哮病

哮病

哮病是由于宿痰伏肺,遇诱因或感邪引触,以致痰阻气道,肺失肃降,痰气搏击所引起的发作性痰鸣气喘疾患。
发作时喉中哮鸣有声,呼吸气促困难,甚至喘息不能平卧为主要表现。

哮病是内科常见病证之一,在我国北方更为多见,一般认为本病发病率约占人口的2%左右。
中医药对本病积累了丰富的治疗经验,方法多样,疗效显著,它不仅可以缓解发作时的症状,而且通过扶正治疗,达到祛除夙根,控制复发的目的。

《内经》虽无哮病之名,但有“喘鸣”、“够贻”之类的记载,与本病的发作特点相似。

汉·《金匮要略》将本病称为“上气”,不仅具体描述了本病发作时的典型症状,提出了治疗方药,而且从病理上将其归属于痰饮病中的“伏饮”,堪称后世顽痰伏肺为哮病夙根的渊薮。
隋·《诸病源候论》称本病为“呷嗽”,明确指出本病病理为“痰气相击,随嗽动息,呼呷有声”,治疗“应加消痰破饮之药”。
直至元代朱丹溪才首创“哮喘”病名,阐明病机专主于痰,提出“未发以扶正气为主,既发以攻邪气为急”的治疗原则,不仅把本病从笼统的“喘鸣”、“上气”中分离出来,成为一个独立的病名,而且确定了本病的施治要领。
明,《医学正传》进一步对哮与喘作了明确的区别。
后世医家鉴于哮必兼喘,故一般通称“哮喘”,为-与喘病区分故定名为“哮病”。

根据本病的定义和临床表现,本病相当于西医学的支气管哮喘,西医学的喘息性支气管炎、或其他急性肺部过敏性疾患所致的哮喘均可参考本病辨证论治。

【病因病机】

哮病的发生,为宿痰内伏于肺,每因外感、饮食、情志、劳倦等诱因而引触,以致痰阻气道,肺失肃降,肺气上逆,痰气搏击而发出痰鸣气喘声。

1.外邪侵袭外感风寒或风热之邪,失于表散,邪蕴于肺,壅阻肺气,气不布津,聚液生痰。
《临证指南医案·哮》说:“宿哮……沉痼之病,……寒人背腧,内合肺系,宿邪阻气阻痰。
”他如吸人风媒花粉、烟尘、异味气体等,影响肺气的宣发,以致津液凝痰,亦为哮病的常见病因。

2.饮食不当具有特异体质的人,常因饮食不当,误食自己不能食的食物,如海膻鱼蟹虾等发物,而致脾失健运,饮食不归正化,痰浊内生而病哮,故古有“食哮”、“鱼腥哮”、“卤哮”、“糖哮、“醋哮”等名。

3.体虚及病后体质不强,有因家族禀赋而病哮者,如《临证指南医案·哮》指出有“幼稚天哮”。
部分哮病患者因幼年患麻疹、顿咳,或反复感冒,咳嗽日久等病,以致肺气亏虚,气不化津,痰饮内生;或病后阴虚火旺,热蒸液聚,痰热胶固而病哮。
体质不强多以肾虚为主,而病后所致者多以肺脾虚为主。

上述各种病因,既是引起本病的重要原因,亦为每次发作的诱因,如气候变化、饮食不当、情志失调、劳累过度等俱可诱发,其中尤以气候因素为主。
诚如《症因脉治·哮病》所说:“哮病之因,痰饮留伏,结成巢臼,潜伏于内,偶有七情之犯,饮食之伤,或外有时令之风寒束其肌表,则哮喘之症作矣。
”哮病的病理因素以痰为主,丹溪云:“哮病专主于痰。

