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秦汉以前 出土文物 医学文献 西北 华中 华东 医药器物
华东地区出土的古医药文献
1安徽省阜阳县双古堆
1977年在安徽省阜阳县双古堆一号汉墓中出土了一批汉简。
该墓主人为夏候灶,卒于公元前165年。
汉简书写的年代为西汉初期。
经过阜阳汉简整理组整理、定名后,表明有10余种古籍。
其中的2种与医学内容有关,即《万物》及《行气》。
现分别说明如下。
《万物》——此书原脱书名,在1983年第2期《文物》杂志的《阜阳汉简简介》一文中称之为《杂方》。
其后又有人称之为《万物之本》。
迄1988年第4期《文物》杂志由阜阳汉简整理组发表了此书的释文时将其迳称为《万物》。
——这是一种具有博物性质的书。
现存约13枚残简。
内容涉及自然界物理、物性及医药卫生方面的内容。
在这些残简中,每枚简文均以一二句话作为独立的一段。
每段字数不多,简明扼要。
各段之首均用圆墨点作为标帜,其中有关医药方面的简文约50余枚。
兹将这类简文中的内容完整可辨的条文举例如下:
“贝母之已寒热也”。
“姜叶使人忍寒也”。
“燔牡蛎止为郁也”。
“已癃以石韦与燕矢也”。
“石鼠屎已心痛也”。
“商陆、羊头之已鼓胀也”。
“蚕卵之可以兔裂也”。
“服乌喙百日令人善趋也”。
《行气》——这是一部通过呼吸导引进行养生的著作,其全部释文本人尚未看到。
据《阜阳汉简简介》一文的说明即:“残存不多,内容主要讲行气的功能和方法。
例如:‘气之有所不节则瀹’”按,“瀹”原作“”,古写,乃“越”字之通假。
瀹与越上古音均余母,药部韵。
另据1985年《中华气功学基础教程》一书的第2篇上,也引录了《行气》一书的部分释文。
现转录如下。
“异哉子之齿年长矣。
……物之寿者何也?……非因美食佳肴,……寡而无嗜欲之祟,是所以长寿。
……守神而藏,……纳气……之有方乎?曰:有。
凡纳气……去则精,精存则强。
……奉其真以顺其天命……”
按,在以上原文中还提到在“内气”过程中的许多情况,如“气则可食”、“志深而气”、“气强”、“气坚”、“气聚”、“气清”等。
2江苏省连云港市花果山
1978年在江苏连云港市花果山下的云台砖厂附近出土了12枚木质简牍和1枚竹简。
其内容主要涉及刑事案件及历日干支。
惟所存文字过于残碎,据李均明等氏将其收入《散见简牍合辑》一书中。
其中有关法医的有以下两枚一号及二号汉代木牍。
一号汉牍存5行文字,内容记有:
“荣成里徐谭十月十四日甲辰××以刀刺长里孙宣……”
“利×桑未宣梁里徐坚十月十七日丁未卖刀,×刃其伤何十八……”
“永昌里未毋×十一月二日人侍××刀刃×伤满里徐二……”
“×知何人十一月六日乙丑夕以刃伤利成里孙子游×赖头……”
二号汉牍存5行文字,内容记有:“自杀”二字。
但以上只有致伤案情,未见司法检验文。
3江苏省连云港市尹湾
1973年在江苏省连云港市尹湾汉墓中出土的第6号木牍,原题名为“武库永始四年兵车器集簿”,这是一种武器库的帐簿,其中记录了各种库存武器的项目与数量。
木牍系正、背两面分栏书写。
在背面第3栏记有下列一种物品:“薰毒八斗”,这里所记的“薰毒”究为何物?曾引起学者的推测。
据《尹湾汉墓简牍综论》一书李均明的文章中指出:“薰毒,疑指熏烟的原料,藁艾之类。
……以容量计,当为原料之类。
非器物”。
惟此说欠妥。
因为干枯的藁艾类的易燃类草料完全没有必要存放在兵器库中。
另据张显成教授的考证,认为薰毒应系薰陆一物的音假。
笔者完全同意。
因为从古音学上讲,陆字为来母,觉部韵。
而毒字为定母,觉部韵,系同韵通假,这种现象在简帛的手写文字中是很常见的。
薰陆是薰陆香的略称,在古籍中也有记载。
此物乃中医传统药物乳香的别名。
系生长在亚热带地区一种名叫卡氏乳香树Boswellia carterii Birdw上的树胶脂。
作为医疗用途是中国古代军事医学上常用于治疗战争创伤的药物。
具有活血、镇痛、消肿、生肌的优良效果,也是军队上的必备之品,惟此药在南方地区虽然产量较多,但根据产品的质量差异,也有不同的等次。
正如《本草纲目》卷34“薰陆香”条中所指出的:“南番诸国皆有。
《宋史》言:乳香有十三等”。
而这里所记的乳香究属那种等级虽不明确,但却不难看出在西汉时的军队中已经普遍利用此药了。
兹摘录几段古籍中对于此药的记述以供参考。
《名医别录》:“薰陆香,微温。
疗风水、毒肿、去恶气、伏尸。
”
晋·嵇含《南方草木状》:“出大秦。
在海边自有大树,生于沙中。
盛夏,树胶流出沙上,夷人采取之,卖与贾人。
”
唐《新修本草》:“出天竺国及邯郸。
似松脂,黄白色。
天竺者多白。
邯郸者夹绿色,香不甚。
”
北宋·沈括《梦溪笔谈》:“薰陆,乳香也,本名熏陆,以其滴下如乳头者谓之乳头香;熔塌地上者谓之塌香。
如腊茶之有滴乳、白乳之品,岂可各是一物!”
