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话仲景时代药罐

提起药罐,中国人并不陌生,那是传统中药的煎煮工具。
张仲景被尊为中医的“医圣”,他所处于的时代的药罐又该是什么样子呢?
与今天的药罐又有什么不同么?
这些问题值得我们探讨。

首先,仲景时代的药罐是个什么样的形状?
其大小规格又是如何?
其形状无疑应该是圆桶状或者是呈现中间粗大上下较窄的壶状。
不可能是方形或三角形的,因为圆形最稳定,也最实用。
根据仲景用药的剂量大小不同,以及加水的多少不同,可以推测其药罐也应该有不同的大小规格。
比如小柴胡汤用药超过20两,用水量为1斗2升,炙甘草汤用药量30两还多,溶剂用酒7升,水8升。
这些大方子应当用大号的药罐来煎煮。
桂枝甘草汤用药6两,用水3升,此当用小号药罐。
桂枝汤用水7升,当用中号药罐。
大方子不可能用小药罐,而小方子用大药罐也犯不着。
想必仲景时代的医家是不会不考虑这些的。

其次,仲景时代的药罐又是什么材料制造的呢?
是否打上制造商的烙印呢?
那个时代,病人的社会阶层不同,使用的药罐在品位上也自然大有区别。
士大夫、贵族阶层可能用铜制品,一般的中产阶级可能用陶瓷,而最下层的人民则只能用黄土烧成的泥瓦罐了。
但不管由什么材料制造,都应该是大批量统一生产的。
也不管是由官方生产还是民间窑制,都应该是明确印上生产者和生产日期的。
比如“长沙官制”、“建安十年”、“监差卫讯”等字样。
为的是在出现问题时能有效地追究生产者的责任。
试想,如果在煎煮四逆汤时,药罐突然裂开或漏水,病人得不到及时抢救,这个责任是否该由制造商来负呢?
从唯用是求的汉风来看,那时的药罐在外面似乎不会再有其他的雕龙画凤之类的点缀了。

最值得一提的是,仲景时代的药罐其内壁一定是标有容量刻度的。
放入多少水可以用量器准确测出,但煎取多少水则最好要借助于刻度了。
内壁从下而上,依次标有“一升”、“二升”、“三升”等等。
甚至还会标有多少“合”的刻度,不然,小承气汤以水4升煮取“一升二合”又该如何准确煎出呢?
这样,在煎煮过程中水位的变化便会一目了然,煎取多少药液也可得到直观判断。
这个内标志也是今天药罐所没有的。

上述只是作者个人的理论推测,至于仲景时代的药罐到底是啥样子,还是由考古专家来定论吧!
一切的假说都应该有根据,而中医界的好多“学者”的言论都缺乏依据,这篇小文的真正目的是呼唤推理的论据性。
对于这些推论,想必仲景再世,也会捋须笑曰:“中、中、中”。

Processed in 0.048396 Second , 26 query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