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扁鹊心书》考据提要

关键词:《扁鹊心书》窦材 考据 提要

摘要:本文对《扁鹊心书》的作者窦材的生平,该书的版本流传及现存情况作了考证,并辑录该书提要。

《扁鹊心书》上海千顷堂书局发行,年代待考。
托名扁鹊所传,由北宋窦材辑,清代胡念庵参论,目前所见最早的版本为清·王琦刻本。
现对该书作者、流传进行考证,并辑录提要。

窦材考

《中医大辞典·医史文献分册》“窦材”条载:“宋代医家,山阴人。
曾任武翼郎官职。
”张宗栋[1]、陈婷[2]考证:窦材籍贯并非山阴。
据《扁鹊心书·进医书表》称:“臣河朔真定之寒士。
”河朔泛指黄河以北一带地方。
宋·王存《元丰九域志》指出,宋之真定府治在真定县,属河北路西路。
清·雍正元年,因避讳更名正定,即今河北省正定市。
光绪十年修《畿辅通志》,卷一百三十五《艺文略》称窦材为真定人。
查《浙江通志》、《绍兴府志》、《山阴县志》均不载。
因之,窦材籍贯为今河北省正定市。
《扁鹊心书·奏玉帝青词》:“臣苦志五十余年,悟得救人秘法,已十余年矣。
向因薄宦,奔走四方,今年过不逾,常虑身填沟壑,其书失传,遂欲考订发梓。
”“不逾”,据《论语·乡党》是指70岁。
《扁鹊心书·序》称“宋绍兴十六年武翼郎前开州巡检窦材谨序”,绍兴十六年为公元1146年,可推知窦氏生于公元1070年前后,卒于1146年之后。
其生平,据《扁鹊心书·序》称“余业医四世”,又《进医书表》中称“世祖隶传于医学,内舍相传”等语,可知其为世医之家。
又说“向因薄宦、奔走四方”,署衔为“武翼郎,前开州巡检。

武翼郎之职,《宋史·职官九》:“武阶旧有横行正使、横行副使,有诸司正使、诸司副使,有使臣。
政和易以新名,正使为大夫,副使为郎,横行正、副亦然,于是有郎居大夫之上。
至绍兴,始厘正其序。
”“武功郎、武德郎、武显郎、武节郎、武略郎、武经郎、武义郎、武翼郎,以上旧诸司副使,八阶。

开州,《宋史·地理五》:“开州,下,盛山郡,军事。
崇宁户二万五千。
贡白、车前子。

巡检,《宋史·职官七》:“巡检司,掌训治甲兵、巡逻州邑、擒捕盗贼事;又有刀鱼船战棹巡检,江、河、淮、海置捉贼巡检,及巡马递铺、巡河、巡捉私茶盐等,各视其名以修举职业,皆掌巡逻几察之事。
中兴以后,分置都巡检使、都巡检、巡检、州县巡检,掌土军、禁军招填教习之政令,以巡防捍御盗贼。
凡沿江沿海招集水军,控扼要害及地分阔远处,皆置巡检一员,往来接连合相应援处,则置都巡检以总之,皆以才武大小使臣充。

可见窦材曾当过一段时间地方武官。
张宗栋[1]推测窦材50多岁前生活于北宋,汴京沦陷,流寓江南。
《扁鹊心书·三世扁鹊》中记载其在衢州野店行医。
晚年,鉴于医界不遵“正道”,“遂将追随先师所历之法,与己四十余稔之所治验”,编成《扁鹊心书》,于南宋绍兴十六年刊行。

流传

据《扁鹊心书·序》、《进医书表》以及王琦的后记,可以窥见本书在我们今天可以见到的版本印行之前的流传:窦材→……胡钰→胡道周→胡纪云→王琦→略。
《序》起句言“《灵》《素》为医家正传,后世张仲景、王叔和、孙思邈、孙兆、初虞世、朱肱皆不师《内经》,惟采本草……”,所非医家截至朱肱,未及其后的刘完素学派,如果序言可信,则可佐证其成书于南宋绍兴年间;然自该书12世纪成书,至18世纪重现于世,除《序》中自述外,600年中,并无其他旁证,《宋史·艺文志》也无载,颇为可疑;虑及卷首《奏玉帝青词》信誓旦旦,卷末王琦后记言之凿凿,其书之成书年代,似不可卒定。
《进医书表》语气行文颇类诸葛《前出师表》气象,也为可怪,联系其论述多有自得之辞,旁征不避粗俚之事,《序》、《词》、《表》次序不伦,或为戏作,以申作者之志,也未可知。

现存

《扁鹊心书》三卷,附神方单行本,据《全国中医图书联合目录》04878条载,依次列述如下。

1、清乾隆四十七年壬寅王涿崖刻本,现存中国中医研究院图书馆:

