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啼
婴儿白天能安静入睡,入夜则啼哭不安,时哭时止,或每夜定时啼哭,甚则通宵达旦,称为夜啼。
多见于新生儿及6个月内的小婴儿。
新生儿及婴儿常以啼哭表达要求或痛苦,饥饿、惊恐、尿布潮湿、衣被过冷或过热等均可引起啼哭。
此时若喂以乳食、安抚亲昵、更换潮湿尿布、调整衣被厚薄后,啼哭可很快停止,不属病态。
本节主要讨论小婴儿夜间不明原因的反复啼哭,由于伤乳、发热或因其他疾病而引起的啼哭,则不属本证范围。
[病因病机]
本病主要因脾寒、心热、惊恐所致。
脾寒腹痛是导致夜啼的常见原因。
常由孕母素体虚寒、恣食生冷,胎禀不足,脾寒内生。
或因护理不当,腹部中寒,或用冷乳哺食,中阳不振,以致寒邪内侵,凝滞气机,不通则痛,因痛而啼。
由于夜间属阴,脾为至阴,阴盛则脾寒愈甚,腹中有寒,故入夜腹中作痛而啼。
若孕母脾气急躁,或平素恣食香燥炙烤之物,或过服温热药物,蕴蓄之热遗于胎儿。
出生后将养过温,受火热之气熏灼,心火上炎,积热上扰,则心神不安而啼哭不止。
由于心火过亢,阴不能潜阳,故夜间不寐而啼哭不宁。
彻夜啼哭之后,阳气耗损,无力抗争,故白天入寐;正气未复,入夜又啼。
周而复始,循环不已。
心主惊而藏神,小儿神气怯弱,智慧未充,.若见异常之物,或闻特异声响,而致惊恐。
惊则伤神,恐则伤志,致使心神不宁,神志不安,寐中惊惕,因惊而啼。
总之,寒则痛而啼,热则烦而啼,惊则神不安而啼,是以寒、热、惊为本病之主要病因病机。
[临床诊断]
一、诊断要点
婴儿难以查明原因的入夜啼哭不安,时哭时止,或每夜定时啼哭,甚则通宵达旦,但白天如常。
临证必须详细询问病史,仔细检查体格,必要时辅以有关实验室检查,排除外感发热、口疮、肠套叠、寒疝等疾病引起的啼哭,以免贻误患儿病情。
二、鉴别诊断
与不适、拗哭相鉴别。
小儿夜间若喂哺不足或过食,尿布潮湿未及时更换,环境及衣被过冷或过热,·襁褓中夹有缝衣针或其他异物等,均可引起婴儿不适而啼哭,采取相应措施后则婴儿啼哭即止。
有些小婴儿因不良习惯而致夜间拗哭,如夜间开灯而寐,摇篮中摇摆而寐,怀抱而寐,边走边拍而寐等,要注意加以纠正。
[辨证论治]
一、辨证要点
辨证重在辨别轻重缓急,寒热虚实。
婴儿夜间啼哭而白天能正常入睡,首先考虑由于喂养不当所致,应给予相应的指导。
要仔细观察,寻找原因,确认夜啼无直接病因者,方可按脾寒、心热、惊恐辨治。
虚实寒热的鉴别要以哭声的强弱、持续时间、兼症的属性来辨别。
二、治疗原则
因脾寒气滞者,治以温脾行气;因心经积热者,治以清心导赤;因惊恐伤神者,治以镇惊安神。
三、分证论治
1.脾寒气滞
证候:啼哭时哭声低弱,时哭时止,睡喜蜷曲,腹喜摩按。
四肢欠温,吮乳无力,胃纳欠佳,大便溏薄,小便较清,面色青白,唇色淡红,舌苔薄白,指纹多淡红。
分析:夜则阴盛阳衰,脾寒愈甚,寒邪凝滞,腹中作痛而夜啼不安。
《保婴撮要·夜啼》云:“夜属阴,阴盛则脾脏之寒愈盛,脾为至阴,喜温而恶寒,寒则腹中作痛,故曲腰而啼。
