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王充的医学思想

关键词:王充 医学思想《论衡》

摘要:王充的医学思想,主要反映在其荼作《论衡》中,原于《内经》,强调天人相应,认为人体生命活动与自然界变化是相对应的。
指出生长壮老已是不可抗拒的自然规律,养生则可以延年益寿。
在《论衡》中,表明他对人体的生理病理及某些疾病的病因病机与治疗,都有一定认识。

王充,字仲任,东汉会稽上虞人。
他青少年时代勤奋好学,曾拜班彪为师。
《后汉书·王充传》说:“家贫无书,常游洛阳市肆,阅所卖书,一见辄能诵忆,遂博通百家之言。
”后来,他教过书,也先后作过几任地方小官,但都因政见不合,被迫去职。
晚年,“俦伦弥索,鲜所恃赖,贫无供养,志不娱快”,处境相当困窘。
其著述除《论衡》外,尚有《讥俗节义》、《政务》、《养生书》等,惜均已佚失。
《论衡》85篇,是他用30多年的心血写成。
它不但是一部光辉的哲学巨著,在文学史上也有一定的地位;同时还是一座医学宝藏,为我们探讨和研究王充的医学思想,提供了十分丰富的医学素材。

天人论相应渊 源溯岐黄

《论衡》中表现的医学思想,深受《黄帝内经》的影响。
《内经》是现存中医文献最早的典籍,它是古人在生活、生产和医疗实践中,通过长期的观察,结合当时的自然科学成就,并受着朴素的唯物论和自发的辩证思想的影响,从而形成的一套比较完整的中医理论体系。
作为一代哲学大家,且又晚年多病的王充,与医是有缘的。
《内经》中十分重视天人相应,常用取类比象的方法来阐述人的生理、病理和治疗等,散落在《论衡》中的这种医学思想的花絮是很多的。
我们拾取其有代表性的片段与《内经》作一比较,就看得很清楚了。

《素问·生气通天论》整篇讨论人体的生命活动和自然界之间的关系。
如“阳气者,若天与日,失其所则折寿而不彰。
故天运当以日光明。
是故阳因而上,卫外者也”,与“因于寒,欲如运枢……”,就是以天体和太阳的关系比喻阳光在人身上的重要性和用取类比象的方式解释寒邪侵犯人体,阳气象户枢开合那样抗御外邪的。
王充则有以草木喻人的,“物生也色青,其熟也色黄;人之少也发黑,其老也发白”;有以自然为喻的,“身中病,犹天有灾异也。
血脉不调,人生疾病;风寒不和,岁生灾异。
”“天地之有湛也,何以知不如人有水病也?其有旱也,何以知不如人瘅疾也。
”自然界中的万物生长,与人类繁衍同乎一理,“天地合气,万物自生,犹夫妇合气,子自生矣。
”。
再如《灵枢·海论》篇中说:“海有东西南北,名曰四海,……人有髓海、有血海、有气海、有水谷之海,凡此四者,以应四海也”。
《论衡·道虚篇》云:“夫血脉之藏于身也,犹江河之流地”;“山,犹人之有骨节也;水,犹人之有血脉也。
”都拿水流于江河大海来比喻气血在人体中的周流。
可见,《内经》与《论衡》有着异曲同工之妙。

在对疾病的治疗上,《素问·四气调神大论》曾把疾病比成战乱,把药物比成兵器,形象地说明治病与用兵的相通之处。
王充也有医生看病如“圣贤治世”之类的描述,“方犹术,病犹乱,医犹吏,药犹教也。
”这些都成了清人徐大椿《用药如用兵》的滥觞了。
俗谓“学有渊源”,至此,王充的医学思想和《内经》的渊源关系已昭然若揭了。

