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补”学说景岳倡,养葵鼓峰重“命门”

在中医药发展的历程中,“温补学说”颇有影响,其中浙江的张景岳、赵养葵、高鼓峰,起到了承先启后的作用,是不可忽略的人物。

张景岳,名介宾,字会卿,其居所自称曰“通一斋”。
祖籍四川绵竹,明初之际,祖上以军功显,受封世袭绍兴卫指挥使,遂居会稽。
生于嘉靖四十二年,卒于崇祯十三年,享年七十八岁。
13岁随父至燕京,从畿辅名家金英学医,得其心传。
其为人也,好读书,性颖慧,广交友,博览经、史、子集,淹贯百家之说,爱究天文、音律、兵法、战术、谋略、布阵,负经世之才,思有所用。
中年投笔从戎,走幽、燕、冀间,履碣石,出山海关,赴风城,过鸭绿江抵朝鲜。
由于禀性耿直,故落落难偶,浩歌长甲,数年而归。
因亲老家贫,遂决意归隐,潜心于轩岐之学,旅寄长安,58岁南归,医日进,名日彰,时人比之仲景、东垣。
景岳,学说渊博,对《内》《难》典籍均有研究,善调衡阴阳,他说:“医之用药,犹用兵也,治病如治寇,知寇所在,精兵攻之,兵不血刃矣。
”尤其推崇熟地的功效,其论曰:“阴虚而神散者,非熟地之守,不足以聚之;阴虚而火升者,非熟地之重,不足以降之;阴虚而躁动者,非熟地之静,不足以镇之;阴虚而刚急者,非熟地之甘,不足以缓之。
”《本草正》载药300余种,而论熟地达973字,故有“张熟地”之誉。
他还明确提出:“实能受寒,虚能受热,所以补必兼温,泻必兼凉。

赵献可,字养葵,自号医巫闾子。
明万历、天启间在世,享年56岁,世居鄞县。
好学善悟,贯通《易》学,精研医道,其所著《医贯》《邯郸遗稿》等书,均强调“养火”,尤其突出当养“命门”,在医学史上是一位“温补派”的杰出代表。
赵氏认为:“命门,乃人生之君。
养生者,既不撙节,致戕此火,以至于病。
治病者,复不知培养此火,反用寒凉以贼之,安望其生。
”他竭力主张温补肾阳,为养生和治病所必须遵循之大法,故其特别推崇“八味”“六味”在临床上的作用。

高鼓峰,名斗魁,字旦中,明、天启三年生,清、康熙九年卒,享年48岁。
乃高武、高志斋之后代。
为明代鄞县诸生,明亡,弃而习医,其行医,初在甬上,后侨居石门,与吕留良往来甚频。
高氏医术亦尚“温补”,宗法于景岳、养葵,有《医家心法》及《四明医案》遗世。

Processed in 0.051848 Second , 26 querys.