各地出土的古医药器物
已知在我国各地出土的千年以上古医药器物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1华中地区方面
出土的药物实物主要见于1976年在湖北省江陵县凤凰山一六七号汉墓以及马王堆一号与三号汉墓。
这些药物均放置于棺椁边箱的一些容器内。
这类药物不仅有国产地道药材的桂枝、桂皮、茅香、花椒、杜衡、藁本、佩兰、姜、高良姜、牡蛎、丹砂等品种,而且还有来自异国产于印度的药品苏合香。
这也说明当时中外医药交流还是很频繁的。
在利用药物配方的溶液进行尸体的长期防腐方面也有突出的成就。
其中包括在马王堆一号汉墓及三号西汉墓中出土的古尸及凤凰山西汉墓出土的古尸均能在经过二千年的历程而尸体外观及其内脏器官仍然保存完好如初。
这种卓越的效果当然都是经过严格的消毒防腐处理所取得的。
再如1953年在长沙左公山战国墓葬中出土的称量药物的药衡。
包括1个天平秤和大小9个砝码。
这些砝码最重者不过4两,余者只有数钱或数分重。
此外,在1955年的南京中医药展览会上还展出了春秋战国时期的其他一些可供作药用的器物,像陶鼎、骨瓶及铜豆等文物。
在出土的医疗工具方面主要有散见于长江流域多处用于外治疗法的砭石。
砭石本是针刺疗法及外科疗法前身的石器工具。
不仅其形制有多种不同,而且其医疗适应症也不全同,但主要是用于在体表进行温熨、按摩、叩击或切破痈肿,排脓泻血。
而且这类医疗工具曾在民间长期流传使用。
这类砭石出土的时间和地点主要有:1955年长沙燕子嘴填土中出土的类员针砭石,1962年湖南霞流市胡家湾春秋墓葬出土可供叩击人体体表用的砭石,1964年湖南佃阳桃博战国墓葬出土可供按摩用的砭石,1965年湖南华容县长岗庙新石器时代遗址及1966年长沙接驾岭西南新石器时代遗址出土的具有刃口可供切破痈脓用的砭石。
2华东地区方面
在近代考古中曾出土了一些战国及秦汉时期的制药、秤药及收藏药物的工具,其中包括1925年在亳州出土的汉末陶制药罐和陶勺,南京大学收藏的汉代铜质药桶,在1940年淮南出土的楚汉之间合药罐等都是。
此外在医疗工具方面,如1956年江西上高县战国墓葬及1964年长沙下麻战国墓葬出土的发现中均见有可供温热熨法用的砭石。
3西南地区方面
在这一地区出土的古药物实物有1974年在云南省故大理国境内一宝塔,塔基内发现的多种中药药品。
此外,在出土的医学文物中最值得令人惊叹的是一种可供医疗临床参考应用及医学教学,并有医学理论价值的人体经脉模型。
这就是在1997年四川省绵阳市双包山西汉二号墓葬中出土的经脉漆木人型。
这种人体模型全身直立裸露,身高28.1厘米,约为正常人体1/6大小,但造型极为逼真。
整个木人髹以黑色重漆。
在其体表则镌有非常清晰线条并涂以红漆的经脉循行径路。
值得注意的是这种木人身上所标明的全体经脉部数共有19条。
由于人体左、右两侧面经脉都是相同而对称的。
因此每侧各有同名的经脉9条。
此外再加上木人体表位于由头面部正中线经过颈、背、腰、骶直至会阴中央线的1条经脉,全身共有10条经脉,因此称为人体经脉的“十脉系统”。
这和马王堆出土的《足臂十一脉灸经》、《阴阳十一脉灸经》中论述的“十一脉系统”以及传世的《黄帝内经》所论述的“十二脉系统”不仅有数量上的差异,而且在各条经脉的长度、循行路线与其分布范围上木人经脉也较前两种系统有明显的不足。
因而这一木人模型经脉系统的新发现,不仅具有从史学早期经脉溯源的学术价值,而且也是迄今为止既知在世界医学文化历史源流上最早的一种人体经脉模型。
中国中医研究院中国医史文献研究所马继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