生长壮老已 长生乃虚妄

王充所处的时代,正是东汉社会比较安定、经济文化繁荣的时候。
早在西汉武帝时,董仲舒曾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并揉和了先秦儒家和阴阳家的思想,改铸成“天人相应”的神秘主义儒学。
从此,这种神秘主义儒学成了官方的正统思想。
到了东汉,又在此基础上产生了“谶纬神学”,也就是能预知后事、先知祸福的封建迷信说教。
“学通五经,兼晓谶录”,讲鬼论神说仙的阴霾笼罩了整个社会。
统治者为了“淫乐长享”,幻想学仙成神,到处寻觅长生不死之方。
实际上这是一种反科学的愚蠢做法。
王充从医学的角度对此作了有力的批驳,认为生、长、壮、老、已是人类不可逾越的自然规律。
“有血脉之类无不生,生无有不死……死者,生之效;生者,死之验也。
”不但是人,凡是有血脉的动物都会有生有死,生生死死是无法抗拒的自然规律。
人类也正是在这一自然规律中生存和繁衍着。
王充又从自然界中草木的荣枯来说明这一规律。
他认为:草木方生,色青叶绿,生机盎然;长成后就随着季节的到来黄枯了;人的头发,年青时乌黑,到了老年就变得满头白发了。
草木枯萎时,任你浇水施肥,也不会返青;皓首苍苍,再吃药养生,也不能返老还童,仙而不死。
“天养物,能使物畅至秋,不得延之至春;吞药养性,能令人无病,不能寿之为仙”。

王充说:“人禀元气于天”,“元气,天地之精微也”。
这里的气,指的是一种精微物质,又称“精气”,与《内经》“人始生,先成精”之意相合。
在医学上,这种“精气”被称为“先天之本”,于人的寿夭生死关系至切。
所以,王充也说:“诸生息之物,气绝则死”。
先天之本已竭,人岂能不死呢。

人出生后,赖以存活者,就是饮食水谷。
《内经》曾告诫人们:人绝水谷则死。
至于水谷的消化吸收,在《素问·经脉别论》篇中言之尤详。
王充继承了这一医学知识,指出:“夫人之生也,禀食饮之性,故形上有口齿,形下有孔窍。
口齿以噍食,孔窍以注泻。
”他又讨论了人的“后天之本”。
人长有消化器官以吸收养料,长有排泄器官以清除废物,这是禀气时就定了的,乃人的生理之常。
如违反了这生理自然之道,去寻求“服食药物”、“辟谷不食”、“恬淡无欲”等可使人“度世无死”的谎言,轻则致病,重则丧命。
所以他说:服食药物太多,会使人中毒,人不进食肯定要饿死。
食气不能饱人,只能“气满腹胀”。
至于“恬淡无欲”,亦不能长生。
并以草木为例,说明其虽无性欲,但生命不及人长久。
“夫人,物也……物无不死,人安能仙?”以上都是阐论不能违反生、长、壮、老、已这一自然规律。
医学科学思想丰富了王充的哲学思想的内涵,使他透过了当时神学的暗室,看到了科学思想的火花。

养生可却病 功成三折肱

王充认为,长生不死是荒诞不经的妄说。
但服药可以却病,养生可以延年益寿,使身心健康。
且他晚年贫病交至,故颇注意养生之学。
正如古人所云“三折肱后为良医”一样,他积累了很多宝贵的经验。
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归纳和认识。

一、养生原则1.强调肾精:“非天有长短之命,而人各有禀受也”。
王充这里的“命”,指的是自然寿命,也就是他说的“百年”,这与《素问·上古天真论》中论述的相合。
现代人体生命科学论证人体机能可以持续120年,关键在于自我生命计划,也就是古人的养生。
“禀受”也就是人的先天禀赋,它受之于父母,与生俱来。
他在《气寿篇》里指出:人的寿命与在母体中的禀赋有关,禀受强的人,就健康长寿;反之,就体弱、多病、短寿。
2.畅怀节欲和社会安定:《气寿篇》说:“圣人禀和气,故年命得正数。
气和为治平,故太平之世多长寿人。
”“幽居静处,恬淡自乐”。
懂得养生之道的人,能宽心处世;天下太平,人们安居乐业,自然能长寿。
据现代科学家观察统计,长寿的人96%是乐观的。
3.顺应自然:“使物生者,春也;物死者,冬也。
春生而冬杀也。
”人也应顺应自然,守“春夏养阳,秋冬养阴”的古训。
4.勿过劳思:王充在《效力》、《书虚》二篇中,都引用了秦武王时大力士孟说举鼎不任,力绝而死;颜回和汉代郭路因思虑过度,而致“劣倦罴极,发白齿落”或“精思不任,绝脉是灭”的例子,说明劳思过极,损人年寿。
5.切忌酗酒:《语增篇》告诫人们:殷纣王和魏公子无忌等沉溺酒色,不舍昼夜,结果轻者成羸疾,重者“困毒而死”。