”因痛而啼,痛解而寐,故时哭时止。
脾脏虚寒,运化失司.故吮乳无力,胃纳欠佳,大便溏薄。
虚寒内盛,故睡喜蜷曲,腹喜摩按。
小便较清,面色青白,唇色淡红,舌苔薄白,指纹淡红均为脾寒所致。
治法:温脾散寒,行气止痛。
方药:乌药散合匀气散加减。
常用药:乌药、高良姜、炮姜温中散寒,砂仁、陈皮、木香、香附行气止痛;白芍、甘草缓急止痛,桔梗载药上行,调畅气机。
大便溏薄加党参、白术、茯苓健脾益气;时有惊惕加蝉蜕、钩藤祛风镇惊;哭声微弱,胎禀怯弱,形体羸瘦可酌用附子理中汤治之,以温中健脾,同时注意保暖。
2.心经积热
证候:啼哭时哭声较响,见灯尤甚,哭时面赤唇红,烦躁不宁,身腹俱暖,大便秘结,小便短赤,舌尖红,苔薄黄,指纹多紫。
分析:心主火,热伏于内,扰动神明,故人夜心烦而啼。
云:“心属火,见灯则烦热内生,两阳相搏,故仰身而啼。
”《幼科发挥·心所生病》云:“心属火则烦,多夜啼。
”此证为受热所致,故哭声响亮,面赤唇红,身腹俱暖,大便秘结。
苔黄,指纹紫均为热象。
小便短赤,舌尖红为心经有热之象。
治法:清心导赤,泻火安神。
方药:导赤散加减。
常用药:生地清热凉血,竹叶、木通清心降火,甘草梢泻火清热,灯心引诸药人心经。
同时要注意避免衣被及室内过暖。
大便秘结而烦躁不安者,加生大黄以泻火除烦;腹部胀满而乳食不化者,加麦芽、莱菔子、焦山楂以消食导滞;热盛烦闹者加黄连、栀子以泻火除烦。
3.惊恐伤神
证候:夜间突然啼哭,似见异物状,神情不安,时作惊惕,紧偎母怀,面色乍青乍白,哭声时高时低,时急时缓,舌苔正常,指纹色紫,脉数。
分析:小儿神气怯弱,复因暴受惊恐,则心神受惊,故睡中惊悸而突然啼哭,神情不安,时作惊惕,紧偎母怀以求安全。
《育婴家秘·夜啼》云:“惊惕者,常在梦中哭而作惊。
”暴受惊恐,神志不安,心虚胆怯,故面色乍青乍白,指纹色紫,脉数。
治法:定惊安神,补气养心。
,
方药:远志丸去朱砂。
常用药:远志、石菖蒲、茯神、龙齿定惊安神,人参、茯苓补气养心。
睡中时时惊惕者,加钩藤、蝉蜕、菊花以熄风镇惊。
也可用琥珀抱龙丸以安神化痰。
[其他疗法]
一、外治疗法
将艾叶、干姜粉炒热,用纱布包裹,熨小腹部,从上至下,反复多次。
或用丁香、肉桂、吴茱萸等量研细末,置于.普通膏药上,贴于脐部。
用于脾寒气滞证。
二、针灸疗法
1.艾灸神阙 将艾条燃着后在神阙周围温灸,不触到皮肤,以皮肤潮红为度。
每日1次,连灸7日,用于脾寒气滞证。
2.针刺 取穴中冲,不留针,浅刺出血。
用于心经积热证。
三、推拿疗法
1.分阴阳,运八卦,平肝木,揉百会、安眠。
惊恐者清肺金,揉印堂、太冲、内关;脾寒者补脾土,揉足三里、三阴交、关元;心热者泻小肠,揉小天心、内关、神门。
2.按摩百会、四神聪、脑门、风池,由轻到重,交替进行。
-患儿惊哭停止后,继续按摩2—3分钟。
用于惊恐伤神证。
[预防护理]
一、预防
1.要注意防寒保暖,但也勿衣被过暖。
2.孕妇及孚L母不可过食寒凉及辛辣热性食物,勿受惊吓。
3.不可将婴儿抱在怀中睡眠,不通宵开启灯具,养成良好的睡眠习惯。