2、清乾隆刻本,现存首都图书馆、四川省图书馆、中山医学院图书馆;

3、清光绪七年辛巳上海王氏刻本,现存北京图书馆、中国中医研究院图书馆、甘肃省图书馆、吉林省图书馆、上海图书馆、上海中医学院图书馆、南京图书馆、南通医学院、浙江省图书馆、云南中医学院图书馆、广东省医学科学情报研究所;

4、清光绪二十二年丙申图书集成印书局铅印医林指月本,现存中国中医研究院图书馆、南京图书馆;

5、清光绪二十三年丁酉刻本,现存镇江市图书馆;

6、清光绪三十四年戊申赞化文社刻本,现存湖南省图书馆;

7、清青莲书屋刻本,现存北京图书馆、中国中医研究图书馆、山东医科大学图书馆、内蒙古自治区图书馆、上海图书馆、重庆市图书馆、泸州市图书馆、广西壮族自治区第一图书馆;

8、清浙衢三余堂刻本,现存中国中医研究院图书馆、北京中医学院图书馆、河南中医学院图书馆、陕西省中医药研究院图书馆、辽宁省中医学院图书馆、中国医科大学图书馆、上海第一医科大学图书馆、上海中医学院图书馆、安徽省图书馆、浙江中医药研究所、江西省图书馆、湖北中医学院图书馆、福建省图书馆、广东省中山图书馆;

9、清上洋江左书林刻本,现存中国中医研究院图书馆、山东省图书馆、河南省图书馆、河南中医学院图书馆、山西图书馆、辽宁省中医学院图书馆、齐齐哈尔市图书馆、上海图书馆、中华医学会上海分会图书馆、南京图书馆、苏州中医医院图书馆、扬州市图书馆、苏州医学院图书馆、湖北中医学院图书馆、广州中医学院图书馆;

10、清刻本,现存中国科学院图书馆、首都图书馆、河南中医学院图书馆、陕西中医学院图书馆、辽宁省图书馆、重庆市图书馆、福建省图书馆;

11、清抄本,现存云南中医学院图书馆;

12、1917年上海蜚英书局石印本,现存中国中医研究院图书馆

13、1928年江阴宝文堂刻本,现存南京中医学院图书馆、重庆市图书馆;

14、民国上海千顷堂书局石印本,现存北京图书馆、中国科学院图书馆、天津中医学院图书馆、山东医科大学图书馆、兰州医学院图书馆、甘肃中医学院图书馆、新疆医学院图书馆、吉林省图书馆、上海中医学院图书馆、南京中医学院图书馆、南京第一医学院图书馆、浙江省图书馆、成都中医学院图书馆、福建医科大学图书馆、广西中医学院图书馆;

《扁鹊心书》三卷,附神方,除单行本外,尚被分别收入《医林指月》、《中西医学劝读十二种》。
《医林指月》为清·王琦编,据《全国中医图书联合目录》11634条载,依次列述如下。

1、清康熙刻本,现存上海中医学院图书馆;

2、清乾隆三十年乙酉刻本。
现存中华医学会上海分会图书馆、上海中医学院图书馆。

3、清乾隆三十二年丁亥宝笏楼刻本,现存中国医学科学院图书馆、北京大学图书馆、首都图书馆、中国中医研究院图书馆、北京医科大学图书馆、北京中医学院图书馆、北京中医学校图书馆、天津市人民图书馆、山东省图书馆、河南省图书馆、山西图书馆、陕西省图书馆、辽宁图书馆、吉林省图书馆、上海图书馆、中华医学会上海分会图书馆、上海中医学院图书馆、苏州中医医院图书馆、蚌埠市图书馆、浙江省图书馆、江西医学院图书馆、成都中医学院图书馆、福建省图书馆、广东省中山图书馆;

4、清光绪二十二年丙申上海图书集成印书局铅印本,现存北京图书馆、首都图书馆、中国中医研究院图书馆、北京医科大学图书馆、北京中医学院图书馆、北京中医学校图书馆、天津市人民图书馆、天津中医学院图书馆、山东省图书馆、山东医科大学图书馆、山东中医学院图书馆、河南省图书馆、河南中医学院图书馆、山西图书馆、山西医学院图书馆、山西中医学院图书馆、内蒙古自治区图书馆、陕西省图书馆、陕西中医学院图书馆、甘肃省图书馆、甘肃中医学院图书馆、新疆医学院图书馆、辽宁中医学院图书馆、长春中医学院图书馆、白求恩医科大学图书馆、黑龙江中医学院图书馆、中华医学会上海分会图书馆、上海中医学院图书馆、南京中医学院图书馆、苏州中医医院图书馆、苏州市图书馆、安徽医学院图书馆、浙江医科大学图书馆、浙江中医学院图书馆、浙江中医药研究所、湖北中医学院图书馆、湖南中医学院图书馆、重庆市图书馆、泸州市图书馆、华西医科大学图书馆、成都中医学院图书馆、云南中医学院图书馆、福建省图书馆、福建中医学院图书馆、广西壮族自治区第一图书馆、广西中医学院图书馆、广东省中山图书馆、中山医学院图书馆、广州中医学院图书馆;

