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述】
每逢月经来潮时大便溏薄或泄泻次数增多,经后大便恢复正常者称“经行泄泻”。
本病一般在月经来潮前2~3日即开始泄泻,至经净后,大便即恢复正常,也有至经净后数日方止。
这种证候可持续数年,日久对身体健康有一定的影响。
以育龄期妇女多见,中药治疗预后良好,属中医的经行前后诸证,相当于西医的经前期紧张综合征。
经行泄泻主要原因是脾气虚弱为主,或因血虚肝旺,克犯脾气,或肾阳不足,命门火衰,温运失常。
本病的治疗以健脾止泻为主,调经为辅。
如因肝旺脾弱者宜健脾抑肝。
如因肾虚脾弱者直健脾温肾。
【病因病理】
1.脾气虚弱 脾司运化,脾气主升,脾能统血。
当经行之时,则血注于冲脉,以为月经。
如因脾气素虚者,经行时而脾气更弱,以致运化无权,清气下陷,导致水湿停滞于肠,而为经行泄泻。
2.肝旺脾弱 肝主藏血,其性喜疏泄条达,如因肝气郁结,肝郁横逆,克制脾气,则运化乏力,而脾气益虚冰温下流,亦可引起经行泄泻。
3.脾肾两虚 脾之运化有赖于肾阳的温运以助消化,肾阳不足,则导致脾阳不振,湿浊内聚,经行脾肾更亏,湿困脾阳而致经期大便泄泻。
【诊断要点】
1.根据每逢月经前或月经期出现大便溏薄或大便泄泻,经净后大便恢复正常进行诊断。
2.需与慢性肠炎及其他肠道疾病作鉴别,可作大便常规检查、大便培养和肠镜检查等。
【辩证分型】
1.脾气虚弱 经前或经行大便泄泻,呈周期性的发病,轻者大便溏薄,重者大便清稀,每日2~3次,下腹隐隐作痛,或不痛,或肠呜,面色少华,精神倦怠,饮食不佳。
苔薄白,舌淡胖,脉迟缓无力。
2.肝旺脾弱 经前或经行大便溏薄或泄泻,倦怠乏力,少腹、胸胁胀痛,腹痛即泻。
苔薄白,舌淡,脉细而弦。
3.脾肾两虚 月经前或经行大便清薄,或五更泄泻,面色晦黯,腰腿酸软,下肢畏冷,或脐中隐痛,小便清长。
苔白滑,舌质淡,脉沉迟,或沉细。
【分型治疗】
1.脾气虚弱治法。
健脾止泻。
方药:参苓白术散加减。
党参10克 黄芪15克 炒白术12克 茯苓15克 桔梗6克 陈皮6克 炮姜5克 淡吴萸6克 淮山药12克 六神曲12克加减:经行量多者,加仙鹤草30克、花蕊石15克;腹胀者,加木香9克、积壳9克;纳少者加砂仁3克、木香6克;脾阳虚甚者,加附子6克。
2.肝旺脾弱治法:抑肝健脾。
方药:痛泻要方加减。
炒白术12克 炒白芍9克 防风炭9克 陈皮6克 柴胡9克 吴茱萸3克 木香6克 茯苓9克 生姜3克 炙甘草3克加减:胁痛者,加郁金9克、八月札9克;月经先后无定期,量少者,加女贞子9克、仙灵脾9克、佛手片9克;苔腻者,加川朴10克、枳壳9克、山楂炭10克。
3.脾肾两虚治法:温肾健脾。
方药:健固汤合四神丸加减。
党参12克 炒白术10克 茯苓12克 炮姜炭9克 补骨脂12克 肉豆蔻10克 巴戟天10克 肉桂5克炙甘草3克 大枣10枚。
加减:大便久泻不止者,加河子9克、乌梅肉10克、禹余粮12克、煨肉果9克;月经失调,腰酸膝软者,加仙灵脾10克、巴戟天10克、怀牛膝9克;经量少者,加益母草12克、香附9克。
【中成药】
1.四神丸 每日2次,每次6克,吞服。
用于肾虚泄泻者。
2.香砂六君子九 每日2次,每次5克,吞服。
用于脾虚泄泻者。
3.暖脐膏 贴于脐部,用于寒证泄泻者。
4.健脾丸 每日3次,每次3克,吞服。
用于脾虚泄泻者。
5.右归九 每日3次,每次3克,吞服。
用于脾肾阳虚者。
6.归脾丸 每日3次,每次3克,吞服。
用于脾虚泄泻,伴月经失调者。
【简便方】
1.生姜5片、红糖30克,水煎,分2次服。
用于寒泻者。
2.白扁豆60克、红枣60克、黑糯米适量,煮粥。
用于脾虚泄泻者。
3.淮山药50克、糯米适量,煮粥服用。
适用于脾虚及脾肾两虚者。
4.制附块30克、糯米适量,煮粥。
适于肾虚五更泄泻者。
【其它疗法】
体针 取足三里、肾俞、大肠俞等穴,温针或文灸,每日1次,每次选2穴,交替选穴。
用于脾虚或脾肾两虚之泄泻。
【注意事项】
l.经行泄泻与体质虚弱有关,尤其是牌和肾虚弱者,因此平时参加体育活动,增强体质,预防本病的发生。
2.经行泄泻者少食油腻不消化食物。
医生用药时尽量避免润肠、滑肠之药,如桃仁、胡桃肉、芝麻、杏仁、柏子仁等。
3.经后可服健脾益肾中药调理,增强脾、肾功能,调整冲任气血平衡,能防止复发。
4.对经行泄泻久治不愈者,或症状明显加重者,应考虑肠道病变可能,作大便常规、大便培养或肠镜检查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