阴不能运用,若房劳过度,耗伤阴精则阴萎不举,伤于寒邪则阴器缩入,伤于热邪则阴器挺长不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