二、护理
1.注意保持周围环境安静祥和,检查衣服被褥有无异物刺伤皮肤。
2.婴儿无故啼哭不止,要注意寻找原因,如饥饿、过饱、闷热、寒冷、虫咬、尿布浸渍、衣被刺激等,除去引起啼哭的原因。
[文献摘要]
《储病源候论·小儿杂病诸候·夜啼候》:“小儿夜啼者,藏冷故也。
夜阴气盛,与冷相搏则冷动,冷动与脏气相并,或烦或痛,故令小儿夜啼也。
”
《保婴撮要·夜啼》:“夜啼有二:曰脾寒,曰心热。
夜属阴,阴胜则脾脏之寒愈盛。
脾为至阴,喜温而恶寒,寒则腹中作痛,故曲腰而啼。
其候面青白,手腹俱冷,不思乳食是也。
亦曰胎寒,用钩藤散。
若见灯愈啼者,心热也。
心属火,见灯则烦热内生,两阳相搏,故仰身而啼。
其候面赤,手腹俱暖,口中气热是也,用导赤散。
若面色白,黑睛少,属肾气不足,至夜阴虚而啼也,宜用六味丸。
若兼泻不乳,脾胃虚弱也,用六神散。
若兼吐泻少食,脾胃虚寒也,用六君炮木香。
大便不化,食少腹胀,脾气虚弱也,用异功散。
心血不足者,秘旨安神丸。
木火相搏者’,柴胡栀子散。
肝血不足者,地黄丸。
大抵此证,或因吐泻,内亡津液;或禀赋肾阴不足,不能滋养肝木;或乳母急恚,肝火侮金,当用六君子汤补脾土以生肺金,地黄丸壮肾水以滋肝木。
若乳母郁闷而致者,用加味归脾汤;乳母暴怒者,加味小柴胡汤;乳母心肝热搏者,柴胡栀子散,仍宜参客忤、惊啼览之。
”
《幼幼集成·夜啼证治》:“小Jl夜啼有数证:有脏寒、有心热、有神不安、有拗哭,此中寒热不同,切宜详辨。
脏寒者,阴盛于夜,至夜则阴极发躁,寒甚腹痛,以手按其腹则啼止,起手又啼,外证面青手冷,口不吮乳,夜啼不歇,加减当归散。
心热烦啼者,面红舌赤,或舌苔白涩,无灯则啼稍息,见灯则啼愈甚,宜导赤散加麦冬、灯心,甚则加川连、龙胆草。
神不安而啼者,睡中惊悸,抱母大哭,面色紫黑,盖神虚惊悸,宜安神丸定其心志。
有吐泻后及大病后夜啼,宜由心血不足,治同上。
”
[现代研究]
马仁智、马志华.蝉灯饮治疗婴儿夜啼症25例.江苏中医1995;16:18
方取蝉蜕、灯心草各3g,每日1剂,水煎分3-4次口服,连服2-3剂。
服3剂不愈者视为无效。
治疗25例,23例治愈。
本方尤宜于婴儿病后体弱,余热未尽;虚烦不寐,惊哭夜啼之症。
曹春芬、洪波。
钩蝉芍苓汤治疗小儿夜啼症33例.中医研究1992;:33
本方用钩藤6—8g,蝉蜕1—3g,酒白芍、茯苓各6-10g。
舌红苔黄,指纹青紫者加麦冬3—6g;烦躁不安,指纹青紫者加百合6—log,生地3-log,1日1剂,口服。
共治疗33例。
结果近期治愈30例,无效3例,远期治愈30例,3例复发。
疗程最短3天,最长10天。
黄炳初.乌药蝉衣散敷脐治疗小儿夜啼.四川中医1994;:39
本方用乌药、僵蚕各10s,蝉蜕15g,琥珀3g,青木香6g,雄黄5g,研细末备用。
用时取药10g,用热米酒将药末调成糊状,涂在敷料上,敷脐。
每晚换1次,7天为1疗程。
一般1疗程治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