痰的产生,由于上述病因影响及肺、脾、肾,肺不能布散津液,脾不能运化精微,肾不能蒸化水液,以致津液凝聚成痰,伏藏于肺,成为发病的潜在“夙根”,因各种诱因而引发。

哮病发作的基本病理变化为“伏痰”遇感引触,邪气触动停积之痰,痰随气升,气因痰阻,痰气壅塞于气道,气道狭窄挛急,通畅不利,肺气宣降失常而喘促,痰气相互搏击而致痰鸣有声。
《证治汇补·哮病》说:“因内有壅塞之气,外有非时之感,膈有胶固之痰,三者相合,闭拒气道,搏击有声,发为哮病。
”《医学实在易·哮证》也认为哮病为邪气与伏痰“狼狈相因,窒塞关隘,不容呼吸,而呼吸正气,转触其痰,鼾驹有声。
”由此可知,哮病发作时的病理环节为痰阻气闭,以邪实为主。
由于病因不同,体质差异,又有寒哮、热哮之分。
哮因寒诱发,素体阳虚,痰从寒化,属寒痰为患则发为冷哮;若因热邪诱发,素体阳盛,痰从热化,属痰热为患则发为热哮。
或由痰热内郁,风寒外束,则为寒包火证。
寒痰内郁化热,寒哮亦可转化为热哮。

若哮病反复发作,寒痰伤及脾肾之阳,痰热伤及肺肾之阴,则可从实转虚。
于是,肺虚不能主气,气不布津,则痰浊内蕴,并因肺不主皮毛,卫外不固,而更易受外邪的侵袭诱发;脾虚不能转输水津上归于肺,反而积湿生痰;肾虚精气亏乏,摄纳失常,则阳虚水泛为痰,或阴虚虚火灼津生痰,因肺、脾、肾虚所生之痰上贮于肺,影响肺之宣发肃降功能。
可见,哮病为本虚标实之病,标实为痰浊,本虚为肺脾肾虚。
因痰浊而导致肺、脾、肾虚衰;肺、脾、肾虚衰又促使痰浊生成,使伏痰益固,且正虚降低了机体抗御诱因的能力。
本虚与标实互为因果,相互影响,故本病难以速愈和根治。
发作时以标实为主,表现为痰鸣气喘;在间歇期以肺、脾、肾等脏器虚弱之候为主,表现为短气、疲乏,常有轻度哮症。
若哮病大发作,或发作呈持续状态,邪实与正虚错综并见,肺肾两虚而痰浊又复壅盛,严重者因不能治理调节心血的运行,命门之火不能上济于心,则心阳亦同时受累,甚至发生“喘脱”危候。

【临床表现】

痰阻气道,肺失肃降,痰气搏击引起的喉中哮鸣有声,呼吸急促困难,甚则喘息不能平卧等,是哮病的基本证候特征。
本病呈发作性,发作突然,缓解迅速,一般以傍晚、夜间或清晨为最常见,多在气候变化,由热转寒,及深秋、冬春寒冷季节发病率高。
发作前或有鼻痒、咽痒、喷嚏、流涕、咳嗽、胸闷等先兆症状。
发作时病人突感胸闷窒息,咳嗽,迅即呼吸气促困难,呼气延长,伴有哮鸣,为减轻气喘,病人被迫坐位,双手前撑,张口抬肩,烦躁汗出,甚则面青肢冷。
发作可持续数分钟、几小时或更长。
由于感受病邪的不同,发作时病人除具上述证候特征外,还可呈现或寒或热的证候。

哮病反复发作,正气必虚,故哮病缓解期多表现为肺、脾、肾虚的症状。

【诊断】。

1.呈发作性,发无定时,以夜间为多,但有个体差异,发作与缓解均迅速,多为突然而起,或发作前有鼻塞、喷嚏、咳嗽、胸闷等先兆。
每因气候变化、饮食不当、情志失调、疲乏等因素而诱发。

