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推拿 按摩 名称 考证
摘要:本文引经据典,搜罗推拿古代名称有9种之多,并对“推拿”的出现从历史和学科发展的角度进行了论述。
推拿疗法,历史悠久。
早在二千多年前,名医扁鹊就运用针灸、汤药结合推拿成功救治了虢太子“尸厥”。
成书于先秦两汉时期的两部中医学巨著《黄帝内经》和《黄帝岐伯按摩》反映了当时推拿这一独特中医疗法已经在临床广泛运用。
《内经》说:“按之则热气至,热气至则痛止。
”说明推拿可以温通经络、活血化瘀,从而达到止痛的目的。
推拿是中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为中医学理论和临床体系的建立积累了丰富的资料。
今天,推拿已被广泛用于治疗内、外、妇、儿、五官等各科的多种疾病,具有疗效肯定、操作简便、经济安全、无副作用、不受场地和设备的限制等优点,深受广大群众的喜爱,并为世界各国的自然疗法爱好者所重视。
本人对推拿的古今名称进行了全面考证,现分述如下,供同道参考。
推拿古代名称考
推拿古称按摩、按跷、按蹻、乔摩、案杬、抑搔、折枝、眦媙、摩挲等。
其典出所在,简述如下。
按摩:最早见于《黄帝内经》。
其书中有关“按摩”一名的记载有三处。
《素问·血气形志篇》和《灵枢·九针论》均载“治之以按摩醪药”;《素问·调经论》有“按摩勿释”的论述。
作为第一本推拿专著的《黄帝岐伯按摩》对按摩肯定有更详细的论述,惜已失传。
《周礼注疏》载:“扁鹊治赵太子暴疾尸厥之病,使子明饮汤,子仪脉神,子游按摩。
”按摩二字均从“手”旁,说明其动作与手有关。
“按”,《说文解字》释为“下也,抑也,止也”,也就是下压、遏止之意。
“摩”,《说文解字》释为“研也”,即回旋摩擦之意。
按跷、按蹻:《素问·异法方宜论》说:“中央者,其地平以湿,天地所以生万物也众。
其民食杂而不劳,故其病多痿厥寒热,其治宜导引按蹻,故导引按蹻者,亦从中央出也。
”《素问·金匮真言论》载:“故冬不按蹻,春不鼽衄。
”“跷”与“蹻”为通假字,谓如矫健者之举手足也,乃导引之意。
故按跷,实指按摩导引。
至于按摩与按跷的区别,唐代高僧慧琳早有论述:“凡人自摩自捏,申缩手足,除烦去劳,名曰导引;若使别人握身体,或摩或捏,即名按摩也。
”《圣济总录》的“按摩”专论对按摩、导引的义界做了明确的划分:“世之论按摩,不知析而治之,乃合导引而解之。
夫不知析而治之,固已疏矣。
又合以导引,益见其不思也。
”可见,按摩、导引,实不相同,按跷乃两者的合称也。
乔摩:又作“矫摩”,语出《灵枢》。
《灵枢·病传》说:“或有导引行气、乔摩、灸、熨、刺、焫、饮药之一者,可独守耶?”乔、矫,通“跷”,指蹻引,即古代导引。
摩,指按摩。
故乔摩义同按跷,为按摩、导引之合称。
案杬:仅见于《史记·扁鹊仓公列传》:“臣闻上古之时,医有俞跗,治病不以汤液醴洒,镵石挢引,案杬毒熨……。
”案,通“按”,“杬”,音“玩”。
案杬,“谓按摩而玩弄身体使调也”。
显然,案杬也是按摩、推拿的古称。
百衲本《二十五史》误作“杭”,乃刻工之失。
俞大方主编的《推拿学》中称为“案杌”,“杌”亦是讹字。
段逸山主编教学参考资料《医古文》中作“案扤”,“扤”字改为“手”旁,亦臆测也。
“扤”,撼动也,用力之大,诚患者难堪也。
抑搔:见于《礼记》。
《礼记·内则》说:“疾痛苛痒,而敬抑搔之。
”郑玄注:“抑,按;搔,摩也。
”可见其文“抑搔”指“按摩”。
其法亦可用于治疗皮肤疾患。
折枝:见于《孟子》。
《孟子·梁惠王上》:“为长者折枝,语人曰:‘我不能。
’是不为也,非不能也。
”1979版《辞海》释:折枝,“古来有三种解释:折取树枝;按摩搔痒;弯腰行礼。
”折取树枝,望文生义也;弯腰行礼,对之长者,如何不能?