二、养生方法1.气功和导引:王充说:“养气自守,适食则酒。
闭明塞聪,爱精自保,适辅服药引导,庶冀性命可延,斯须不老。
”《后汉书·王充传》也说他“裁节嗜欲,颐神自守”。
可见,他练功是动与静相结合的。
他深为自己在这方面起步太晚而感到遗憾,晚年以切身体会撰成《养生书》16篇以示后人,可惜我们现在已无从知道它的内容了。
2.药物:“服食药物,轻身益气,颇有其验。
”《自纪篇》中也说他自己服药和气功相结合。
3.饮食:《自纪篇》中指出:饮食适量而止,过则有伤。

我们可以看出,王充养生学的内容是颇为丰富的,值得我们进一步研究和发扬光大。

剖析生病理 审病而求因

王充对人体的生理病理和疾病的病因病机,以及治疗都有一定的认识。
对于阴阳转化,他说:“阳极反阴,阴极反阳”。
他还认为心在五脏中处主导地位,并记述了五脏情志的关系以及气血生化问题。
“人五脏,以心为主。
心发智慧,而四脏从之。
肝为之喜,肺为之怒,肾为之哀,脾为之乐。
”“故人食肠满,则骨节与血脉因以盛矣。
”“血者,生时之精气也。

一、胎教和遗传王充引《礼记》中胎教之说,谓“子在身时,席不正不坐,割不正不食,非正色目不视,非正声耳不听。
”如“受气时,母不谨慎,心妄虑邪”,则遗害子女。
他同时并指出,男女淫乱无度,不但有害自身,而且损及子女。
《气寿篇》还说,妇女生育少,子女禀赋强,身体健康;多生多育,往往禀赋就薄弱,身体也就不健康。
或怀孕时遭受悲伤情绪的刺激,都会影响胎儿的正常发育,影响后代的健康和寿命。
他进一步指出:“子乳亟数,气薄不能成也。
虽成人形体,则易感伤,独先疾病,病独不治。
”这些在今天看来,基本上都是合乎科学道理的。

二、对疾病的认识疾病的治疗首重求因,有因才能论治。
王充对病因病机具有较深的认识。
“人之疾病,希有不由风湿与饮食者。
”对痈疽的发生,认为是由于“气结阏积,聚为痈,溃为疽,创流血出脓”,“营卫之行,遇不通也”所致。
在《言毒篇》中还较详细地讨论了半身不遂,说其轻微的叫做“边病”,是感受热毒之邪所致,治疗用蜂蜜和朱砂。
并谈到“治风用风,治热用热”的原则,也就是治风病用疏散风邪的药,治热病用甘温之药以除热。
这应该说是金元时期李杲创用的甘温除热的先声,只是在哲学的密室中沉睡了一千多年罢了。

王充还记载了楚惠王吞蛭、文挚治齐王疾痟和扁鹊医赵简子病三则医案医话。
现仅举其一,以资说明。
楚惠王吞蛭,是在吃生腌菜时吞入一条水蛭,后即腹痛,傍晚水蛭随大便而出,并连多年的“心腹之疾”亦好了。
王充指出,水蛭初入,因腹中热而动,故腹痛,不久水蛭死,腹痛亦止。
水蛭生性食血,有活血化瘀之效,惠王的痼疾可能是积血,所以也就被无意治好了。

医学进入到汉代,有了很大的发展。
据《汉书·艺文志·方技略》记载,当时的医药学著作已有医经七家,医方十一家,共四百九十卷。
针灸和临床医学著作则有《黄帝针经》和《素女脉诀》等。
这无疑给王充提供了一块沃壤,为他的医学思想奠定了基础。
笔者认为,王充的医学思想是在他朴素唯物主义哲学思想的阳光雨露下,自觉或不自觉地萌发的。
所谓自觉,是说他晚年贫病交加,因病攻医;不自觉也就是医哲的密切关系的缘故了。
也正鉴于此,他的医学思想主要在养生方面。
养生学是祖国医学中的一项重要内容,应该肯定地说王充在这方面作出了很大贡献。

滨州市中心血站郭洪涛

Processed in 0.056800 Second , 26 query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