2.发作时喉中哮鸣有声,呼吸困难,甚则张口抬肩。
不能平卧,或口唇指甲紫绀。

3.哮病的发作常有明显的季节性,一般发于秋初或冬令者居多,其次是春季,至夏季则缓解。
但也有常年反复发作者。

4.缓解期可有轻度咳嗽、咯痰、呼吸急迫等症状,但也有毫无症状者;久病患者,缓解期可见咳嗽、咯痰、自汗、短气、疲乏、腰膝酸软等症状。

5.大多起于童稚之时,有反复发作史,有过敏史或家族史。

6.发作时,两肺可闻及哮鸣音,或伴有湿哕音。

7.血嗜酸性粒细胞可增高,痰液涂片可见嗜酸细胞。

8.胸部X线检查一般无特殊改变,久病可见肺气肿影象改变,查体可见肺气肿体征。

【鉴别诊断】

1.喘病哮病与喘病都有呼吸急促的表现,哮必兼喘,而喘未必兼哮。
喘以气息言,以呼吸急促困难为主要特征;哮以声响言,以发作时喉中哮鸣有声为主要临床特征。
哮为一种反复发作的独立性疾病,喘证并发于急慢性疾病过程中。

2.支饮支饮虽然也有痰鸣气喘的症状,但多系部分慢性咳嗽经久不愈,逐渐加重而成,病势时轻时重,发作与间歇界限不清,咳和喘重于哮鸣,与哮病间歇发作,突然发病,迅速缓解,哮吼声重而咳轻,或不咳,两者有显著的不同。

【辨证论治】

辨证要点

1.辨虚实本病属邪实正虚,发作时以邪实为主,未发时以正虚为主,但久病正虚者,发时每多虚实错杂,故当按病程新久及全身症状以辨明虚实主次。
虚证当进一步明确虚之阴阳属性和虚之脏腑所在。

2.分寒热实证需分清痰之寒热以及是否兼有表证的不同。

【治疗原则】

《丹溪治法心要·喘》:“未发以扶正气为要,已发以攻邪为主。
”故发作时治标,平时治本是本病的治疗原则。
发作时痰阻气道为主,故治以祛邪治标,豁痰利气,但应分清痰之寒热,寒痰则温化宣肺,热痰则清化肃肺,表证明显者兼以解表。
乎时正虚为主,故治以扶正固本,但应分清脏腑阴阳,阳气虚者予以温补,阴虚者予以滋养,肺虚者补肺,脾虚者健脾,肾虚者益肾,以冀减轻、减少或控制其发作。
至于病深日久,发时虚实兼见者,不可拘泥于祛邪治标,当标本兼顾,攻补兼施,寒热错杂者,当温清并用。
《景岳全书·喘促》说:“扶正气者,须辨阴阳,阴虚者补其阴,阳虚者补其阳。
攻邪气者,须分微甚,或散其风,或温其寒,或清其火。
然发久者,气无不虚……若攻之太过,未有不致日甚而危者。
”堪为哮病辨治的要领、临证应用的准则。

【分证论治】

『发作期』

·寒哮

症状:呼吸急促,喉中哮鸣有声,胸膈满闷如窒,咳不甚,痰少咳吐不爽,白色粘痰,口不渴,或渴喜热饮,天冷或遇寒而发,形寒怕冷,或有恶寒,喷嚏,流涕等表寒证,舌苔白滑,脉弦紧或浮紧。

治法:温肺散寒,化痰平喘。
·

方药:射干麻黄汤。
·

本方用射干、麻黄宜肺平喘,豁痰利咽;细辛、半夏、生姜温肺蠲饮降逆;紫菀、款冬花、甘草化痰止咳;五味子收敛肺气;大枣和中。
痰涌喘逆不能平卧者,加葶苈子、苏子、杏仁泻肺降逆平喘。
若表寒里饮,寒象较甚者,可用小青龙汤解表化痰,温肺平喘。
若痰稠胶固难出,哮喘持续难平者,加猪牙皂、白芥子豁痰利窍以平喘。

若哮喘甚剧,恶寒背冷,痰白呈小泡沫,舌苔白而水滑,脉弦紧有力,体无虚象,属典型寒实证者,可服紫金丹。
本方由主药砒石配豆豉而成,有劫痰定喘之功,对部分患者奏效较快,每服米粒大5—10粒治疗哮喘374例,结果:治愈269例,好转102例,无效3例,总有效率99.1%[四川中医1995;13:21L