5、清刻本,江西省图书馆。

《中西医学劝读十二种》,清·冯步蟾编,据《全国中医图书联合目录》11814条载,现存版本如下。

清光绪三十四年戊申赞化文社刻本,现存中国中医研究院图书馆、北京中医学院图书馆、湖南省图书馆、湖南中医学院图书馆。

提要、考据

是书共有上中下三卷,131篇,上卷计有论述10篇,灸法3篇;中卷载病64种,计64篇;下卷载病53种,及《周身各穴》,计54篇。
卷首有《序》、《奏玉帝青词》及《进医书表》各1篇,卷末有附方94首,《附金线重楼治证》、《服金液丹各种引药》、《神治诸般风气灵膏》、《汗斑神效方》各1篇,王琦所作后记3段。

此书上卷突出体现了窦材的学术指向,10篇论述着重阐发了窦材“为医者,要知扶保阳气为本”的认识,陈婷[2]总结全书后得出:窦氏重视扶阳,尤其注重扶脾肾二脏之阳,认为:“脾为五脏之母,肾为一身之根”,因此,在临证施治上重要的是温补脾肾之阳。
从《扁鹊心书·附窦材灸法》所列50余种病证的辨证来看,其中30余种病证为脾肾阳虚;再从书中所载40余则医案分析,也有一半以上是用温补脾肾之法,可见其对脾肾二脏的重视程度。
其间贯穿的五脏辨证思想甚为明朗,而脾肾并重正是以明代薛己为代表的温补学派的基本观点,目前所知薛己得其父薛铠之传,即不能上溯,今人以为其私淑李杲,兼及钱乙,钱乙开“五脏辨证”之先河,张元素、李杲一脉相承,在钱乙、张元素之间年代重叠颇少,窦氏正处于期间,三者五脏辨证及重视脾胃思想承接连贯。
据此,可将本书归入温补学派的著作之中。

史载,金朝始于1115年,1234年亡于元;宋960年建都开封,1127渡江,1279年亡于元;“医之门户分于金元”,刘河间、张从正寒凉攻邪之说相继而起。
《金史·本传》载张从正:“精于医,贯穿《素》《难》之学,其法宗刘守真,用药多寒凉。
”《扁鹊心书》成书于1146年,正处在宋金拉锯时期,适逢其会。
作者针砭苦寒时弊之余,自命为“三世扁鹊”,甚为自许,若此书果为窦材所著,窦氏果系两宋时人,则温补学派的传承必有改观。
上卷《五等虚实》篇:“正可敌邪,止以温平药调理,缓缓而愈,如补中益气、小柴胡、八物汤是也”,则窦氏当在李杲之后,然李氏生卒为1180~1251年,抑或创补中益气汤者另有其人?
或者李氏之生卒年份尚需考证?
窦材与李杲同为真定人,其间或有学术渊源。
上卷还有3篇论及艾灸,可以视为窦氏扶阳思想的体现,而将《当明经络》置于首篇也体现了作者注重经络的学术特点,与下卷最后一篇《周身各穴》呼应。

中卷提出伤寒只有四经,无少阳厥阴二经,指出:“夫寒之中人,如太阳主皮毛,故寒邪先客此经;阳明主胃,凡形寒饮冷则伤之;太阴主脾,凡饮食未节,过食寒物则伤之;少阴主肾,寒水喜归本经也。
故伤寒止有四经,若少阳、厥阴主肝胆,如忧思喜怒方得伤之,寒病最少。
”附方记载了用睡圣散进行麻醉,为使病人免受艾灼之痛,窦氏首创睡圣散,并先自用以验其功效,然后用于病人,使病人临灸服之几昏不知痛。

全书尊《内经》而非《伤寒》,持论独到,针对时弊,从侧面反映了当时的中医学术状况,不可仓卒之间定其是非;其五脏辨证上承钱钟阳,下启张元素、李东垣,生卒年代基本契合,并无矛盾;温补思想贯穿始终,“脾肾并重”的观点几同明代薛立斋,似应归于温补学派早期的医著。
自温补诸家上溯易水学派而至《扁鹊心书》,他们的学术思想或者互相参见,或者一脉相承,如本书的成书年代确为1146年,其对中国医学史及学术传承研究的价值自不待言。

参考文献

[1]张宗栋,窦材考[J] Chin.J Med.Hist.l996,26:230.

[2]陈婷.论窦材学术思想[J].北京中医,2000,:53.

成都中医药大学张弘 张小霞

Processed in 0.053947 Second , 26 query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