按摩推拿,非常人皆能为也,故曰“我不能”,诚实君子也。
故此处“折枝”,当为古代按摩又一称谓也。
眦媙,又作“眦揻”、“揃揻”。
《庄子·外物第二十六》说:“静然可以补病,眦媙可以修老。
”郭象注:媙,“亦作揻,子浅反。
三苍云:‘揃,犹翦也。
’《玉篇》云:‘灭也。
’媙,本亦作揻,音灭。
”眦,指眼角,揻,《广韵》释为“手拔也,又摩也。
”故眦揻,指的是按摩眼角,是古代按摩的一种操作方法,也是按摩推拿的古称。
摩挲,亦作“摩娑”、“摩挱”。
本意乃抚摸也。
盛唐之时,由于官方对推拿的重视,太医院设立按摩科,有按摩博士、按摩师、按摩工之职,按摩博士在按摩师和按摩工的辅助下,教按摩生“导引之法以除疾”,开推拿按摩教学之先河,使中国推拿广为流传。
韩愈《石鼓歌》诗:“牧童敲火牛砺角,谁复著手为摩挲。
”是摩挲的最早记载。
传至欧洲,法国、英国音译为massage。
故摩挲,亦古代推拿名也。
上述推拿古代名称,以按摩最为流行,亦最为贴切、准确,因为古代推拿手法以按法、摩法为主,故此名一出,沿用二千年之久。
我国北方、广东等沿海地区及日本至今仍称推拿为按摩。
广东省中医研究所主办的推拿专业杂志也名之为《按摩与导引》,实为“按跷”之今译,足见“按摩”一词影响之深远。
推拿名源考
金元以降,推拿手法日趋增多,临床适用范围日益广泛,因而按摩已不能全面概括和反映这一传统中医疗法的特点,于是出现了“推拿”。
推拿一名,始见于明代,当时成书的一些小儿推拿专著中已用“推拿”替代“按摩”。
如:龚云林所著《小儿推拿方脉活婴秘旨全书》,周于蕃所著《小儿推拿秘诀》。
缘此,许多学者误以为“推拿”之名首见于龚氏之著,其实不然。
“推拿”一词,最早记载见于明代张四维的《医门秘旨》。
《医门秘旨》成书于1576年,不过出版时间是在1582年之后。
此书国内已经失传,今日本宫内厅书陵部藏有万历同安恒德堂刊本。
[1]“推拿”一称早期记载还见于明代医家万全的《幼科发挥》,其成书年代,《全国中医图书联合目录》等权威著作均谓1549年。
考其自序,其日期署为万历己卯年,即1579年。
查其书中医案的年代记录,有壬子、己未、癸亥、隆庆丁卯、万历元年等,但并不能证明此书成书于1549年。
[2]因此,从现存文献来看,最早提及“推拿”一词的著作,当推《医门秘旨》。
“推拿”一词的出现,恰在官方取消按摩科之后,这也许不是巧合。
按摩已非合法,但手法治疗确实行之有效,如何生存下去?
推拿疗法在民间有广泛的基础,在明代更是儿科临床常用的治疗方法之一,就连儿科名家的专著中也多次提到。
如《幼科发挥》载:“一小儿得真搐,予曰不治,彼家请一推拿法者掐之,其儿护痛,目瞪口动,一家尽喜。
”一代名家,实事求是,不护己短,令人钦佩!
在万全的著作中同时出现了许多按摩的过渡名称,如:推拿、推法、拿捏、拿掐法、拿、幼科拿法等,这些记载,都不是指具体的手法名,而是用来代称“按摩”的。
只有其中的“推拿”,后来才成了正式的学科名。
“推拿”替代“按摩”,有上述历史的原因,更有其学科发展的因素。
早期的推拿疗法,手法单一,按法、摩法是主要手法,《内经》中提到的手法也不过十余种。
唐宋以后,推拿的治疗范围日益扩大,推拿手法也不断增多,技巧性也逐步增强,人们已经注意到不同的手法具有不同的治疗作用,从而也就产生了各种用力方向不同的手法,使原有的手法不断完善,还出现了包括向下用力、向上的提力和相对挤压力同时存在的综合手法,手法的分类亦趋成型,于是“按摩”一词已不足以概括和反映这一疗法,加之又逢官方压制,“推拿”之名就应运而生了。
推拿疗法的名称由“按摩”向“推拿”的演变,反映了这一疗法从简单到复杂、从初级向高级、从经验向科学不断发展成熟。
因此,“推拿”替代“按摩”是推拿疗法发展的一大飞跃,具有其历史必然性。
参考文献
[1]赵毅.对明代手法医学盛衰的思考[A].全国推拿流派与文献交流会论文集.上海:中国中医药学会推拿专业委员会,2001:9~15
[2]夏治平主编.中国推拿全书[M].上海:上海中医药大学出版社,2000:24.
南京中医药大学国际教育学院查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