褚氏以清热定喘汤治疗支气管哮喘70例,结果:临床控制28例,显效32例,无效10例,临床观察小儿疗效优于成人疗效:64)。

2.雾化吸入治疗中药雾化吸人,可以提高气管局部的药物浓度,改善局部炎症,减轻气管痉挛,稀释痰液,有利祛痰和改善哮喘状态。

高氏以三子养亲汤加味雾化吸人,治疗支气管哮喘53例,对照组49例,用庆大霉素、。
·糜蛋白酶、地塞米松雾化吸人治疗,结果:两组均缓解,平均缓解时间分别为2.08、4,2日[陕西中医1995;16:148)。

陈氏用双麻贝雾化剂超声雾化吸人,同时用穿琥宁、双黄连粉、清开灵针剂加生理盐水静滴;西药对照组100例,用庆大霉素、o·糜蛋白酶、氨茶碱加生理盐水雾化吸入;空白对照组用生理盐水雾化吸人,两对照组均常规用青霉素、先锋霉素类治疗。
结果:三组分别临床控制18、17、2例,显效36、37、11例,有效42、40、12例,无效4、6、25例,总有效率96%、94%、50%,本组疗效优于空白对照组中配以化痰降逆之法,是哮病临床研究的重要内容。

杜氏以半夏定喘汤随症加减,治疗支气管哮喘85例,结果:显效31例,有效45例,无效9例,总有效率89.4%[陕西中医1995;16:145L

邹氏等将68例寒性哮喘患者随机分为两组,中药组34例用温阳通络合剂,对照组用舒喘灵片和二丙酸倍氯米松气雾剂。
结果中药组近期总有效率与对照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
停药1年后追访,中药组临床治愈率明显优于对照组或标本兼治。
结果显示:两个标本兼治组的显效率均高于相应的治标组;治疗后两个标本兼治组的1秒钟用力呼气量、最大气流速较两个治标组变化显著;携带人类白细胞Ⅱ类抗原的细胞比例下降;T淋巴细胞对特异性过敏原的反应减弱;嗜碱细胞释放能力下降,而两个治标组上述几个指标无明显变化。
提示扶正法在缓解哮喘发作中发挥了显著的免疫调节作用[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1996;16:198L

吴氏等用咳喘落治疗哮喘98例,显效率为77%,总有效率为89%,肺功能FEVi、FEVi%等指标显著改善。
患者血浆血栓素、白三烯C4、D4、6-K-PGFi。
等炎症介质含量明显下降[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1997;3:36);

4,预防研究

张氏以安喘舒片,治疗哮喘缓解期病人200例,治疗期间不用其他药物,治疗3-6个月,病情重者1年,结果:治愈123例,显效48例,有效26例,无效3例。
实验表明,安喘舒对豚鼠“Ach—H性哮喘”有平喘作用,能防止哮喘发生,其结果与临床一致[中国医药学报1995;10:61)。

许氏以温阳片防治支气管哮喘,观察142例,于每年7月底-10月底口服本晶,经1-6年治疗,显效56.3%,总有效率93.7%。
治疗时间越长,疗效越显著,连续服药5-6年者26例其显效率达77%,停药2-4年后仍保持一定疗效。
肾虚和无特殊见证型疗效优于脾虚和脾肾两虚型[上海中医药杂志1989;:4J。

许氏以宁喘冲剂对3l例患者于发作前2个月预防性治疗,21例患者用安慰剂对照,结果:两组总有效率分别为87.1%、19%穴位外敷中药和内服中药治疗支气管哮喘缓解期。
外敷中药l法用生半夏、甘遂、细辛、白芥子等研末,使用前以姜汁调成膏状绿豆或黄豆大小,按主症及病情取天突、膻中、风门、天柱、定喘、肺俞、膈俞、曲池、丰隆等穴,以2em见方之伤湿止痛膏固定,6-8小时去掉,三伏各用1次;2法用丁香、肉桂等适量共打细粉,每天以黄豆大小量放在脐中,以4em见方之伤湿止痛膏固定,24小时更换1次,整个伏天连续应用;并内服中药金屏汤,日1剂。
坚持2-3个伏天连续治疗。
共治疗1460例,痊愈388例,好转874例,无效198例,总有效率86.4%[陕西中医1997;18:529]。

Processed in 0.103065 Second , 26 query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