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理论认为:心的功能是主阳气,主血脉,主神志。
首先是主阳气,其次是主血脉,主神志。
因而心脏如发生病理变化,首先是阳气方面的亏损,其次才是血脉的损害。
所以《素问·四气调神大论》说:“太阳不长,心气内洞。
”太阳,即指心中之阳气,内洞,即指空虚之意。
就是形容心中阳气的衰竭。
心阳虚损或心气不足,是导致发病的主要方面。
《金匮·胸痹心痛短气篇》说:“夫脉当取太过不及,阳微阴弦,即胸痹而痛,所以然者,责其极虚也。
”“阴弦”是代表寒邪气盛,“阳微”是说明阳气虚少。
阳虚是因,阴盛是果。
所以《巢氏病源。
胸痹候》说:“寒气客于五脏六腑,因虚而发。
”又在《心痛候》中说:“若诸阳气虚,少阴之经气逆,谓之阳虚阴厥,亦令心痛。
”心既主阳气,又主血脉,阳气有亏,或导致阴血虚损,或导致血行不畅,或导致气血阻滞,有此一者,均可使心痛发作,或心悸怔忡。
正如《证治准绳》所说:“血因邪泣在络而不行者痛,血因邪胜而虚者亦痛。
”虞天民《医学正传》亦说:“有真心痛者,大寒触犯心君,又曰污血冲心”。
血因邪涩而痛者,属于血滞;邪胜血虚而痛者,属于血虚;污血冲心而痛者,属于血瘀,临床各有其见症。
神志既存于心血之中,无论属于血滞、血虚、血瘀任何一种病变,都可以引起神志不宁,邪热入于血分时,尤其明显。
反之,神志先病,而后影响心脏的阳气或阴血病变的,亦很常见。
故《证治准绳》说:“夫心统性情,始由怵惕思虑则伤神,神伤,脏乃应而心虚矣。
心虚则邪干,故手心主包络受其邪而痛也。
”《巢氏病源》亦说:“思虑烦多则损心,心虚故邪乘之,邪积而不去,则时害饮食,心里如满,蕴蕴而痛,是谓之心痹。
”
所以,冠心病发生的基本病理为心气虚而邪气乘。
致病的原因为风寒痰饮,乘心之经络,“支交”不通而痛。
《灵枢·经络篇》说:“心手少阴之脉,起于心中……是动则病心痛。
”又在《邪气脏腑病形篇》中说:“心脉……微急则心痛引背。
”这些都说明了经脉病变,尤其是营养心脏之经脉发生瘀滞不通时,则出现心绞痛。
因而冠心病属于中医学的心脏与营养心脏之经脉的疾病。
与西医的冠心病属心血管疾病相一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